分享

古建筑如何断代——唐、宋、元、明、清

 新用户27853117 2024-04-25 发布于北京
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久远的很少,唐朝的建筑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古建筑都是宋朝及以后建造的。当你看到一座古建筑时,能判断它的年代吗?今天我们从不同方面给大家总结一下各个朝代古建筑的不同特点,以便大家更好地辨识它们属于哪个朝代。
首先我们可以大致将中国古建筑划分为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

图片

判断一座古建筑的年代,是建筑保护工作者在进行建筑实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鉴定方法可以总结为“两查”、“两比”,即现场调查,查找文字资料(包括文献、碑刻、题记);与已知年代的建筑或“法式”对比,与文献资料对比。
当然,对于一般的爱好者而言,在实地探访的时候既无法靠近测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最基础的目测手法出发,简要科普从唐代到清代官式木构建筑的形制特征以及断代方法。
注意:本文所述手法仅适用于古建筑的初步断代,在没有文字印证的情况下,断代结果只能认定为“某一时期前后”或者“具有某一时期风格”。实际上,由于不同朝代间的过渡期总会保留前一个朝代的形制特征,因此如果没有文字印证,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只能判断出一个大致的区间。而且由于绝大多数的古建筑都会在后世维修甚至更换构件,因此很多建筑内会同时存有多个年代的形制特征,这时就需要根据建筑主体木结构(梁架、斗栱)是否仍是初建年代的遗存来判定它是否还是初建年代的建筑。
一、文字资料断代
文字资料是古建筑年代断定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包括古建筑上的题记、金石资料、书籍资料等。

图片

古时候,一般稍具规模的古建筑,地方志上都有记载,有的古建筑前还留有碑文,叙述建造经过和公布捐款人的名单。碑文下款都有年月日标记,这是判断该建筑年代的确切依据。有些建筑的大梁底面写有房屋建造年代和主持建造人的姓氏,也是我们判别修建年代的依据。
二、古建筑形制断代
中国历朝历代的古建筑都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风格、斗拱作法、梁架形式、柱础式样、装修装饰风格、屋顶的坡度和脊吻、柱子的比例、台阶造型等方面
整体风格:
木结构建筑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唐代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比如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大殿外观古朴秀丽,建筑结构简练稳健、庄重大方,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唐代木结构建筑风格明显,加上寺内佛像形态特征与大殿明间西平梁下的墨书题记等证据,确证了南禅寺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图片
宋代建筑一改唐代建筑宏伟的特点,变得更加精巧细致。宋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晋祠圣母殿的斗拱位于廊柱、檐柱和前槽金柱之上,既有装饰的作用,又是承托载荷的主要部件,殿内的梁枋彩画则是当时最上等的“五彩遍装法”,大殿前廊上雕刻着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表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
图片
元代建筑则粗放不羁且多使用蒙古族喜爱的白色琉璃瓦。
图片
明初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晚期趋于繁琐。
图片
清代建筑崇尚工巧华丽,各方面都有所创新,由于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更趋于精致。
图片
斗拱作法:
从建筑上的单个部件看,斗拱无疑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斗拱本身是一复杂构件,每个朝代的斗拱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斗拱的形制也是判断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
图片
图片
斗栱本身构件众多,斗、栱、枋、耍头的形制都有年代的差别。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目测时最容易识别的构件——昂。
昂最初是斗栱中的斜向构件,用来挑斡斗栱后部构件的荷载,起到杠杆的作用,这种被称为真昂,唐、宋、辽、金建筑中很多都使用真昂。但是随着昂杠杆承重作用的减弱,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用假昂代替真昂的趋势。假昂分为平出式和下折式两种,平出式假昂不再有明显的斜向趋势,而是和栱一样水平挑出,多见于宋金两代的晋中地区;下折式则在平出式基础上末端向斜下弯折,是宋代以后常见的假昂形式。元代真假昂并用的形式比较多见,常常补间铺作用真昂,柱头铺作用假昂,明清就基本都是使用假昂了。明清的昂嘴有时也会雕刻出各种华丽的形状以增强装饰性。
梁架形式:
唐宋和明清建筑的另一个不同点:唐宋融入曲线美;明清大多直来直往。唐宋古建筑在柱头作收分,做成“梭柱”样式;在梁的两端会做“卷杀”,做成“月梁”样式,使建筑在视觉上富于变化。
图片
而明清官式建筑的梁、柱,大都是简单的直来直去,会少了些艺术美感。(梭柱、月梁等做法,明清时在长江以南地区,有保留这种唐宋古法。)
柱础式样:
唐到元常见的柱础是覆盆式,其中唐代喜欢在柱础上雕刻莲瓣,宋辽金喜欢雕刻卷草文等种类繁多的花纹,元代则大多不雕刻。明清柱础最典型的是 “鼓镜式”,也有形状类似鼓的“鼓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与八角形、方形等结合的种种复合形式。注意:柱础是很容易在后世修复中被更换的构件,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所有的柱础才能得出结论。
装修装饰风格:
隋唐时宫殿建筑重布局的庄重,规模宏大,而不追求色彩的艳丽,后世总结出唐代建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规划严整,色彩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缓,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简洁明快、朴实大方之感”。唐代建筑的木构件多用赭红色油漆涂刷,配上白墙黑瓦使人感到亲切朴实。唐代无彩画,梁枋上加彩画是从宋代开始、金代发展、清代定型的。元、明二代的彩画尚不统一,清代才正式将彩画归纳为三种,以龙凤为主体图案的“和玺彩画”,以卷草花纹为主的“旋子彩画”和以风景人物为枋心图案的“苏式彩画”。前两种主要用于宫殿,后一种主要用于园林建筑。

