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诤言:我国宜在储热方向加大研发推广力度

 王欣荣rhdvlfqi 2024-04-26 发布于浙江

原创 IMSIA李连孝 新能源先锋号 2024-04-26 09:29  听全文

4月10日,樊建华教授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能源应用分会组织的技术论坛上分享了一个和储能相关的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低碳能源的蓄热系统解决方案》。樊教授从事太阳能热利用与跨季节储热研究近20年,在太阳能光热转换、相变储能材料、跨季节蓄热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储热,樊建华教授结合他的丹麦经验,重点讲了哪些问题?

世界对热的需求大到超过我们的认知

樊建华教授在报告时指出,在生活和生产中以热能形式出现的能耗占比惊人。他列举了2019年丹麦的社会总能耗,约42%的能源以热的形式体现。他说,于整个社会而言,将近有50%的能源用来满足采暖和制冷的热需求。储热技术是撬动这个巨大市场的杠杆,遗憾的是,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重电轻热。

蓄热技术成熟并已商业化运营

1982年丹麦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座蓄热池,随着蓄热技术的进步,到2012年开始商业化运营。到2019年,丹麦的跨季蓄热的规模全世界最大。蓄热技术的原理是将非供热季盈余的太阳能热、热电联产中产生的盈余热能、工业废热能等储存在各种类型的水体中备用。

蓄热技术降碳的贡献巨大

基于对丹麦蓄热项目的研究,约有75%的热量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能提供,降低了供热系统的碳排放量。蓄热池中的热量可通过板换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热泵运行的前端热源来提高热泵的COP,或者用热泵提升水温以满足供热需求,减少化石能源的用量。蓄热技术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蓄热技术的形式有多种

随着太阳能蓄热技术的发展,到目前已发现多种蓄热方式,不仅限于大型太阳能跨季水体(蓄热池)蓄热,还包括地下水体蓄热、土壤蓄热以及水罐蓄热等。通过蓄热来解决太阳能资源在各季分布不平衡问题,热电联产中过剩热量无法消纳的问题等。蓄热体量越大,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的供热保证率越高,如与热泵结合甚至可以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热。蓄热规模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多年来,樊建华教授多次在国内论坛上推广蓄热技术。笔者在2019年首次在拉萨的清洁供热论坛上聆听他宣讲大型区域供热系统的太阳能跨季蓄热技术,介绍了开发清洁供热技术的欧洲经验。不仅樊教授自己,他还带来多位欧洲供热专家向国内同行分享相关研发成果。樊教授协助国内企业建成了多个大型蓄热水池,推动了蓄热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学习樊教授报告,收获技术之外的另外收获是,研究储能不应囿于储电这一领域,在发展储能大势下,光热人的研究方向应定位在自身的太阳能研究利用的优势上,与储热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廉的优势叠加,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并大有作为

樊建华是谁?

樊建华,清华大学博士,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太阳能研究中心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樊建华是太阳能与能源领域多个顶级期刊编委,中丹科教中心太阳能主题首席科学家,中丹政府清洁与可再生能源供热合作中心领衔专家。他先后获得国际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学院资深专家称号;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领衔专家称号;丹麦科学技术学会年度科研名师提名奖。

作为团队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樊教授承担了7项欧盟重大研发项目、10项国际能源署研究计划项目、19项丹麦政府资助项目、5项中国丹麦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以及7项横向项目。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