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文物预防性保护」

 袭羽 2024-04-26 发布于江苏

文博圈按:本文为贾文忠先生《文物预防性保护》讲座实录字数较多,建议收藏精读。


Image
贾文忠,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联合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贾文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金石学研究及文物修复鉴定专家,书画篆刻家,全形拓传人,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贾文忠先生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鉴定工作40年,现为《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先后出版了《文物修复与复制》《贾文忠谈青铜收藏》《金石全形拓艺术》等20部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Image

目录


一,国内外人为破坏案例

1, 国外案例4个

2, 国内案例12个

二,自然损环

1, 自然灾害

2, 自然损坏

2.1 露天石刻

2.2 铁器是个难点

2.3 出土木漆器

2.4 出土纺织品

2.5 出土纸张类

三、 从“文物保护”到“预防性保护”

1 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

2 我国文物保护的情况

2.1 术业有专攻-专业人干专业事

2.2 从文物保护到预防性保护

2.3 法律沿革和保障

四、 了解保护常识,做好保管工作

1,文物损坏原因分析

2,文物入藏的前提条件和准备

2.1 清洁清洗

2.2 消毒处理

2.3 温湿度控制

2.4 防光措施

2.5 有害气体与灰尘防治措施

2.6 微生物防治措施

2.7 防虫措施

3, 各类文物的保管要点

3.1 无机成分材料文物制品的保管

3.1.1 金属类文物保存的一般要求

3.1.2 青铜器的保管要点

3.1.3 陶器和瓷器的保管

3.1.4 石器类文物的保管

3.2 有机成分材料文物制品的保管

3.2.1 木器、竹器、家具类文物的保管

3.2.2 纺织品类文物保管

3.2.3 纸张类文物保管

4, 文物的包装和运输

4.1 文物包装

4.2 文物运输

五、 国际趋势与差距分析

六、 科技创新使文物延年益寿

1, 中国保护文物的新产品、新技术正在发展

2, 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

七、现场问答

1, 熏蒸后多久需要再次熏蒸?

2, 熏蒸后文物是否含有有害气体?

3, 铁器如何保存?

4, 没有专业设施条件,如何保存纸质书画?

5, 如何防止木器家具开裂?

Image


引子


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宝贵的文化财产,是人类科学和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公众看来,“馆藏”几乎等于文物放进了保险箱,只要不失窃、不水淹火烧,就等于安然无恙。然而在2014年,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透露,国内馆藏文物总数3108.54万件(当时统计数字)的50.66%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其中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16.5%。这“50.66%”的惊人数字戳破了公众臆想出的美丽肥皂泡。

我们做过一次博物馆藏品腐蚀调查,触目惊心!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想,我们博物馆里边一件瓷器、一件铜器,因为操作不慎受到损伤痛心疾首;但实际上,博物馆那些有机物的腐蚀,那些铜器铁器的腐蚀、生锈,每年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环境质量不佳、安全保护状况不利、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国家文物局局长 单霁翔,2011年

总体而言,文物藏品保护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研究损坏原因、改善环境四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含义:首先,监控环境,以便将文物和材料的腐朽程度降到最低。其次,通过处理阻止腐朽,在可能产生进一步朽变的部位进行处理,以确保其稳定状态。当保护处理显得不足时,就要采取修复措施,使文物恢复原状。

Image

近些年来,预防性保护现已成为国际博物馆界的共识。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国际知名博物馆,都把预防性保护作为文物保护的最主要工作。通过监测控制环境,抑制病害发展, 将文物的损害减到最少。

Image

国内外人为破坏案例

网络上已经公开曝光的案例比较多,这里分国外、国内列举16个案例;

1,国外案例4个

案例1:位于西班牙北部城镇 Estella 的一座罗马式教堂最近有点心累。在这座教堂里,有一座从16世纪流传下来的「在马背上的圣乔治」的浮雕像,因为年久失修,教堂的牧师请了一位“老师”来对这座雕像进行修复。据说是用错误的石膏和油漆,造成了无法返回的损失。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蠢萌气息的无辜脸

案例2:其实,西班牙几年前也发生过这样的修复悲剧。一位老太太看当地一座教堂里的耶稣画像《戴荆冠的耶稣》掉色了不好看,就自己去画,结果画成了猴子。因为修复得太好笑了,意外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大家都去跑去看。

Image

案例3-1:相比之下,梵蒂冈人民的无心之过简直不算什么。西斯廷教堂修复时,工匠为了清除拱顶上层的灰尘,意外碰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使壁画失去了眼睛

Image

案例3-2:还有这个高大上的雕塑,变得很庸俗

Image

案例3-3:文物修复是一份责任,不是爱好就能解决的

Image

案例3-4:莫不是跟中国修复佛像的是一个老师,标准的柳叶眉、粉嫩无暇的脸庞。

Image

案例4:西班牙古堡马德雷拉的修复工程,光滑的水泥彰显着现代文明的野心,赤裸裸地表达着对古法匠心的不屑一顾

Image

2,国内案例12个

案例5。在我们的国家,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比如四川安岳石窟的宋代佛教造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案例6: 安岳的另一处造像,知道的清楚这是货真价值的古代文物,不知道的还以为走进了河北奶奶庙。

Image

案例7: 资阳市忠义镇骑龙坳唐代大佛被重绘。

Image
Image
Image

案例8:广安的水月观音。经历了千年神态还如此的逼真,但是修复后的水月观音简直可以用“暴殄天物”来形容。

Image
修复前
修复后
Image

案例9:2012年辽宁云接寺开展了清代壁画修复工作。


Image

Image

案例10:粗制烂造的彩绘、雕像遍布城镇古建文物中。

Image


Image

好心变坏事


其实很多修复者是出于热心,也是出于保护,还有人是学美术的大学生,但都没有文物保护的功底,所以好心变成坏事。

案例11:国宝沧州铁狮子,躲过了千年天灾,却躲不过五十年人祸。都说河北有四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后周时期,以其历史悠久、气势恢宏而闻名于世界。这个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败给风吹雨打,却败给了希望保护它的人。就是这么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经过文物专家三次修复,造成了四次不可逆的伤害,实在令专家尴尬不已。

Image



第一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年夏涝,狮子腿在雨中浸泡数月。为了防雨,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文物专家修建了八角亭,将狮子严密地遮盖在下面。下雨是淋不着了,可是铁狮子所在地地势低洼,加之八角亭修的过矮,亭内形成了一个潮湿高温的小气候,积水不能快速蒸发,加上海上吹来的夹带着盐分的海风,反而加重了沧州铁狮子的锈蚀。不得已,专家于1975年拆掉了亭子。

Image



第二次

鉴于铁狮子所处地地势低洼,专家在旁边修了一个两米高的隔水台座。可是由于台座过高,导致吊装作业难度加大,吊装过程中造成了铁狮子42处破损,其中下巴、尾巴、左后足、右前足完全缺损。

Image



第三次

将铁狮子安置到台座上之后,专家为了防止腿部挤压,灌注了硫磺锚固合剂。结果天气冷了之后,硫磺合剂降温凝固,体积膨胀,加速了腿部断裂,把腿给撑裂了。

Image



第四次

为了加固四条狮腿,维修人员又灌注了膨胀系数小于硫磺合剂的炉渣、砂子、石灰等混合材料。这混合材料在干燥状态下膨胀系数是小于硫磺合剂,可是遇到水后,石灰成分沸腾升温,狮子腿部裂纹再度恶化,又出现了数十处新裂缝和残洞,比以前更严重了。

时至今日,国宝沧州铁狮子的四肢已经基本全部断裂了,现在只能依靠几十根铁管才能将其撑起。再加上铁狮子的破损锈蚀日益严重,目前铁狮子的保护已经成了一个难题。不得已,专家又开始清理这些材料,直到五年后才清理干净,可铁狮子却再也回不去了。历经千年的文物,经过数十年的修复,终于将要寿终正寝了。

Image

可能是因为不甘心,2000年,专家又在全国征集抢救方案。2003年,专家整理了征集到的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请求再次修复。鉴于前几次的结果,文物局否决了这项提议。文物局怕再修一次铁狮子就不复存在了。虽然专家不再修复铁狮子了,可铁狮子毕竟也是千年文物,铁锈腐蚀,海风腐蚀都使它越发破损。2009年,沧州市政府决定重铸铁狮子。新铸的铁狮子体量约120吨,体积是原沧州铁狮子的1.32倍,设计“寿命”2000年。