图片

门窗的式样和室内装修,唐代比较朴实,每个构件都有结构功能,没有为装饰而附加上去的工艺品,门窗上的棂子也十分简单,基本上是直条。从宋开始,门窗上的棂格日益复杂,金代统治者追求奢侈之风更盛,装饰性的配件愈来愈多的出现在建筑物上。元代因忙于征战,经济受损,除少量喇嘛教建筑外,一般建筑都较为简陋。从明代中叶起,因文人学仕参与建筑和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工作,室内装修反映出典雅的气质,屏风、隔扇、博古架和各种形式的罩(透空花格作成门洞)、表现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由于文人画家对室内空间统一布置,因而明式家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代继承明的传统,在装修方面更追求工艺精湛,色彩鲜明,但因过份讲究,反而给人有繁杂之感。
屋顶的坡度和脊吻:
自西周发明瓦以后,中国建筑改变了已往“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但瓦的普遍使用是在春秋时期。从考古发掘可知,当时瓦的尺寸较大, 据分析是用于宫殿;同时也有少量小瓦出土,史学家们认为,民居和次要建筑可能已开始盖瓦屋顶,汉代瓦屋顶已基本定型,无论宫殿或民居,大都采用瓦屋顶,从出土的明器,画像砖和现存的石阙可以证明。南北朝以前,瓦的颜色偏灰,北魏时开始有了琉离陶件,屋顶上的鸱尾、勾头、滴水等已有用琉璃制作的实例,唐代以小青瓦顶为主,但出的唐代遗址中虽然小青瓦居多,也发现少量琉璃瓦,史家分析,可能在檐口部分局部用了琉璃瓦以增强防水功能,后世称此种作法叫“剪边”。宋代琉璃构件增多,主要宫殿和较隆重的祭祀建筑较多采用琉璃瓦顶,金代因怀念赖以生存的大草原,宫殿建筑中多喜绿色琉璃。明朝中期是我国琉璃制作技术的顶峰期,质量提高,构件精巧、色泽富丽。奠都北京后,宫殿建筑全用琉璃瓦顶。现存北京明清故宫和其它古建筑,都是清乾隆时期和后世逐步修葺的清代古建筑,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耀眼夺目,显示了中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图片

屋顶的坡度历朝部有变化。唐代时坡度平缓出檐伸远,屋顶坡度仅为跨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故文献上有“唐风屋面舒展平缓”之说。从宋开始,屋顶披度逐渐增大,宋、辽、金、元时期多为1:4至1:3。清代明确规定屋顶起坡1:3。清代培修的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屋顶坡度达到了1:2.5。因此,从调查资料可知,愈后期的建筑,屋顶坡度愈陡。

