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天访古寺

 文锦书屋susped 2024-04-26 发布于广东
       初冬的一天,我趁在家里休年假之机,专程去探访位于老家不远处的国宁寺。那天早上,天气还不错,我吃完早餐,独自一人进山去国宁寺。按节气,湘南已进入了冬季,但此时的情景是,秋天的暖意还没有逝去。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山林里树木葱郁,一棵棵松柏挺立着,就像勇敢的战士在站岗放哨,又像是用翠玉雕成的宝塔。一株株油茶白花朵朵,有一些蝴蝶在白色的油茶花上面翩翩起舞。时而出现的一些枫树林红通通的,就像傍晚映照下的晚霞,有的枫叶,在空中旋转了几次,最后飘落在地上。我走在落叶满地的小径上,欣赏着这大自然的杰作,心里便多了几分惬意。

       我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直前行,大约走了二十几分钟,老天爷的脸就如同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有一点阳光,此刻就阴气沉沉,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起初我以为这点小雨不算什么,下一会儿就会停下来,于是,我不以为地按平时的步伐不紧不慢。结果我的以为错了,雨势越来越大,这下可糟了,山林里没有躲雨的地方,临出门时,天气较好,没有带雨具,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前冲。跑着跑着,只见前方的一个山凹里有一栋废弃的民宅,我仿佛是看见了“救星”,快速地向那栋废弃的民宅跑过去,当我到达这栋民宅这里时,可是让我十分失望,这那里有避雨的地方,四处都是残垣断壁,随着雨势的加大,这栋废弃的民宅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于是,我看了一眼,马上就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地方。

       我一路小跑,跑了一公里左右,这时雨停下来了,我也看到了山顶上的国宁寺,我想走捷径,找到一条羊肠小道直通山顶。可是,我在这条小道上没走几步,由于地面已经被雨水淋湿,不小心被滑落回原地,看来走捷径是行不通的,只能是继续沿着山路前行。不一会儿,天空中又下起了中雨,我只能卷起裤脚,快速地向山顶国宁寺跑去。绕过几道弯,山路越来越开阔,大约有六、七米宽,好像是新辟的一条通向山顶的山路,地面铺垫河沙和鹅卵石,我到达山顶的国宁寺时,雨势又停下来了,此时,我的头发和外衣都湿了。我走进国宁寺,站在一旁,用手抹去头上和衣服上的雨水,舒了一口气。此时国宁寺的寺主正在为一位香客祈祷,我没有去打扰他们,而是仔细察看国宁寺,了解国宁寺的一些情况。

       从一些碑文和历史资料中,我了解到国宁寺位于联盟村寺下组,后倚群山,前濒大洞,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山脚下便是申明亭、将军庙、海溪、富民桥。有官道上通安仁,下达资兴。清光绪九年(1883年)《永兴县志》载:“国宁寺,县东六十里,十八都。”原名十第庵。由十八都十姓民众募建而得名。相传明弘治九年(1496年)孝宗曾游此,遭奸人劫杀,幸十第庵众武僧相救才脱险,后御赐“国宁寺”匾额,而改称今名。 1958年大炼钢铁时,寺庙被拆毁,只留下条石痕迹,但古树婆娑,风光仍在。原寺共四进,高十余丈,供三圣佛像,香火鼎盛,游人不绝。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经有关部门同意,开始重建,经过一年时间的施工,于  2002年10月建成。佛寺为两进,殿中有四根水泥圆柱直抵顶板。堂上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旁置观音大士像,金壁辉煌,气氛肃穆。两旁是僧房,有阶梯直通二楼藏经殿。国宁寺门前场地广阔,香炉矗立,正门上方有“国宁寺”三个醒目的行书大字,两边嵌以对联: 国泰民安千秋赞颂,宁乡静土万众讴歌。2002年11月20日,新寺开佛,信士达千余人。

       在我国众多的寺庙中,国宁寺,算不上是什么名刹名寺,但在湘南一带也颇有名气,不少文人墨客先后来游,吟咏颇多。明朝李俊至的《重登国宁寺》“屈指登临已十年,上方风景更萧然。虬松对我鳞成老,翠竹凌霄节胜前。无意闲云常拥护,多情飞鸟故流连。此来看尔丰毛羽,直破层云蹑九天。”清邑人增生曾时球《国宁寺晚眺》诗,把古寺风貌写得维妙维俏,诗曰:“薄暮登临壮,盘迥万叠山。疏风生树杪,新月吐江湾。 白首僧相识,清宵鹤自闲。尤怜归路好,长啸出禅关。”后因多年失修而破旧,虽香烟冷落,但古风犹存。清邑人文学楚光蔫《国宁寺有感》一诗,道出了游人心境,诗曰:“禅林风况淡如秋,岚色松声入座幽。 仪像空中千景幻,乾坤物外一鸥浮。诗瓢底事推工部,茗腕机缘信赵州。领略个中无限意,一声长啸万峰头。”

       在国宁寺里,我见主寺送走香客之后有空闲时间,就与寺里的这位主寺闲谈起来,她主动介绍自己的一些情况,她说她姓张,几年前,由其他寺庙派驻这里,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太好,现在正在募集资金,将进寺庙的这条爬山山路改为水泥路。听她这么一说,我立即掏出一百元钱给她,作为善款,为修路作一点微薄之力。张氏主寺接过我捐赠的钱之后,说了一番感激的话,并用毛笔在捐赠榜上写上我的名字和所捐款的数额。聊着聊着老天爷又下了雨,一时不能下山,主寺引我去厨房喝茶,小坐了半个多小时,雨停了,我起身告辞,主寺要留我用午餐,我谢绝了,怕又下雨,赶紧下山。

       山里的气候真的是反复无常,在返回的途中,又下起了小雨,我找到一间牛棚避雨,不一会儿遇见一个打柴的农人,他一身也被雨水淋湿了,他对我说,“这样的天气他看不懂,早上出门时天气很好,结果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了。”我劝他来避避雨,他说不用了,反正一身是湿透了,早点到家换衣服。反反复复,时落时停,后来我待雨渐渐小了,于是我也顾不得那么多,赶紧往回走,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此后的回程中,老天爷给脸了,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是阳光普照,有如春天般的温暖。

       中华文化是一种极富包容性的文化,更是富有极强渗透与融合力的文化。佛教文化自古印度传入中土之后,就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和,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内涵的中国佛教文化。而中国佛教文化又与中国社会各阶层和民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和民众基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尤其是经宋代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教义,推行三教合一以后,更使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同车并行,广布天下。之后,由于道教的逐渐民间化,自元明以来,佛教文化亦渐次融入了民俗文化,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家,现存有一百多间寺庙,民国时期及以前,除官府、巨商大户兴建的寺庙外,凡是较大的姓氏或村落,一般都建有属于本姓氏或本村落的“家庙”。在一些重要地域多有诸姓合建的寺庙,建这些寺庙都包含着民俗文化作用,就是为了祈求佛、菩萨,消除当地灾难,保佑一方安康。

       这些寺庙大多数是供奉观音菩萨,老家百姓信仰明显。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这三个与观音菩萨相关的日子,上寺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各个寺庙都是香烟袅袅,经声喃喃,一派庄严气象。其拜佛的场面更是蔚为壮观。朝拜的人们在神堂中,依照佛事仪式,完成礼拜,默念心愿,神情庄重而舒坦。这便是佛堂里的民俗文化,有佛、俗一体的意蕴。我雨天中探访的这座国宁寺,除了有一种佛、俗一体的意蕴之外,我想是否还有一种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