Image

案例12 :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这是我们国家政府官方唯一一次主动挖掘过的帝王陵墓,结果酿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事故跟悲剧。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郭沫若跟吴晗提出建议要挖掘帝王陵墓去研究历史,从发现帝王陵墓的地宫到后来去挖掘,尽管有很多的保护措施,但是还是因为没有经验,有许多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密闭空间里面放了几百年的东西,遇到空气发生了极速氧化,虽然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但是实际的损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Image

金银玉器之类的东西还比较容易保存,但是字画、书籍、丝织品等国宝级文物一遇到空气,工作人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化为灰烬,变成一堆粉末,还有不少雇佣的临时工,不懂如何保护文物,瓷器类东西受到不小的破坏,甚至万历皇帝的棺椁都被损坏掉了。

Image

图为万历皇帝的龙袍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龙袍与空气接触后开始迅速氧化,如今已经碳化破碎了。还有些腰带之类的丝的东西,据说用当时最先进的办法,就是第一代身份证那种做法,用两片塑料片压膜给它压进去。原来以为是一劳永逸,永远都没事了,没想到塑料用不了多少年就老化碎裂,把里边的丝织品给破坏了。鉴于定陵发掘的教训,此后考古界形成了一个铁律,不主动发掘帝王陵。

Image

图为描金谥册

该谥册由黄织金缎将10片连接。每片均是4条拼成,册第1页和第10页各刻四条描金龙,第2到9页刻谥文。

案例13:兵马俑的发掘。秦始皇陵的辉煌跟庞大数量,人们大概都有所耳闻,其中兵马俑都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以想象到底是什么工程才能让它有这个殊荣。自从1974年陕西的农民发现了兵马俑之后,全世界大多数人见到的兵马俑都是灰黑色的,其实事实上不是如此。考古过程中许多秦俑都是有颜色的,五彩斑斓非常好看,这也证明了秦人的技艺有多么出众。

Image

其实,在挖掘秦始皇陵之前已经做了非常完善的准备工作了,但是这些考古专家们低估了秦朝当时的彩绘技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两千多年过去了,兵马俑依旧是彩色的。结果就在挖掘开之后短短几分钟之内,彩绘被迅速氧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了如今的灰黑色。幸好当时准备着相机,拍下了当时的一些画面,才让我们有幸见识到它们原本最漂亮的模样,甚至到了现在整个秦始皇陵的挖掘程度不到1%,但是也不能进行下去了,在这些保护技术达不到的情况下,不再贸然发掘了。

Image

案例14:素纱禅衣的损毁。1972年长沙马王堆的发现,最著名的莫过于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干尸,还有那件巧夺天工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古代最高水准的丝织技术了,如今在湖南博物馆里面的那一件已经是显得破破烂烂损毁严重,其实,刚刚出土的时候有两件极为完美的“素纱禅衣”,重量仅仅是48克跟49克,除去袖口跟领口,还只剩下25克左右,折叠之后可以放进火柴盒里面,为什么现在只剩下这么一件破破烂烂的呢?

Image

原来在1983年,一个年仅17岁的不良少年许反帝,偷偷潜入湖南博物馆,偷走了许多文物,就包括两件素纱禅衣,后来经过警察的不断追查,他的母亲为了掩盖他的罪行把国宝丢进了下水道,只找回来一件49克的素纱禅衣。许多专家经历了13年的苦心研究跟制作,才复制出来一件49.5克的素纱禅衣,还达不到古人的水准。这是盗窃引起的文物破坏。

Image

案例15:故宫一级文物损坏事故。2011年7月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一女研究生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工作失误。这套仪器其实是不适合于瓷器检测,正确的仪器应该到一定高度要自动停的。但是这台机器在瓷器搁进去以后并未停止移动,直接把文物压碎了。这是工作失误造成文物损坏的事故。

Image

Image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尺寸: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特征: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案例16:历史上不良拓碑习惯造成文物损坏。中国的拓片是从汉代就开始有了,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拓片是唐朝的。你那些碑上为什么那些字全损了?就是过去有一个不好的一个毛病,因为先拓的字多所以更值钱,所以一个人拓10张或者20张,拓完以后要砸掉一个字,这样以后谁再拓就都比他拓的缺一个字,就能区分出先拓还是后拓。这种习惯造成了各种碑都被历代的人所破坏。

Image



Image

Image

自然损环

1,自然灾害

主要是地震、洪水、山洪、山火,通常没有预见性。比如2019年4月15日,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

Image

2,自然损坏

2.1

露天石刻

最直观的就是石刻。比如故宫,北海,颐和园的石头栏杆,过去都是挺粗的,现在都细了。明朝留下来的这些石刻,比如说狮子,全是模糊不清。据老人说,60年代以前眉毛眼睛都清楚。就这几十开始变得模模糊糊,棱角基本都没有了。为什么?主要是酸雨引起的。改革开放这30年的工业化,造成了现在下的雨都是酸雨。汉白玉石碑下完雨以后,地下会有一层白沫、沙沫,是酸雨把材料表面给腐蚀了。

Image
石质

文物损坏

Image

还有,石刻石碑如果有缝,雨、水、雪渗入到缝隙里,再经过冬天一冻,再融化,就胀裂开了。还有过去红砖的老房子或者老楼房,砖如果没有烧透,是糟的,再加上过去平房底下没有隔水层,离地面一尺多高是潮的,就会从墙角开始裂,慢慢掉渣烂掉。南方的话,下雨后太阳出来了又晒干了,要好一些。

Image

Image

石刻也有保护不当导致小环境出问题。我前两天去东岳庙,有一块石碑让人用玻璃隔起来保护住了。可是,玻璃里边满都是汽,是水,实际上是破坏文物的。有很多地方都会拿玻璃罩子把石狮子罩上,把碑罩上,但是里边全是哈气。本来外边天气挺干燥的,但里面边常年在湿度饱和状态,一到下雨里边全是潮气,整个玻璃罩里边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了。罩上了是为了不让人摸,但是可能让人摸一摸的话还好,能保存的时间更久。你看少林寺的石碑的人都摸出来都包浆了,保存的很漂亮。所以这不是保护,尽管是出于保护的目的。

Image


Image

2.2

铁器是个难点

在很多馆里,铁器的保护都是一个让人挠头的事。铁器出土以后,屋里的空气稍微一潮它就要变质,要长锈。一尊铁制大炮,如果在太阳底下展览,人经常去摸摸或者经常在风吹日晒的自然情况下,也可能没事, 下雨也很快干掉。但是在库房里反而太潮,就变坏了。库房保护不好,可能比放在室外毁的更厉害。


Image
Image

2.3

出土木漆器

出土木漆器的保护,也是很挠头的一个事儿。像南方,长江以南地区水位比较高,出土的水里边的漆器很多。我去过很多博物馆,所有博物馆的库房里边都水池子,泡的都是50年60年代的东西,现在还没处理,因为保护不了。有些特别重要的,我们现在用脱水法保护的,只占出土木器的1/10都不到。因为现在脱水处理的几种办法都不是太好,有些东西能脱,有些脱不好,实际来讲并不太满意。

Image

2.4

出土仿丝品

过去,出土纺织品几乎没有办法来保护维修。这几年引进了一些国外方法,也有新提出来的很多丝织品的修复办法。比如像现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他们发明了培养一种菌,把这文物上边的腐蚀部分给吃掉,这也是一种新的办法。

Image

2.5

纸张类文物

纸张类的文物损坏比如发霉,虫咬,腐蚀等等。一张A4纸搁在窗台上晒一礼拜,就脆了。因为空气里边含酸太高,被纸吸收进去了。一方面是现在做法的报纸和过去不一样,按老化程度到不了100年的寿命就完了。另外现在的空气也变化了,含酸高。

Image

除此以外,还有不懂科学的管理

常见的比如考古损坏、去绣损坏、修复损坏、84泡瓷器、醋洗青铜、硫酸去锈、胶带贴画等等。

过去搞考古的人不太懂文物保护,出土的东西挖出来以后用自来水刷刷,为了要看那个是花纹、铭文是什么样的,用酸涂上,涂完赶快用拓片给拓下来,就想知道这东西是谁的,哪个王,哪个皇帝。发掘报告一发表了,他的任务就结束了。用了酸以后怎么办,这个不管。实际上因为用了酸,把那个字给咬了,咬完以后当时看清楚了,但是并没有去中和。应该是酸要用碱来中和,之后拿试纸要测试看看效果,残留强酸强碱都不行。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六七十年代初发掘的的青铜器的铭文,为什么字越烂越多,原因就在这儿。很多非常珍贵的青铜器,60年代出土的时候拓特清楚,现在丢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字,就是当时用不科学的办法来处理了,处理完了没有继续处理,因为没有那个概念。所以现在的考古学都加上了文物保护。

