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自然篇(鰗)

 汉字历史 2024-04-26 发布于黑龙江

    身体表面有刺或体棘的鱼类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鰗”,形声字,从魚胡声,'鰗’字目前最早见于五代·日华子《日华子诸家本草》(约908-923年)。魚,与鱼类有关;胡,固定的肌肉组织,此处引用'肉质增生’的引申义。造字本义:身体表面有刺或体棘的鱼类。

备注:相对于一般的鱼类来说,这种具有刺或体棘的魚即可用“胡”表示其“增生”的肉刺。古人对“海星、海胆、海参”这类今称作“棘皮动物”的称呼并未按“鱼旁字”来命名,故不在“鰗”字所包含的范围。

扩展阅读:

体棘:除了鳍上的棘,有些鱼类在体表还分布有特殊的棘状结构,这些被称为体棘或鳞棘。它们可能是鳞片特化的结果,直接从皮肤中突出,形成一种额外的防护机制。体棘通常更为坚硬,有时带钩或倒刺。

中国境内,身体表面有刺或体棘的鱼类种类繁多,以下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河豚科鱼类:

河豚(如东方河豚、暗纹东方鲀等):河豚是最为人熟知的具有强烈毒性的鱼类之一,其身体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小刺,尤其是在背鳍、腹鳍和胸鳍边缘更为密集。这些刺含有河豚毒素,一旦被刺伤,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

河豚

鲀形目其他科鱼类:

刺鲀科:如刺鲀(又称刺豚),其身体表面布满了硬刺,遇险时能迅速膨胀,使刺竖立起来,形成强大的防护屏障。

六斑刺鲀

六斑刺鲀

箱鲀科:如箱鲀,体表覆盖硬壳,壳上分布有锐利的棘刺,同样起到防御作用。

箱鲀

鲉形目鱼类:

鲉科:如红鲉、狮子鱼等,体表及鳍条上分布有毒刺,能对捕食者造成剧烈疼痛。

红鲉

河豚,有毒。又云鰗鮧鱼,凉,有毒。煮和秃菜食,良。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名规鱼、吹肚鱼也。(《日华子诸家本草》)



古文释义



【本草】鮭,一名䲅魚。一名嗔魚。日華子謂之鰗魚。今謂之河豚。【註】鰗,音胡。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