图片

汉及汉以前的屋脊,多在正中加凤凰或像征太阳的圆形图案,后世放兽吻的位置处,仅有微微的起翘,无明显的的装饰物、大约从南北朝开始,兽吻处开始置鸱尾,但仍保留正中的飞禽装饰。隋唐时鸱尾定型,屋脊正中的装饰比较少见。从从宋代开始,鸱尾变成了龙头,并张口咬住屋脊,《营造法式》称之为“龙尾”。兽吻作成龙头形一直沿袭到清代,只不过宋、金时造型多曲线,较繁琐,到明清时线条较简炼,龙头已发展成为图案式的几何图形。
柱子的比例:
据调查,我国木构建筑的实物,唐朝以前的尚未发现。从唐至清,柱子的形状有这样的变化:唐代柱子粗壮,柱身无收分(上下等粗),仅柱顶与梁枋接头处有卷杀(倒角小圆线)。从宋开始,柱子的比例变细,重点建筑且有有龙缠柱(如山西太原晋初圣母殿)。柱子直径与柱高的比例逐朝在变,其变化情况如次:唐代和辽代,其柱断面与高度的比(简称细长比)为1:8和1:9、宋、金时期外柱与唐、辽同,内柱细长比加大,为1:11至1:14,元、明以后多为1:9至1:11。清代则规定为1:10。遵循这个变化规律去查量柱子的细长比,一般可以推断出该建筑的大致年代。

图片

我国古建筑中的柱子,元以前明显的向平面中心微斜,《营造法式》称之为“柱侧脚”,并明文规定正面斜度为1/100,侧面斜度为8/1000,角柱则朝平面内交角45度方向倾斜,用以调整视角差并使房屋更为稳定。明以后,此种作法渐消,清后期则很少采用侧脚的作法。唐朝至元,柱子高度是变化的,从明间开始向两侧逐渐升高,明间平柱最低,角柱最高,使屋檐形成上飞的曲线(当然,这还有“枕头木”的功绩不容漠视),这种作法叫“柱升起”。宋《营造形式》规定升起的尺度是:“若十三间殿堂,角柱升高一尺二寸,十一间升一尺,九间升八寸,七间升六寸,五间升四寸,三间升二寸”。明朝以后,“柱升起”的作法已不多见。故有明显升起的古建筑,起码应判断属明前期以至更早的古建筑。
台阶造型:
汉以前,我国盛行高台建筑,宫殿、祭祀用建筑和衙署等,多建在较高的土台之上,史称高台建筑。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古时留下的土台除让人凭吊怀古外,地面建筑已无实物可考。汉以后,由于木构技术不断提高,不需借助土台也能体现建筑的威严、庄重、故高台渐被低平的砖台阶所取代。迄今保存完好的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的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和同时期建造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最好的例证。从宋开始, 建筑装饰之风日盛,低矮朴实的砖台阶又被雕刻丰富的须弥座所代替、 经明清两代加工提高,须弥座变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高级台阶。北京故宫中的宫殿,大都建在汉白玉的须弥座上,为显示君权至上的思想,故宫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股,是建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的,因为这是皇帝主持政务的金銮宝殿,理应比一般宫殿更为成严。

图片

侧脚:
为了增加木构的稳定性,将柱子顶端向内略微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正面的柱子“随柱之长,每一尺则侧脚一分”,即侧脚百分之一。在宋、辽、金建筑中很多都有侧脚的痕迹,且很多超过法式规定的倾斜角度,但侧脚到明清就变得很不明显了。

图片

三、碳14测年技术断代
碳14测年是根据14衰变程度来计算样品年代的断代技术。其原理是:自然界中碳有一种不稳定和放射性的同位素—14,14由宇宙射线中子和大气层中的14N原子发生反应而生成,并且不断扩散,自然界中物质所含14的量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一旦某种含14物质脱离交换并处于封闭状态,得不到补充的14将按照衰变规律逐渐减少,14的半衰期为5730年,通过测试物质内残留14的量就能知道动植物死亡或物质处于封闭状态的年代。
图片
四、年轮断代
年轮是树木生长的痕迹,同一气候区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是相似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树木,就能根据树木年轮建立起该地区的主年轮序列。通过提取古建筑上的树木标本,与已有的树木年轮序列相对照,就能获得古建筑上所用木料的年代。
 
图片
不同朝代的建筑在其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唐代,初唐中唐盛唐的建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有些许差别的。悠长的历史里,很多朝代的建筑并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如今只能根据文献和考古的遗迹遗址来总结归纳不同朝代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分辨不同朝代的建筑,但传统古建筑在建造发展过程是复杂的,伴随着社会经济劳动力工具技术的发展,不断在完善改进,本文只是简单大致陈述学者们已经研究出来的结果,更多分辨不同朝代建筑的方法,需要阅读大量关于各个朝代的知识学习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