Image

还有很多东西挖出来都不动,直接搁在那过了三年五年,再去修的时候发现器物出土时带着的那层泥土,比石头都硬,根本去不掉,甚至于跟铁一样,连砂轮都打不动。所以后来,出土的东西刚一挖出来以后,就直接搁在蒸馏水里面洗,这就没问题。

我们手上的汗里边含什么?含盐,含盐分比较高。不能摸金属器铁器。自来水含氯,不能用自来水洗文物。摸完了,洗完了,就会生锈。我们试验过非常亮的一个铜器,如果你出汗的手去摸,就这么攥一下,像北京的三伏天,就从你攥的那个部位就开始生锈。日本刀对这个也特别忌讳,日本刀锻出来以后一层一层的,你要拿手给摸一下,人家给你急。因为拿手摸完了以后,在你摸的那个地方,刀的光泽就没有了,就开始长绣,因为你手上有汗。一定要戴纯棉手套。

Image

从「文物保护」,

到「预防性保护

1,文物保护发展历程

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出土文物的损坏;纺织品和纸张的糟朽、灰尘、虫蛀和霉变;古建筑木质构件的腐朽;石质类文物的风化;彩绘陶器、壁画的褪色剥落;金属类文物如铜器、铁器的有害锈蚀、金银器的变乌。所有这些都表明文物正面临着严重的腐蚀,使珍品文物失去原貌,甚至大批珍贵文物正蒙受着无可挽回的损失。

文物作为一种收藏品,也供人们研究和欣赏。所有被称为文物的实物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而应最大限度地将其长久地保存下去,为了将文物长期妥善地保存下去,为了尽快挽救那些已经糟朽腐败的文物,尽可能地延长古代珍贵文物的寿命,所以研究文物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1.1

十九世纪早期的文物保护

十八世纪前,世界范围内的保护和修复都是零散、不系统的。

180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中成立的“艺术品保护委员会”,应是最早成立的保护组织之一。1816年他们所聘用的专家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就曾多次在信中谈到保护出土文物的难度和现场防止出土文物分解、破碎的技术。

1859年,汤姆森的助手荷博斯特(Herbst)用明矾保护饱水木器取得巨大成功。这个方法后经过改进成为丹麦国家博物馆处理饱水木器的标准方法,用了近100年。

1.2

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科学保护

19世纪中叶,化学家和其它自然科学家在开始进入文物保护行业,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工业化的革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对大型室外的古建筑和石雕、金属艺术品的影响尤为严重;二是出土文物大量增加,由于埋藏环境的差异,原只靠传统手工艺和经验修复文物已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找出病根,根除病源,研究腐蚀降解机理已是文物保护专家的主要任务。

1888年,德国皇家博物馆罗思根( Rathgen,F )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化学保护科学实验室,这是从保护观念上的一次革命。和以往文物修复不同的是,他们开始研究文物病变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机理,从而对症下药,采取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尽管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很高,但很多方法像去除青铜器上氯化物的化学、电化学还原方法至今还有应用。

1.3

二十世纪科学保护更加丰富发展

在二十世纪初,各种粘接和表面封护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1902年使用了漆片和鱼胶,1905年使用了合成树脂硝酸纤维素 和醋酸纤维素,同时蜂蜡和石蜡也第一次登上保护文物的舞台。

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国际研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在当时主要是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这次会议肯定了实验室研究对文物研究的意义,并建立起科学保护文物国际间的共识。1932年哈佛的出版了期刊“艺术品科技研究”。1939年意大利罗马文物修复中心(ICR)成立。二战后刚从战火中独立的波兰就在哥白尼大学的艺术系中成立了文物保护专业。1946年国际博协(ICOM)在巴黎成立。

1.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科学理论逐渐形成

1963年,意大利罗马修复中心主任布兰迪 Cesare Brandi《文物修复理论》一书出版,提出“最小介入、可逆性、可再处理性、可识别性”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成为目前公认的文物保护原则。

Image

贾文忠细说文物保护原则


Image


第一,最小介入

就是文物坏了以后或者是不坏的时候,尽量别动,能不动就不动,能不修就不修,能不变就不变。比如我们的青铜器会把有害锈的给它去掉,但是越去越厉害,去不了根,过几天又犯了。但是美国博物馆里头,会把他装在一个玻璃柜里边,虽然有害锈,但是充了氮气。六几年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没有发展。



第二,可逆性

就是我们所用的任何一件东西要可逆。比如现在焊东西用锡焊,焊上去50年以后有别人技术比我高,他一焊就给焊下来了,这样可以。再比如我用的油漆,刷上去以后能不能拿一种稀料把这油漆擦下来,如果行就可以使,如果不行就不能用,就这东西再好也不能用。不能说我用这以后别的东西不能用了,这谁都过不了手,这就毁了,这种材料是绝对不能用,一定要可逆。



第三,可再处理

就是我刚说的如果要是没修好,再过50年,有些人比我水平高的还可以在我的基础上给拆开再重新修。



第四,可识别性

我们过去就理解不了,因为我们是从古董商的地方学来的。古董商要求什么?要这东西修的谁都看不出来。这买卖他能坏的能当好的卖,所以我们原来一直强调的是手艺,我这手艺专家都看不出来,这是我的水平,说你专家能看出来,这就不是水平,这是修的不好,没水平的人才那样。但是国际理念要求修的东西能看出来,比如表面修,从里边可以看出来哪个地方修过。

罗哲文先生在世说,中国的文物应该有中国自己的保护措施,而且应该有话语权。所以我们跟国际社会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谈的是,我们自己的文物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修复的理念。我们以我修的这东西看不出来为荣,比如你看清明上河图修了十次了,你能出来哪里修了,哪里补了吗?看不出来,这是我们认为手艺高的地方。但是国际社会认为这个是错的,应该能分辨出来。他们认为我们有点作假的嫌疑,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发明的东西,我们传统就这么过来的,这就是理念。但是现在国际理念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了,我们就提出来肉眼看不出来,但是用仪器可以看出来。做X光检查,就能看出来哪个地方修哪个没修,这也是可识别。

最小介入,可逆性,可再处理性可识别性,是文物修复保护的原则,被社会世界所公认。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按照国际约来做。

Image

1.4

文物保护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1956年,Plenderleith的“古物及艺术品的保护”一书出版,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各种质地文物保护方法的经典之作。1971年再版,在70年代由原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专家译为中文,对中国学者影响极大。

1967年,丹麦Kalundborg博物馆 Madsen先生发表了BTA法,这是迄今为止使用率最高,影响面最广保护青铜器的一种方法。1987年,中国保护专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加入钼酸钠和碳酸氢钠形成复合缓蚀剂。由于苯并三氮唑是一种很好的紫外线吸收剂,时间长后,特别是器物表面加封护剂后,器物表面颜色易加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部及其出版物,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其资助下成立于罗马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推进了这一工作。中心成立于1959年,旨在协调国际间文物保护工作和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国际间的培训及制定国际保护标准。

文物保护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1966年纽约国际博物馆协会两个委员会的变化。一个是成立于1949年的绘画保护委员会,另一个是成立于五十年代中期且并入博协的技术保护委员会。

1964年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建筑师大会并颁布了威尼斯宪章,1965年成立了国际遗址协会,负责处理考古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排定遗址、监控立法等问题。

自六十年代早期以来,国际博物馆藏品保护协会、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遗址协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举办的大会不仅从不同的技术角度推动了保护工作,而且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者与这一跨学科专业的结合。

随着IIC(国际博物馆藏品保护研究所)、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OS(国际遗迹遗址协会)和ICCROM(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的成立,保护的原则和实践如同保护这个问题一样已经变得国际化了。

2,我国文物保护的情况

中国的文物保护最早是传统的修复人员,在解放后转到博物干工作的。比如北京琉璃厂有一批修铜器的人。青铜器在民国以后,是全世界的艺术家都想得到的中国的艺术品,唯一一个被世界所承认的,可以和西方国家的油画和雕塑所相媲美的世界三大艺术。促使了中国的青铜器墓葬都被人给盗了,盗完以后拿到北京琉璃厂来卖。琉璃厂那时候就形成了一批修青铜器的人在琢磨它的颜色。因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每个国家的人有自己的爱好。英国人喜欢绿漆古,美国人喜欢黑漆古的,每个国家颜色不一样。所谓洋庄生意,它把青铜器给变色,东西是绿的,但是我的美国客户喜欢黑的,那我拿酸能不能给它咬成黑漆,美国人就买走了,还高价买走。当年在北京卖一个青铜鼎,可以换一个北京四合院。

