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吳淞風物】滬邑水仙宮考畧

 吴淞风物 2024-04-26 发布于上海

这,看似是古籍之一页

实则是笔者方才作成的文章

继近代报刊、模拟电视后

本社又尝试刻画古籍善本之格式

力图为读者带来深刻的阅读体验

以增添历史考据的趣味性

本篇为文言文版本,原文不置标点

如遇阅读困难,可移步文后,有附注句读版本可供参考

附注句读版本如下:
滬邑水仙宮考畧

滬故縣城朝陽門內二圖宇字圩,有水仙宫,鄰巡道街、天燈衖,據地二畝有奇,本名正陽道院也。宮信史可溯有元至正年。或有宋景祐四年之說,謂所祀者茅竹水仙,或龍王、五聖,亡以知。五聖者曰馮氏有三、蔡氏一、丁氏一。馮氏三人為兄弟,伯諱,仲、季忘其讳;蔡氏諱亦亡之;丁氏諱仲修。兄弟有儒行,不仕,習海事,卒,神於海。蔡氏其佐也。绍興四年,永嘉海溢,漂者數萬人。風涛中,見金書大旗曰 “永福馮太尉”。水退,人賴以活。父老葛碹為之立廟曰“永福”。丁仲修者,绍興元年進士也,授湖州通判。咸淳,樂清賊余道安寇刦永嘉,丁率華蓋、膺符、德政三郷義兵擊賊,死之。民懷其義,祀之,附於廣惠廟。後賜額“忠烈”,封丁勛順侯,並居永嘉茅竹里,廟在焉,故云。舊志云居邑內東南,或宮本源也。然後世於宮無考,或早荒圮,至道院立,氓訛呼之,道院因勢復祀水仙,俗遂定焉。

有元至正十一年,里人潘守眞據宋時三清殿建前後屋宇,設縣陰陽學於此,因傳爲純陽煉丹之所,遂作道院,以純陽所從受法鐘離仙師道號㮄名正陽也。明嘉靖廿六年,回祿臨宮,前後殿宇燬,獨三清殿存,至卌五年復葺,潘恭定公恩記其事,撰《正陽道院記》,顧公從禮書之碑也。清康熙廿一年,有羽士張爾㝛,見宮多前明葢椽,惟三清宋時遺構,雖巍然靈光,不免歳久物蠧,遂引爲已耻,又里中嫌廟庭狹窄,每年出會,皆感排班擠擁。如是張弘發誓願,庀材飭工,重修道院。既修三清殿,其舊制山門向南,亦改東向,以擴其庭。葺後宮煥焉鼎立,遠邇瞻仰,無不肅然。廿五年春,里中毀五聖像,改祀天妃於內,水仙不復見焉。數年,妃秩祀遷順濟廟,妃仙自與宮無涉矣。卌八年,山門圮,里人李澂復新之,另朱在鎬復修三淸殿,碑記之。乾隆廿六年,有僧息妄募捐重修三淸殿竝前後院,改號眞一禪院,宮中舊祀如常,遂為佛道合一,是以緇黃無分別,大道無歧視也。

乾隆五十三年始,朝廷重呂祖祀,天子敕封呂祖純陽帝君,至嘉慶九年復加封孚佑,自是宫得官府倚重之。同年,住持定修募捐修院,鳴於路凡五載,檀施稍稍聚,兩任松太道蔣公榮昌、鐘公琦暨知縣王公大同等,先後捐俸若干,至十四年,蔣公得倡建前殿也。越明年,宫定制秩祀,以仙師入祀典,巡道鍾公、知縣王公改建大門及內外殿宇,李公林森記事,撰《重修正陽道院記》,勒石成碑。道光初年,定修復募而葺,並建照牆,巡道潘恭常公有記事勒石。至此宮地闊二畝四分一厘,香火極盛。至光緒時,滬古城內供呂祖之水仙宮、也是園者,逢祖誕辰,皆大開山門,肆筵奏樂,里中杏林高士、藥圃良工,無不絡繹偕來也。

清末,僧眾墮,宮紀弛,眾僧道以香火鑽營,更甚者設賭以為利窟,褻瀆神明,時人詬之。光緒廿五年,舉人楊公德炳、謝公源深請易住持,道台許之,遂輔元堂董曹公寄耘舉龍華寺僧華山、式明補之,既而華山得任,式明主益壽寺也。另,里中有假宮宇開行事業、機關者,早有徽醫周道明、同文書局,後廿四年有團練設局,至卅三年巡警設局,是為巡道街警所肇始也。宣統三年,歲在辛亥,神州革命蜂起,滬邑響應。舊曆九月丁丑夜,邑中起義攻府衙,舊官懼,召回祿以奔亡,火起,道署後堂遂焚,守府衙門盡燬,宮得倖免。

入民國,宮祀復其舊,客甚眾,多信於籤,宮內設配方售藥之所,供取藥,人稱呂祖仙方,粟入可觀。然中亂象橫生,既遇爆彈重案,亡何住持尸位,僧道不法、出主者無算,內外覬覦產業,傾軋無斷,遊僧混跡,屢肇事端。士紳憂之,屢讞之市府,市府遂函毛公子堅、王公震等紳復易住持,以整宮務,眾紳舉僧曹可履新,亂始平定。然住持旋遭國民黨當局所逮,宮中仙方籤事並禁之,客遂銳減,不出三月,門可羅雀。有邑人鈔其仙方,設殿城外東新橋,復籤事,一時大盛,時稱“呂祖北遷”也。宮中則不復香火繁盛之景也。佛道不濟,而公共機關有設,歷有熸安龍社、指紋學會等,皆駐宮中焉。

西紀千九百卅年代後,宮漸靡,有外僧影戤宮名者,竟無可奈何。俄倭軍寇,大掠滬邑,住持觀通遷宮壽寧路避亂。既战,宮所在以路塞,墟清缓,住持不得返,數年後歸,予宮以再葺,然僧眾散盡,力已殆焉。國朝西紀千九百五十四年,水仙宮廢,祀自此絕也。

宮既廢,廟產歸公,分撥予民居之,既置學堂、工業者,廟產得復利用以興業也。入當代,區府以宮舊址置救助站,舉接濟,收遊丐,如卑田院事也。至國朝西紀兩千另十六年重修,使設施齊備,為之一新。然今邑民盡遷,宮址遂不復用矣。

目下邑中土木將興,新宅欲起,宮觀無法定文物之名分,恐不復存焉。或有單取宮中勒石之圖也。嗚呼,肉食言以存史跡古韻為重,臨行則現世若燭焉。凡無名者皆無留意,盡取錙銖輕便者搪也。而邑中古跡之將湮,水門汀樓之遍野,必為後人知而悔之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