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攻城战总是伤亡惨重,既然这么难打,为啥不绕过去呢?

 激扬文字 2024-04-25 发布于四川
正文↓


在古代战争中,攻占要塞往往是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有时,对一座城池的长期围困,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仍然无法攻克,造成了被称为“久攻不下”的僵局。面对这样的局面,进攻方的军队通常面临两种选择:持续围攻或选择撤退。那么,军队为什么不选择绕过当前目标,进而转攻其他要塞呢?

图片

首先,可能存在“无法绕行”的战略局限。以太平天国的北伐战役为例,林凤祥和李开芳领导的部队攻占了许多城市后抵达天津。在那里,他们面对了坚固的防御设施,未能成功攻克。最终,两位将领决定放弃攻取天津,改而转向攻打山东。不幸的是,这一决策使他们遭到清军和地方武装的联合击败,林凤祥和李开芳最后被俘并受到严重惩罚。

另一种情况下,军队会采取不绕过的战略选择。当蒙古大汗蒙哥在他的四川征服中遭遇了攻克钓鱼城的难题时,虽然有士兵建议暂时离开钓鱼城,转而攻取重庆,随后再转回来攻打钓鱼城,但蒙哥并未接受这一策略,而是选择继续围攻钓鱼城,最终在此地战死。

图片

尽管这两场战役最终均未成功,蒙哥选择直攻重庆而不是绕过钓鱼城显得更具有战略合理性。这是因为当时的钓鱼城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粮食接近耗尽,难以获得任何外部支援。如果蒙哥继续围攻钓鱼城,城池的陷落可能性实际上会更大。

那么,为什么太平军的战略决策被视为重大失误呢?关键原因是粮草供给不足和后勤支援的短缺。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太平军计划在攻占城池后,再在城内寻找补给,这显然充满了风险。他们未能预见到,如果敌人采取焦土政策,他们将难以获得必要的后勤支援。此外,长时间的围攻后选择绕道攻击其他目标,不仅会改变补给线,还可能面临补给线被切断的风险。

图片

此外,绕过最初的敌人以攻击另一目标,显然导致战略上的失衡。无论是否能够战胜第二个敌人,这样的行动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削弱了军队的主动地位。原本只需直面一个敌人,而一旦选择绕道,就可能在敌人前暴露自身,从而落入敌军的围攻之中。这种策略使得军队面临更大的风险,容易被敌人前后夹击。

通常情况下,军队不会轻易放弃对某城市长期进行的围困,选择去攻击其他目标,除非是迫于无奈。


·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