Image

解放前的琉璃厂

文物修复那时候谈不上保护,有裱画,有修木器家具的,但修不了丝织品,修不了皮革,坏了就坏了。后来就引进了外国的经验。60年代,我们派出专家去波兰去学习现代的文物保护。学完以后回到中国,在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保护研究所搞现代的中国的文物保护。现在意义上的保护,实际是一步一步来的,最早是通过文物修复来保护文物,逐渐发展到80年代才开始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到90年代到2000年才开始提出来预防性保护。原来只是说在博物馆里边,库房里的东西别丢别少,就达到目的了。预防性保护不是说坏了以后再修,而是怎么不让它坏。

2.1

术业有专攻-专业人做专业事

中国的文物科技保护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56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的前身,中国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在京成立。196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相继成立文物保护实验室,标志着在中国,现代科学结合传统工艺保护文物的始端。

Image

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文物保护从技术到人员有了很大改善,比如

-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投入巨大,大多数省级博物馆建立了文保修复中心;

-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有47所大学开办文物保护相关专业,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育梯队;

-在纺织品、竹木漆器、纸张、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面成绩穾出;

-博物馆文物保护在加强国际合作及学术研讨会走在了国际前沿;

-文物保护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参与,文物保护专业公司开始出现。很多企业来研究研发文物保护的材料跟设备。所以现在的文物保护设备在我们国家每年都评选十佳,每年都有博物馆博览会之类的。

Image

Image

2.2

从「文物保护」到「预防性保护

过去,文物保护是被动的,什么东西坏了,我们再去修。现在文物保护的概念已经发展到了预防性保护,从被动的到主动的。过去,保管员就是保管员,只管看着东西别丢了,上账目就好,有一批是专职搞修复的。现在要求保管员,基本叫科技保护部,是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角度来思考对文物的保护,确保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运输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还要对文物进行日常的保养工作,包括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灰尘、防光辐射、防虫蛀、防霉菌、防腐蚀、防糟朽、防变色、防老化等多个方面。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又重视民间传统收藏经验的总结保养方法。目的是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让文物延年益寿。

Image

比如过去我们做锦盒,就用的确良或者是化纤面料,衬上棉花,再差一点就那种化纤,之后再加上化学浆糊。拿它做成的盒装文物能好得了吗?你人闻着都呛得够呛,拿它来装文物最后这文物损坏的更快。

近年来, 预防性保护工作受到高度关注,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组织引导我国的文物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方向发展。我国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针对温度、湿度、有机挥发物(VOC)、光照度、紫外线以及有机污染物等基本环境和污染物指标,配置监测终端;建设环境监测平台,存储和处理监测数据,做好风险识别、预测、预警和评价。

-文物保存环境调控:配置温度、湿度、污染物等主动调控设备,配置调湿剂、吸附剂等被动调控材料,配置适用于博物馆展厅及库房的照明设施。

-文物保存设施: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夹层玻璃展柜、文物储藏柜架、专用囊匣。

-博物馆防震减震:对重点文物保存设施进行防震减震改造,配置防震展具、柜架等保存设施。

-数字化保护:文物智慧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文物安全风险大数据分析及预警控制(智能感知)、文物高清三维数字化复原及辅助修复、文物无损检测分析、3D打印、文物数字化储藏柜架囊匣、博物馆智能照明、文物库房安全智能化监控、文物展陈安全智能化监控、文物运输安全全程智能化监控等。

自2012年起,引导各博物馆建设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体系,推广保存微环境质量调控技术,为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配置储藏柜和保护囊匣等。

Image
Image

囊匣是特别重要一点。因为有些库房大环境改善不了,所有的文物就都要装囊匣里边,再装个柜子,里边的小环境变了,那大环境解决不了也没关系。而且囊匣也有一定的要求,都是用无酸的。过去都用马粪纸,含酸,现在纸材、木材、绸布、棉花,全部是排酸的。


Image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对库房的结构布局、安防消防、采暖通风、温湿度、墙壁热阻甚至窗地面积等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对于展厅中文物存放的小环境,博物馆也会以专门的设备控制温湿度、光照和灰尘等条件。目前,200余家较为重要的博物馆进行了库房和柜架囊匣等保存条件改善。各方面而言,都要给文物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人能舒服待着的地方,文物才能待着舒服。人都觉得都受不了,文物更受不了。

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藏品腐蚀损失的速率和危险程度和材质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说,非金属材质文物对保存环境的要求比较宽松,不容易腐蚀,譬如石器、陶器、瓷器等;性质比较活跃的金属材质就相对容易腐蚀些,譬如铁器和锡器,青铜器表面大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矿化层,但是如果出现了粉状锈就难以恢复了。性质稳定的材质譬如金银器也相对容易保存;对保存环境要求最为苛刻的则是有机材质的文物,譬如皮毛、纺织品等,对温湿度的要求极为严格,在有条件的博物馆中要放在低温特藏库房里保存。

还有些东西本身当时就是偷工减料做的,没用最好的东西去做。就青铜器来讲,为什么有的青铜器同样地方来到,跟玻璃钢一样亮晶晶的,不怕锈。有些东西还没买几年就烂得不行了,就是它的内因。当年制作的时候如果皇帝很有钱,用最好的配方最好的料去做。如果皇帝那时候没钱,他就偷工减料,成分差一点。

2.3

法律沿革和保障

Image

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四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第十一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Image

200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列》

第五条: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Image
2018年4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切实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维护文物安全和健康,实现文物和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促进文物“活”起来,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关工作。做好2018年度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统筹管理,有序实施,切实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Image

了解保护常识

做好保管工作

1,文物损坏原因分析

1.1

温度与湿度的破坏

文物保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温度与湿度的环境,温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引起文物的膨胀和收缩。如石器、泥塑开裂,油画色彩脱落,以及木雕家具开裂、书画起翘、卷曲、干裂等。

1.2

光线对文物的损坏

光,不仅会使有机物材料强度下降,而且会使文物表面退色老化。光辐射会影响文物制成材料的耐久性,从而导致纸张、纺织品等材料变脆,弹性减弱,还可以使纸张变黄,使文物的染料、颜料褪色,引起某些古玩局部过热或干燥,使一些漆器、木器起皱、龟裂、起泡、粉化剥落。

1.3

有害气体对文物的影响

城市中大气体污染日益严重,有害气体、酸雨对制成材料的不利影响也就日趋突出。如:青铜器生绿锈,金银器表面越来越乌,书画作品越来越脆,石雕砖雕线条越来越模糊。

1.4

灰尘对文物的影响

灰尘也是空气中的一种有害杂质,主要成分是粉尘、烟雾和烟。灰尘落在古玩上,清除时能引起机械性损坏和擦伤。灰尘本身具有酸、碱性,对书画起到破坏作用。另外,灰尘中往往含有粘土,粘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会发生水解而分解出胶状物,容易使纸质类古玩粘结一起。灰尘中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灰尘中有大量微生物寄生和繁殖,也是古玩中的一害。

1.5

微生物对文物的损坏

危害文物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古字画、古籍、织绣、木器等文物发霉、霉烂都是微生物危害的结果。

这种东西北方的文物好点,南方是最厉害。南方的好多人家里都不敢挂一张名画,舍不得挂,得藏起来,还得拿塑料布给包好,怕它挂上去发霉。一到夏天梅雨天,墙上都是潮的湿的。微生物就是主要侵害古籍字画绣品织绣木器等等发霉。只要发过一次霉,第二年到梅雨天还从那个地方霉,所以一定要用防霉剂整个给他处理,那个地他就不会再犯。

1.6

害虫对文物的损坏

文物中有机物类古玩如字画、古籍、古器、家具等最易受害虫损坏,这主要与古玩保存环境有关,温度和湿度对昆虫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不消毒的话,带进去的东西有可能传染,把库房里别的东西都传染了。比如说皮毛、纸张、书画这一类东西,一定要都要进行消毒。过去我们就用熏蒸法,现在也有那种现代化的机器,比较简单的充氮的那种。

