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冷兵器中最强破甲武器——鞭与锏

 天童老僧 2024-04-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一、鞭与锏
鞭和锏都是是中国古代十八般冷兵器之一。
鞭有硬鞭和软鞭两种,这里主要讲硬鞭,其为圆柱状、形如竹节的短棒,为短兵械。硬鞭一端粗,一端细。粗端为鞭樽,是握柄,亦称樽柄,其前有护手。细端为梢,即鞭尾,亦可用作握柄,称为梢柄。鞭身凸起节数不等,凸起程度不同。竹节鞭一般为3节(不算樽柄),节较长而凸较高;虎尾鞭节较短而凸较低,上有虎尾斑纹。鞭长一般为1米,也有1.4米的。硬鞭一般以纯钢或铜制成,如十三节“水磨钢鞭”,除柄外有13节,长约1米,柄粗约4厘米,鞭身有13个方形疙瘩,鞭头稍细,有钝尖,鞭有坚木或铁制柄,鞭头、鞭尾皆可握,能两头使用。
图片
双鞭
据考证,“铁鞭多节,系晋代之遗制。”鞭在战场上作为暗器,不易抵御。使用时握柄将鞭打出,可击,可笞,可勾,可缚,善用者常能胜刀、剑。古时名人善使鞭者有伍员、尉迟敬德、呼延赞等。
图片
双锏
锏亦作简。武术短器械。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锏多双锏而用。
二、兵器展示环节
三、盔甲发展史

在中国古代,兵器未盛时,盔甲的坚固与否,往往左右战局。匠心独运的古人,既铸就了实用而华美的甲胄,又让防御与审美齐飞。春秋战国,铜光闪耀,贵族头顶青铜盔,其价不菲且沉甸甸,致使皮甲成为兵卒标配。汉代铁器盛行,玄甲问世,内衬麻革,穿戴舒适;外挂铁片,密不透风。三国至南北朝,曹植笔下《先帝赐臣铠表》,见证了铠甲的传承与变迁。隋唐年间,铠甲艺术达到顶峰,《唐六典》记载了十三种之多,明光、锁子名列其中,材料造型各异,铁甲为尊。时经济繁荣,甲胄亦显华丽精致,步人甲重装甲士,抵御强敌无惧。元代以轻捷为尚,柳叶甲配合铁罗圈,突袭如风。末火器兴起,布面甲改良,钣金铁片编织其上,或覆于棉胆之外,成就抗弹之最。清代八旗甲胄,承前启后,尽显游牧之风。

图片

来一张美美的图
四、破甲利器

纵观华夏古战场,士卒铁甲覆身,兵锋所指,皆以破甲为核心。攻坚之计,五花八门:硬弩劲弓可穿坚甲,钩镰枪巧取敌盔,短剑寻隙见红。然而,智勇双全者知晓,以钝器击之,经济实惠又高效,堪称破铜烂铁,妙不可言。

图片

李元霸

钝器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其源众说纷纭,无从追溯。金瓜锤、叶锤、骨朵至铁链夹棒,东西皆有,界限模糊。唯独有种,鞭与锏,可以毫不怀疑的确定源自中国,独步东亚,是这片古老文明特有的兵器瑰宝。

图片

天威星 双鞭·呼延灼

图片

秦叔宝 金锏

鞭锏也往往合称,甚至在一些古代的军事著作中,认为锏是鞭的一种。实际上这俩兄弟也的确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细微的差别。

图片

北宋《武经总要》里的鞭和锏

通常,鞭子像竹棍般分段,带有镡和柄,尾部还加重了配重球。而锏跟鞭子的柄和镡差不多,但锏身光滑无节,常是棱形,带有凹槽以减轻重量,这使得锏比同等长度的鞭子轻多了。

图片

凹槽非常明显的一把锏

关于鞭的得名,很多人或许都有疑问。因为咱们印象中的鞭是一种软的皮制品,一种主要用来驯化牲口的工具,当然也有很多别的作用大家都懂。而作为钝器的鞭,则是一跟大铁棍,和软完全不沾边。

图片

牧羊鞭

然而在古代,鞭策牲口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鞭,一种是策,咱们今天鞭策一词便由此而来。鞭,“革”字边,显然是一种皮制品,跟咱们今天说的皮鞭基本上差不多;而策,竹字头,显然是一种竹制品,就是一根竹棍子。

图片

马策

在古代,策用的比鞭要广泛,毕竟咱们是农耕民族,竹制品更容易获得。而且从审美的角度去考量的话,竹策在造型上也比皮鞭好看。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套铜车马中,就发现了一个竹策造型的铜制模型。

图片

铜车马上手持竹策的车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策'这个词逐渐融合了鞭子和竹棍的含义,并最终简化为'鞭'。无论是真皮鞭还是竹条,都被统称为鞭子了。所以,当我们看到铁鞭上有像竹子一样的节时,也就不奇怪了。实际上,如果认真考虑,这些竹节样式对铁鞭的结实度和轻便性并不是最佳设计,甚至还可能影响它的强度。不过,铁鞭之所以保持这种设计,其实是延续了模仿竹策外观的传统习惯。

图片

铁鞭上的“竹节”

从工程学的视角来看,锏乃就是鞭的进化形态,其棱槽设计轻灵又不失“工”字般的稳固。昔日沙场,双手挥舞的长鞭重达十五公斤令人望而生畏,单手握持亦达七八公斤之数。相较而言,锏的轻盈如风,单手锏仅重约一公斤,便于携带,而威力却不减。

图片

明代的双手长鞭

图片

秦叔宝 尉迟恭

诚然,在强者手中,减重非但不是优势,反观是削弱了致命一击。鞭与锏,如同双璧,历久弥新,相互映照未曾替代。秦琼执锏、尉迟恭握鞭,门神双立,彰显古往今来,兵器之并用,威猛并重。

在古战阵中,锤与骨朵的击优势远逊鞭锏。锤之击,全凭一锤定音,其尺许柄杆,难助挥舞之势,必须确保硕大锤头直接命中敌身,方能致命。奈何某些锤、骨朵之杆短小,无力挡架剑刃之气。而杆若过长,则大铁前倾,笨重难驭,失之灵巧。

图片

骨朵

鞭锏的使用方法则和刀剑类似,因为鞭锏虽然沉重,但是前细后粗,后面有配重,尽可能让鞭锏的重心靠近镡部,减轻使用者的负担,保证灵活性。如果力气足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格挡刀剑,而且鞭锏无刃,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砸击敌人的兵器,让敌人的刀剑出现崩刃甚至折断。

在历史典故《还二锏》中“杀手锏”也称“撒手锏”。按照典故里所说,“撒手锏”是军队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对“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打赢战争。

图片

撒手锏

“还二锏”一般称“换二锏”,又名“美良川”,出于《隋唐演义》。描写山西刘武周用尉迟恭为先锋攻唐,尉迟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李世民引兵抵御,与程咬金轻骑暗探白璧关,被尉迟恭发现,李世民大败落荒而走,尉迟恭穷追不舍。正危急间,秦琼得报,飞马跳锏来救。与尉迟恭比试膂力,尉迟恭打了秦琼三鞭,秦琼忍受住了;反打尉迟恭两锏时,尉迟吐血而逃。这就是传说《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全文完)

图片

感谢观看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