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王同兵:东营海堤往事

 新用户89134deQ 2024-04-26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东营海堤往事

文/王同兵

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修筑海堤的往事,至今还记忆犹新。现在的海滩,已经是今非昔比,处处是养殖池,遍地是鱼、虾、蟹,站在海堤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鱼虾池,使我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河三角洲濒临渤海莱州湾一带,地形和地理较为特殊,沿岸极易遭受风暴潮侵袭,是我国风暴潮重灾区之一,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和油田油气开发,东营市政府决定于2004年修建黄河南海堤工程,这样不但保护了沿海油气油田开发,还带动了滩涂养殖、渔港建设等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东营市黄河南海堤工程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境内、黄河入海口至永丰河段,全长32.18千米,其中主海堤长28.68千米,衔接段长3.5千米,坝基宽度36~42米,堤顶宽5米,穿越自然保护区长度为20.11千米,主要建设主海堤、黄河右堤与海堤衔接段、集水沟、挡潮闸及其他配套工程。自2004年3月开工至2005年9月竣工,历时一年半,经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海堤工程建设任务。我作为监理人,做到了“促进度、抓质量、保安全、控资金、一协调”,为工程建设出了一份力。

难忘的第一天

我们于2004年3月份进驻工地,在东营黄河南海堤工程建设工程中,负责第三标段的监理工作,施工单位为东营市科达集团,当时施工单位租赁了垦利县下镇村一处民宅(原先是一所学校)作为办公地点,7月份完成围堰(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工程施工。由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便将施工营地迁至海堤现场。

有一天科达集团高经理去下镇办事,不料被下镇房东(原租房户主)扣下,得知此消息后,赵宗凯总监及我,便心急火燎赶过去“营救”高经理,堤防填筑刚刚开始,工地千头万绪,不能“一日无主”。赶到事发地后,我俩便与房东(一位女主人)洽谈,明白事情的原委,得知合同签订为暂定一年,且是规定按月支付,而实际租赁不到半年,房东要求按照一年费用支付,而施工单位却只支付半年的房租,属于合同纠纷。在此,我们便与房东商谈,再支付一定赔偿金,可是房东固执不变,非要求支付一年房租。我俩便采取先急后缓的策略,便讲:“能不能先放人,因为工地很忙,需要'掌门人’,一切慢慢谈,况且向公司申请资金也需要一定时间,你看这样行吗?”得到的答复是不可以。房东讲:“你俩能给钱吗”?我们说:“不能,但可以协调”。就这样唇枪舌战了半小时,始终没有结果。最后我俩想到“换人”办法,便讲:“你把我俩留下,把高经理放行行吗?”得到房东的同意,就这样被关进黑屋子,自早九点半至晚十点半放出,十多个小时食水未进,这种煎熬是非常难受的。虽然我们受了点委屈,但非常值得,因为我们为工程进度争取了宝贵的一天。

质量重于泰山

2005年7月的一天,施工队在施工一段海堤防浪墙时,上午验收完钢筋后,晚上大约六七点钟,通知我再去验收模板,我总觉得有点蹊跷(种种迹象表明),便带上红漆在主筋四五个地方做了标记;这时还剩45米(15米设一道伸缩缝,为一浇筑段,至此还剩3段)未完成,验收完成后,由于太过劳累,没有在现场旁站现浇砼,便回到营地休息。

第二天施工队把商品混凝土的发货单提供给我看了一下,标号及用量,满足该段施工要求。过了两天后,施工队完成下一段防浪墙钢筋绑扎,结果发现,钢筋上有红漆,且与前几天晚上刚刚浇筑完成的防浪墙内的钢筋很相似,可能存在“偷梁换柱”现象,这时引起我高度重视,下午完成模板支护后,对该段进行了砼浇筑,这次我没有离开现场,直到晚上9:30浇完混凝土才回到驻地休息。回来后,总觉得事情有些嫌疑,便把此事同总监进行了汇报,决定先让我与施工队联系,找到施工队负责人后便问:“你们前一段浇筑的防浪墙是否埋设钢筋?”他们的回答是已设置钢筋,等该段混凝土初凝、拆除模板后,进行了钻孔勘验。在确凿的事实面前,施工队终于低下头,不得不承认现实。经海堤指挥部决定,组织参建各方召开现场会,并当场用挖掘机对其混凝土防浪墙进行拆除,起到了震慑教育的作用,为保证工程质量敲响了警钟。

艰苦的岁月

在海堤建设时期,我们喝的是湾水,吃的是白菜、土豆,萝卜等这些便于储存的大众菜,住的是临时板房。水是从四十多公里外村庄,用拖拉机拉来的,然后再储存在地下的水囊里。由于来之不易,所以用水是限量的,大家也非常节约。为了保证资料员及时整理资料,每天只能晚上发电三四个小时。同时,我们也利用这宝贵的“发光”时刻,整理每天的监理资料。

在一个风雨交加(受台风“麦莎”影响)的晚上,把我们的板房给刮倒了,在此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乐观面对,牵着手,唱着歌,还朗诵着杜甫的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徒步四十余公里,到达村庄,得以休整;施工现场离我们住处约5公里,每天徒步来回,在海堤监理如同进入沙漠,风沙相当严重,晚上回去洗脸,鼻子、嘴巴、眼睛里边的沙子,足足洗出二两。春天、秋天风大的时候,对面都看不出人来,如同进了沙漠地带,这就是我们的海堤工作纪实。

我已是退休之年,回想往事思绪万千,情景如昨日,历在心间。回想在东营海堤的岁月,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想到当年筑填的海堤,历经二十年的风吹浪打,屹立在黄河入海口,无憾当年的付出。

作者简介:王同兵,59岁,工位单位:山东省高青县水利局,业余文学爱好者。

责任编辑:张文辉

终审编辑:吴有庆

排版编辑:余  萍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策划运营   陈小平
主   编 丁  村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兼诗歌组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施静云(兼散文组组长)
期刊编辑部主   任  刘燕宏
平台编辑副主任  赵  成
排版工作室主   任  东风破
             副主任  余  萍
小说组组长  金莲玉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潘政祥   
            袁晓燕   姜盛武   林晚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