2,文物入藏的前提条件和准备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搜集来的文物,其中有很多文物特别是大量有机质类文物,如毛、皮、纸张、书画、丝、棉、麻类、漆木竹器、骨类等,常成为各种霉菌的营养基,在潮湿、温暖和黑暗的条件下霉菌最容易繁殖,有时还产生一些有色物质,使这类文物,表面变色甚至霉烂至一触即碎。

有机质类古玩而且易遭虫蛀,特别在阴暗、潮湿、温和的环境内,很容易生甲虫的幼虫和蛾子。其他危害如虫囊、苍蝇屎、鼠咬,对古玩的破坏亦十分严重。即使露天石刻、石碑等石质类古玩,也因细菌孢子寄生而产生藓、藻类使石质受侵蚀而剥落。金属类文物或由于长期埋在地下或保存不当而锈损严重。陶器发粉(水解)、釉层剥离,木质品腐朽,漆器表层剥落,等等。严重时甚至影响到物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文物收藏前如果不先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不但文物本身会继续损坏,而且会影响到原有藏品的安全。因此对文物进行入藏前的清洁消毒处理十分必要。

2.1

清洁清洗

(1)水洗。对于一般质地坚实、不怕水浸的器物,如:陶、瓷、砖、瓦、石、铜、铁、骨、牙、玉、木等材料制成的古玩,表面附着、沾染的污垢可以用蒸溜水洗涤。

(2)干洗。织品类文物如有污渍,水洗可能褪色,则应使用汽油等物擦洗,也可以用干洗精直接喷在污渍处。干洗精使用之前应先做一下试验。

(3)干擦。有些怕水的器物及一些出土物品,为保持原器物由于长年地气侵蚀而出现的自然色泽,不宜用水和药物漂洗。对于这一类器物用质地松软的潮布轻轻擦抹即可。

(4)风晾。对于不宜水洗或干擦的纸质物品和部分织物,应选择风晾方法,将其表面的粉尘和湿气吹去。

Image
Image
过去大的博物馆,字画、古籍每年春秋天的时候都会拿出来展一次,说是展实际是为了晾。老在库房里搁着,长期下去也不行,必须春天那时候拿出来展一下,也是为了散散它里边的潮气,也是一种保护的方法。有些笨重的东西,用机械去锈吹风,药物去锈。

Image

(5)机械除尘。对形体较大、笨重且不规则的器物,如家俱、毡毯、镂空体物品等,可采用吸尘器等机械除尘;对形体较大的石刻、雕塑等,在吸尘的同时也可使用高压气泵,将吸尘器不易吸除的尘土吹落。

(6)药物清洗。主要用于各类在恶劣环境下保存的古玩及出土文物。这些器物长期埋于地下,受各种环境和有害物质作用,锈腐严重。在清洗处理时,应配以一定比例的药物才能起到作用。因各地出土物中混杂物不同,腐蚀情况各异,所以在采用自配药液时应先做实验,待取得明显效果后再使用;要因每件器物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和采用不同的方法。

(7)激光、超声波清洗。

2.2

消毒处理

收集来的各种古玩,由于原保存环境的影响,自身携带大量霉菌等微生物和虫卵等,如不进行消毒处理,使虫、菌进入收藏古玩的房间,不仅对该器物继续起到破坏作用,还会波及其他藏品,危害很大。对古玩入藏前的消毒处理,目的就是对古玩防腐、防霉、杀菌、杀虫,这是使古玩延年益寿的手段之一。如果到外国去办展览比如农作物的展,不杀菌不消毒,对方海关都不让进,必须在这边熏蒸完了才能出去。

Image

消毒常用的方法有

(1)干热消毒法

(2)湿热灭菌消毒法

(3)紫外线杀菌

(4)微波杀菌

(5)药剂灭菌、消毒、杀虫。

(6)真空充氮杀虫灭菌设备



2.3

温湿度控制

一般而言,文物收藏最好温度在14℃~20℃,24小时温差变化不超过2℃~5℃;湿度50%~65%,相对湿度变化不能超过3%~5%。

这个标准的依据是:各种化学反应、不利因素的破坏速度还不是很快的。若把温度标准定的再低一些,定在8℃或10℃比起定在20℃对文物制成材料的耐久性会更有利,但提出这样一个标准不能只考虑文物中有机质地制成材料耐久性一个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因此温度标准不能定的太严。

关于湿度,大多数古籍、字画、档案等纸类文物,当纸张里的含水量在7%左右时,纸张的强度最好,所以把7%的含水量称做纸张的正常含水量,在保管中,要想使这类文物材料的含水量维持在7%左右,就必须要求周围环境的湿度在50%~65%之间。这样的湿度标准能保持纸张的正常含水量,有利于这类文物材料的耐久性。

金属文物库相对湿度必须控制在45%左右,湿度过大会加速金属的腐蚀。由于有害生物所要求的温度在20℃以上(霉菌所要求的最适温区是20~35℃,害虫要求的最适温区在22~32℃),要求的湿度在70%以上(霉菌要求的最适湿度在75%以上,害虫要求的最适湿度在70%以上),所以把库房温度标准规定在20℃以下,把湿度标准规定在65%以下是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


各类文物温湿度标准
藏品质地 适宜温度(℃) 适宜相对湿度(%)
金属类 18~24 40~50
竹木类 16~20 50~60
陶瓷类 18~24 50~60
纸张类 14~18 50~60
皮革类 16~20 60~65
丝棉麻毛 16~20 50~65

2.4

防光措施

为了防止或减少光线对文物制成材料的破坏作用,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为了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库房的窗子要少,东西方向不宜开窗,南北方向的窗子要小而窄。在窗上可采取搭凉棚,安装遮阳板等措施,以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在器物架上为宜。

(2)为了防止或减少漫射(散射)光中的紫外线进入库内,在库房窗玻璃上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3)在库房窗子上加设窗帘或百页窗,可以减少紫外线的透入。

(4)库房窗子使用毛玻璃、花纹玻璃等,因其表面粗糙不平,对光线可产生重复反射。

(5)在库房玻璃上涂刷紫外线吸收剂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紫外线吸收剂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紫外线滤光片,可以把大部分紫外线都过滤掉。

2.5

有害气体与灰尘的防治措施

(1)正确选择库房的地址是防有害气体与灰尘的经济而有效的办法。库房的地址应选择在不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物与灰尘煤烟的地区,不要把库址选在工业区、大居民点或繁华的街道上,档案库房应建于这些地区的上风处,这样可大大减少有害气体与灰尘的影响。

(2)库房要实行密闭,室内保持清洁,古玩存放可采取密封的或相对多层密封的方法,如用柜、箱、盒等,以减少有害气体特别是灰尘对文物的破坏。有些古玩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密封保存。

(3)绿化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库房周围进行绿化,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灰尘对库房的影响。

(4)净化与过滤。使用空调装置净化和过滤灰尘与有害气体,一般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使空气通过过滤器而实现的。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洗涤、吸附、化学反应等方法,目前常用活性炭过滤器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6

微生物预防与治理

由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氧气、PH、光、尘等都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为了使文物不受霉、腐微生物的损害,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调节这些环境因素,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使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1)预防。保护文物较适宜的温度为14~28℃,相对湿度50%~65%。这种温湿度不易生长微生物

(2)治理。研制适合用于文物防腐 、防霉、杀菌的药剂尤为重要,这些药剂要求高效、低毒、广谱,对文物不会造成损害。

Image

2.7

防虫与治理

(1)预防。控制好库房温湿度,抑制古玩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库房温度以14~18℃相对湿度以50%~65%较为适宜。确定标准温湿度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昆虫生态学的因素。入库前对库房和柜架也应严格检查,必要时也要进行消毒和杀虫。

(2)治理使用杀虫药剂除治害虫。在使用中,应考虑文物保护的特点,要考虑到需要消灭的害虫的种类和保护对象的不同,慎重选择。如同防霉杀菌一样,要综合分析,做到既能杀灭害虫,又不损害文物,不使文物的强度、色度等受药剂影响而发生改变,特别是珍贵藏品尤需慎重。

(3)鼠类防治:物理学灭鼠,化学灭鼠.

3,各类文物的保管要点

3.1

无机成分材料文物制品

无机化合物,一般指碳元素以外各元素化合物。在文物中有金属类、石器类、陶瓷类、玻璃等等。

金属类文物保管的一般要求

3.1.1

金属类文物包括金器、银器、锡器、青铜器、铁器、铅器等,其保管的一般要求是:

(1)保管金属器物的房屋,必须保持干燥,没有尘埃和空气污染物。温度在18℃~24℃,相对湿度在40%~50%。

(2)必须预防接触金属器能够产生有害的化学作用的物质,如酸类、油脂、氯化物等。搬取金属文物一定要带上绵丝手套,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避免手上的汗腐蚀金属文物古玩。

(3)为预防尘埃,金属器要放置在密封的橱柜中或玻璃橱里,中小型器物要每件做一锦盒,再将盒放在橱中;如放在开放式架子上或在室内陆上,则应特别注意房屋内保持清洁。

(4)金属器上的尘埃,要用干净而柔软的布片揩去,而那些需要特别小心的物品(如金属柔软、加工精细、易碎零件等),要用柔软的松鼠毛刷刷去或用吸尘器吸或吹去尘埃。

(5)必须预防金属器受到机械性损坏,不要叠压码放,对于细工精制和容易受损坏的金属物品,尤须特别小心。

(6)如果金属器上镶嵌有其他材料(宝石。珍珠、骨器、龟甲、珐琅等),便应当注意到这些材料的保管方法。

(7)对于出土的金属文物,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清除上面的有害锈和不美观的厚锈及腐蚀的痕迹,这些工作都就由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保管人员尽量不要自己动手。

(8)如果无法避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和沿海地区的氯气,为使金属文物不致发生腐蚀,这就要涂上一层保护膜,这样即能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而且外表也没有变化。

青铜器的保管要点

3.1.2

(1)保管青铜器的库室内,必须保持干燥,没有尘埃和空气污染。相对湿度最好能在50%以下保存。

(2)青铜器入库前必须清除一切沾染污物等,最好是经过化学保护过的。不能用浓厚油脂、油类涂在铜器上,接触青铜器时必须带纯棉手套,决对不能用有汗的手接触,也不能用油污的纸或盒来包装。

(3)清除铜器上的灰尘,要用软毛布、软毛刷、软毛掸子等。

(4)如须用水洗必须用蒸馏水,也可将蒸馏水加温,可用中性皂。不能用氢氧化铵、酸类及白粉、沙布等。如有大的清洗可参照其他章节或由专业人员清洗。

(5)已清刷干净的铜器可用原始的方法是涂一层化学保护剂或加热后涂上一层石腊。现代的方法是涂一层有机硅密封,可防止有害气体及潮湿影响。

(6)为防止铜器受到机械性损坏,不要将它们互相重叠放置。每一件青铜器最好放在一个锦盒中。

(7)经常观察青铜器变化,一旦发现青铜病症状发生,就应及时处理。

(8)铜不能与锌放在一起,保管时和展览时切记不能放在一个展柜里。

Image

陶器和瓷器保管

3.1.3

陶器是粘土、长石和石英等无机物质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得的制品, 陶器一般是多孔性的,可吸收大量的水。保管要点包括

(1)保管瓷器、陶器首先预防打碎

(2)避免将瓷器、陶器成堆累放,应在柜架平放。

(3)有价值的瓷器、小件陶俑可做成锦盒存放。

(4)避免陶器受潮,不要用湿手或脏手拿陶器。

(5)露天存放的陶器在搬到房中时要注意在器物中是否有水,有些潮湿的器和应清洗干净并干燥后入库。

(6)藏陶器的库房一定要保持干燥。

(7)对各类彩绘陶器应当进行必要的表面加固。

Image
Image
陶瓷器在地下埋藏时间长了,会积聚盐和碱。天气稍微一潮,会往出返碱。唐三彩有时候会开片,掉皮,鼓起来了,这也是因为潮湿,加上出土的时候盐和碱没有很好的去除。现在的做法是用无酸纸敷在陶器上,盐和碱的成分会被“勾”出来,纸上会留下亮晶晶的一层物质。出水的文物现在都会用蒸馏水泡,把海底长期残留的盐分给泡出来。如果不泡的话,赶上天气干就收缩,天气潮就膨胀,会将瓷器胀裂,或者拱起,把表面的釉拱掉。

Image

Image

石器类文物保管

3.1.4

石质类文物主要以生产工具、雕像、石碑、石窟、建筑构件、小型艺术品等,这类物品的耐久性主要看器物的质地,也就是所用石材的质量,也和存放地点有关。大多数石质文物均存放在露天,长时期经受风吹雨淋,以及生物的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危害,内部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石质文物风代剥蚀严重,存的甚至酥碱粉化了,有的则断裂残破。也受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腐蚀,温度和湿度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热胀和冷缩,霜冻、微生物的侵蚀以及在埋藏条件下可溶性盐类的影响。这种盐类往往是吸湿性的,在温度和湿度变动的条件下,可以结晶析出或又重新溶复地周期必然伴随着体积动,以致引起石质品的崩溃疡、瓦解、酥粉和剥落。

(1)石质文物特别是有镶嵌物的制品,应当防止它们受到剧烈变化,特别是防止渗入孔隙中的水冻结。

(2)石质文物最好放在干燥的室内,而且室内温度和湿度最好保持一致。

(3)石质文物一般均比其它类重,搬移时要特别小心,不能只握住雕像比较突出尖细的部分,要整体搬移。

(4)对于石质文物上的尘埃,可先用吹风机或吸尘器吸,然后用毛掸或软布拂去,绝对不能把灰揩进去。凹处或细件内部尘埃,用小毛刷刷去,或者用棉絮卷绕在一根小棍子上来除去。

(5)石质文物损坏时,应仔细地收集起所有破损部分,待修复和沾接。

(6)必然经常观察石质文物上是否有缝隙或其他损坏出现,以及这些物品是否需要保护和修复等。

(7)损坏部分的石质文物应保留原样,尽量不要补上,如需修补上也应用有经验的修复专家和雕塑专家来进行。

(8)室外石雕刻不要放在树下或潮湿流水之处。

(9)室外石质文物如发现有青苔、地衣等的时候,必须把它们清除。

(10)搬移这类文物时,应带上清洁手套,或者用干净的毛巾或大包袱皮将他们包上。

(11)清洗石质文物类最好用蒸馏水,有些污垢洗不掉可用中性皂清洗。用化学材料清洗石质文物或修复。

Image
石刻类主要是防止是下雨,雨水进去了如果不干燥,冷空气一冻再一化,会胀。放在室内保护可以避免酥解。

Image

3.2

有机成分材料文物制品

木器、竹器、家具类文物的保管

3.2.1

文物中木器、竹器、家具类属一大项,这类中包括了很多东西,例如:木雕像、木制品、木简、竹简、竹制品、家具等等。木器在空气中能吸收水份,也能放出水份,通常木材中含水份12~15%空气中干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木材中水份的变化,使之收缩和膨胀,是造成木器变形的主要原因。这类文物的保管注意以下以点:

(1)过于干燥会使木器翘裂解体,这就要适宜的湿度。过于潮湿的环境,易于滋生霉菌,不利于漆器、木器、竹器的长期保存。但气候过于干燥也易使器物开裂。对这类器物保管的较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50%~60%。

(2)用各种方法保护藏品避免过分或不均匀的受热,如阳光直射、靠近采暧设备,并与水蒸汽或水源蒸发的策源地隔开,如水池附近,私人收藏炉火周围。

(3)避免空气的气流(来自通风器、过堂风的气流)

(4)避免骤冷骤热

(5)采取防虫、杀菌措施

(6)搬运家具时,应轻抬轻放,不要硬拖生拉;放置家具时,要放平放稳,若地面不平,要将其垫实,以防损坏榫眼结构。

(7)清洁家具切忌用碱水和开水洗刷,不能在桌面上放置高浓度的酒精、香蕉水和刚煮沸的开水等滚烫的东西,以防损坏漆面。

(8)上蜡时,可先用鬃毛一类毛刷轻轻刷掉灰尘,再用棉布擦拭。一定要在上蜡前确保家具本身已经没有尘垢。

Image

纺织品类文物的保管

3.2.2

纺织品按其所制成的材料分为棉织品、亚麻织品、大麻织品、毛织品(呢绒和毛绒)、丝织品、人造丝织品。其中有一些是由同一类的纤维制成的。因此还能遇到纯粹单一原料的织物(纯毛的等等)和混合纺织物(毛与丝等等)。用于制造织物的有各种成份的纤维:动物性纤维(毛、自然丝)、植物植纤维(亚麻、大麻、棉花及其他)以及合成纤维(人造丝等)。

Image

纺织品保管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材料的不同而存放(亚麻织物、棉织物、绸缎、毛织物等)。

(2)房屋窗户和陈列物的玻璃橱,应当挂上深色结实的帷幔,不要把织物放在窗户近傍。

(3)阳光的直接作用,是绝对不可容许的。为此,应当把织物放在朝北的展览室内,或者给窗户挂上一层较薄而亮的帷幔。这些帷幔,在有无阳光的时候都应当挂着。

(4)特别容易感光的藏品,最好根本不在自然光线下陈列,或者只是临时陈列一下。

(5)在藏品保管室内,织物应当放在紧闭的(没有装玻璃的)容器里。

(6)存放或陈列织物和纺织物制品的房屋里,必须保持正常湿度40%~70%。

(7)必须严密地注意挂毯、地毯等后面不能因墙壁蒙上水气或变潮而潮湿的现象发生。

(8)春天的时期可将挂毯,地毯等,最好从墙上把它们暂时拿下来,让它们休息和透风。

(9)不要把织物放在靠近采暧设备的地方。如果没有特别的必要,不要用过热的熨斗熨它们。

(10)低温(即使低于零下)对于织物是不危险的,因此必要时候,在干燥的冷天使之通风,是完全可以的。

(11)保管织物的房屋里,必须保持没有气体污染的洁净空气。应用过一段时间对窒内进行消毒,和放杀虫药剂,但要考虑到药剂对织物的颜色和装饰材料是否起反作用。

(12)因为光线不足、潮湿过度、尘埃都能促使微生物、细菌和昆虫繁殖,所以防止这些现象发生的最好方法,便是保持正常的湿度,保持应有的清洁,经常进行检查和移动织物等。

(13)应当一年两次(春天和秋初,蛾子出飞的时候)使一切藏品(特别是毛织品)受到细心的清刷,使它们在露天阴处通风(昆虫的幼虫和卵,和尘埃能同时除去)。生微生物的藏品,要使它们受到短时的阳光照射(感光的藏品,照射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其他藏品,照射三十分钟到四十分钟)。

(14)同时仔细地打扫房屋,容器(箱子、柜子)也应尽可能放在阳光下,并用消毒液擦净。

(15)最剧烈的药剂,虽然是能消灭昆虫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毒的。有些时纺织品起到破坏作用。所以要十分注意,有些物品的消毒最好是在隔离屋内进行。

(16)可以用樟脑等类药物杀虫,这些药品不能直接撒在藏品上,而必须装入小袋中,同时,要注意石脑油精不能放在带银质装饰物或白毛皮的藏品上面,因为银质饰物会因石脑油精变黑,而白毛皮会变黄。

(17)对于地毯和其他普通织物,把它们紧紧卷上,用纸包好,也是一种预防的方法。

(18)由于尘埃特别容易深入织物中,而且难以除去,所以保管织物的房屋里,必须特别保持清洁,而知物本身,必须尽可能放在紧紧关上的柜子里,玻璃柜中,用套子等。

纺织品主要是储藏要防虫防霉防潮防光。现在有专门文物保护那种袋子,直接装在里边。去除空气后就不会长霉,尤其在潮湿的地区很管用。
纸张类文物的保管

3.2.1

历代的书画、图书、古籍、文献、经卷、档案、碑帖、报纸等纸质文物资料是由纸张材料和字迹材料而成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沧桑和反复翻阅使用,有的纸张已逐渐损坏。甚至未经常使用而长期保存在库房里的纸质文物,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变脆,酥粉,变黄以及褪色等现象。可见,纸质文物的损坏既有其内在的因素,又有外界环境的原因。

01

纸质文物的组成

纸张是由造纸植物纤维素制成的。造纸植物纤维素的化学物质可分为,纤维素,非纤维素。纤维素是造纸植物纤维最主要的成分,也是纸张材料的主要成分。非纤维素和木质素,它们在造纸植物纤维中也有相当的含量。

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也是组成纸张的主要成分。半纤维素在纸浆中的适量存在,有助于提高纸张的机械强度,一般在纸浆中约占11%左右,半纤维素具有和纤维素相类似的性质。而木质素的结构具有芳香族化合物的一些特性,不溶于水,在常温下不易溶于稀酸和稀碱,但易氧化。

此外,在制作纸浆过程中,加入的碱、漂白粉,以及后续工序中又加入的白土、滑石粉、矾土、水玻璃、胶料等之类的物质,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和改善了纸的各种性能。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Image


02
纸质文物保管环境

书籍、档案、经卷、等文献资料一般都置于库房保管或放在阅览室供人们参阅。字画等挂在展厅中或家中供人们欣赏。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其寿命和实用价值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保存纸质文物最重要的条件。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纸质文物保存环境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对纸质古玩的寿命影响是很大的。

主要是防虫防霉。稍微一潮,画上就有斑点。60年代到70年代,名人字画已经都带黄斑霉点。因为纸张质量不如以前,虽然是宣纸,但是加了很多现代的化学成分,工艺不一样,不像古代宣纸那么好,挂不了几天就变老了旧了。

03

保管要点

(1)收藏室的窗户应尽量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为此,窗户上需加百叶窗帘或厚窗帘。屋内照明强度要严加控制,尽量采取低功率灯光照明。

(2)合理的控制温度和湿度。纸张含适量的的水分会使其本身柔软,而具有韧性,干热会使纸中的水分过度蒸发,导致纤维内部结构破坏,使纸张变硬变脆,易于断裂。另外,由于水分、光线、氧气、酶及酸碱等因素的同时存在,温度偏高对纸张的老化变质起加速作用;若温度太低,纸张同样会发脆。但从化学反应速度考虑,温度愈低,老化速度愈慢,越有利于纸质物品的保存。

将纸质物品保存在适当的温、湿度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纸张的标准含水量一般为5%—12%,纸质文物最适宜的保存温度为14℃—18℃,最合适的相对湿度为50%—60%。

(3)防大气污染。因为大气中的酸性气体遇潮湿易变成无机酸,增加了纸质物品的酸度。而氧化性气体如NO₂,Cl₂,臭氧会使纸张的主要成分氧化,使纸张原有的结构遭到破坏,机械强度减弱。所以纸张类文物最好放在柜子里保存,书画类可放在锦盒或锦套内,有条件的可放在除氧封存的容器内。

(4)防灰尘的影响。尘埃大都以固体微粒悬浮在大气之中。灰尘中的颗粒和纸张表面会产生摩擦,常常会划伤纸张,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和抗拉强度。同时还会引起附着力差的字迹材料部分脱落,影响字迹的清晰度。尘埃中的盐类遇到潮湿天气,产生潮解,增加了纸张的酸碱性,有的水解产物带有粘性,使纸张发生粘结。灰尘中一些土灰色等有颜色的微小颗粒和悬浮物,当它们降落在纸质物品上时,形成尘埃层,影响纸张的清洁和字迹的清晰。灰尘中也带有霉菌等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而使纸张受到损坏。

(5)防微生物的危害。纸质类文物入库时,按制度规定,必须经过杀虫灭菌工作后,再在观察室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虫害和菌害时才能入库保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库房消毒等,就会使霉菌和虫害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6)防虫害的影响;纸质文物中的虫害也是不容忽的,轻则蛀蚀成洞,重则使纸张裂为碎片,缺字少段,难以辨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7)拿取这类物品绝对不能用油腻、脏或潮湿的手直接拿取,应带全棉手套。

(8)春秋季节可以将书画挂出来展览一段时间,这样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4, 文物包装与运输

二十世纪,很少有博物馆广泛参加各种展览活动;而二十一世纪,博物馆逐渐由主要致力于收藏并将重心放在以静态形式展出永久收藏物的机构,转变成为一个收藏管理处于次要地位的动态教育和文化普及中心。展览、借展和流动展等活动增加,藏品退化肯定加速,无疑过多的处理、不恰当包装、运输中的震动,以及急剧的环境变化对艺术品和器物的精致结构就会造成相应的损伤,尽管起初并不很明显,但稍后就由于疲劳而会出现裂纹、破裂、剥落或其他形式的损伤。

文物的包装与运输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博物馆藏品在利用过程中的包装与运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藏品包装运输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自身安全。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从甲地运至乙地的一个简单过程。事实上在藏品包装和运输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包涵着古玩藏品的安全保护这样一层含义,如果缺乏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做法,都会不可避免地使藏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Image

4.1

文物包装

4.1.1 文物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该用海棉的不能用纸等其他代用品;该使用囊匣的就不能用其它材料一包了事;该用铝合金或铁皮包装的,就不能用木制箱子代替,不能因小失大。应该使用有弹性的、经过实践证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损坏文物的材料。

4.1.2 在包裹装过程中,不能只图方便,而忽略安全。不能不同质地的文物混装,陶、瓷、铜、铁、砖、石应严格区分,分别装箱;不能不分上轻下重,抓起哪个装哪个;不能在质地易碎的藏品中套装其它藏品;

4.1.3 不能不考虑到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火灾、雨天、震动等自然因素,应事先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4.1.4 包装前要对的材料、质地、重量、体积、易碎程度以及造型特征做全面的了解,弄清楚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结构如何,是否修复过,修复过的地方及连接处是否牢固,并把运输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因素考虑在前,如何包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Image

4.1.5 在选择包装箱时应有所区分,按其质地的不同属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易碎品:陶器、瓷器、玉器、牙骨器、玻璃器;

-易潮湿品:纸质类(书画、纸张、古籍、档案、文献、纸币)、织绣类、皮革类;

-硬质品:铜器、铁器、其它金属器;

-笨重品:石器、石刻、砖瓦;

-小件易丢失品:印章、钱币、金银器、手饰、徽章等。

4.1.6 易碎藏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件藏品应装入特制的囊匣,再放入包装箱。

4.1.7 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包装应谨慎小心,每一件藏品用1cm-2cm的厚海棉包裹严实,用绳带捆扎好。

4.1.8 装箱底及四周需用软纸、海棉铺垫、填充,器物之间应加海棉阻隔。

4.1.9 凡是带附件的器物(如盖、座)均应单独包装。

4.1.10 型体较大分量较重的铜、铁类藏品。耳、足等部位容易碰伤,先用软纸、棉花把有铭文、链、环、咀、把的部位包裹好,装箱时再加诲棉、泡沫塑料衬垫,最好是1—2件为一个装箱单位。笨重藏品在用包装材料包裹妥善之后,装箱时应将分量重、体积大的藏品放在底部,以泡沫塑料做隔层,上放分量轻、体积小的藏品。

4.1.11 易潮湿藏品关键是壁免运输过程中见水受潮损坏古玩文物。包装时应在外部套裹一层塑料,既可防水,又可避免遭污染。装裱好的书画可以装入木盒或塑料盒内。

4.2

文物运输

4.2.1 下雨、下雪、严寒、大风的时候,不应当运输。无论什么样的天气,必须用帆布把汽车的外部盖住,帆布的边要伸到汽车箱栏板的下面并用绳子把帆布连紧。这样能古玩避免受到潮湿、灰尘的渗入,也能避免阳光。

4.2.2藏品装箱完毕,上锁加铅封、钥匙密封后交由、专人保管。所有装箱藏品均应登记造册,详细写明藏品登记号、名称、件数、完残情况、估价,并附以每件藏品符合现状的彩色照片。如需委托保险公司运输,必须订立藏品运输合同,签署保管和保护细则,作为双方履行的法定合同。

4.2.3 交铁路、航运部门托运,必须严格按照运输部门提出的要求,使用合乎规格的包装箱及包装材料。写清收件人、寄件人的姓名、地址(全称),箱体上标明防潮、防震、防火、防颠倒等标志。

如何将造成恶化的可能性降到最小。越来越多的展览机构和权威机构要求在包装、设计和运输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展览专业公司的出现就是新发展趋势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在越来越丰富的艺术活动、越来越普及的收藏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当中,看到更好的保护实践和对文化遗产更少的损坏。

Image

国际趋势与差距分析

1, 重视科学技术

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与亚洲国家相比,还位于日本、韩国、印度之后。

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界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纳为:

(1)普遍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

(2)将保护性处理及材料研究作为科技研究的重点,十分重视保存修复关键技术的开发;

(3)考古发掘中强调多学科合作;

(4)重视对遗产保护成效的跟踪监测、数据积累和评估;

(5)科研条件建设与人才培养

(6)重视标准化与技术推广;

(7)重视传统手工艺和保护的关系,

2, 研究机构众多

发达国家的国立研究机构普遍规模宏大,科研条件完备。意大利罗马文物修复中心拥有400人的科研队伍,设有9大科学研究实验室和11类材质修复实验室,与30多个国家有科技合作课题及项目。苏格兰保护修复社有400多人的队伍;澳大利亚文物材料保护中心有115人;美国史密森学会不但在十多家博物馆设有研究和保护实验室,还有2个直属的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研究所,拥有一支近百人的研究队伍。

Image

图为美国盖蒂研究所

私立保护研究机构也非常活跃,如美国盖蒂保护所是国际上私立保护研究机构的杰出代表,集中了十多位一流研究人员,在基金会的财政支持和高效率的管理与运作模式下,汇集全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开展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

3, 重视人才培养

国外普遍重视人才的培养。仅就文化遗产保存修复专业而言,欧盟设立有一所专门培训纸质文化遗产和古文献资料的保护学院;意大利有两所国立专业修复人才培训学院和16所民营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学校,有9所大学设有文化遗产保护系;西班牙有两所文化遗产修复学校;德国有3所文化遗产修复学院;法国有一所国立文化遗产保护学院;美国有4所大学开展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人才教育,提供从短期培训到博士研究生课程一系列训练;

日本有7所国立大学和8所公立、私立大学与专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不同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另有2所国立博物馆也在培养研究生。韩国在2000年新成立了一所国立文化遗产保护大学,印度也在2003年成立一所文化遗产调查学院,专门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Image

科技创新使文物延年益寿

1, 中国保护文物的新产品、新技术正在发展

互联网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及控制系统----库房、展厅,空气腐蚀、甲醛、震动、空调、空气质量、温湿度、紫外线、二氧化碳、恒温机等

真空充氮杀虫机,脱氧保护袋,温湿度传感器,照明系统,文物展柜

微型、小型动态杀虫保存柜--主要采用制氮技术

网络型电子防潮箱-采用互联网技术

各种文物修复设备:工作台、除尘台、拷贝台、激光、蒸汽清洗机

文物保存环境设备

文物储藏设备、文物避震台

光影像分析-红外照相设备、多功能扫描仪

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工具、设备,进口、国产

三D打印技术,立体扫描

各类文物检测、鉴定仪器广泛使用

Image

2, 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

随着各地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不少省市纷纷新建、扩建或筹建现代化的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在保护研究基础方面配备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仪器设备。如已建成的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南京博物院文保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首都博物馆均配置了千万元的科学分析仪器,专用设备。

Image

图为荆州文保中心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目前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省级以上(含)的科研机构84家,共建成499个实验室,共拥有2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为99246.2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小型科研仪器设备3296台,总价值59720.6万元,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85台,总价值39525.6万元。

Image

图为金沙博物馆文保中心

Image

现场问答

1
经过熏蒸的纸质文物多久需要再熏蒸?

根据保存环境不一样。有的情况可能一年就要再做一次,有的环境条件好的话可以时间长一点。主要看熏蒸完以后是否能保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一个环境。比如一封信,熏蒸完以后装进文物保存专用密封袋里保存,很多年都可以不动。如果平摆浮搁,就有可能落土、潮湿或者生虫。过程重要保持随时观察。

2
熏蒸过的文物是否会含有有毒有害气体?

根据设备操作说明,熏蒸多长时间,放置多少时间,按说明操作就是安全的。

3
铁器保护有哪些措施?

铁器保护各行业有各行业的做法。一般工业行业,以涂抹防锈漆或是蜡的方式为主。乾隆朝以后煮蜡,铁器放到蜡锅里边煮,蜡渗透到器物里,再把玩就好很多。所以看到传统宫里边的东西都是亮的。前几年引进了英国产的B72,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用丙酮泡了以后刷在器物上,要求没有亮光,又要隔绝空气,要达到这个标准。处理过程还要抽真空。小件铁器保护是做一个密封盒,往里面充氮气,造一个小环境让它保持现况,不在发展。

4
如果没有专业设施条件,怎么保存字画?

家藏书画,可以用樟木箱、樟木盒装,可以防虫。还可以用文物保存袋密封,及不生虫也不发霉。

5
木质文物,如桌椅牌匾,如何预防开裂

温湿度稳定就不会裂。比如说春秋季节特别干,刮大风,湿度降到20以下了。夏天湿度又80%了,湿和热就会造成这个问题。可以小范围的每件东西盖上布,塑料布之类的,或者是塑料袋包上,防止过湿过干造成变形。


作者授权转载   内容来自《艺术怎样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