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王羲之《兰亭序》是假的,真本由一位高僧所写,北京故宫禁止展出!

 三余字画 2024-04-26 发布于山东

自魏晋之后,书法界出现2次“集王字”风潮,第一次是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根据王羲之的传世法帖,编纂了《千字文》,至今仍是幼儿“启蒙读物”,另一次则是唐太宗时期。

了解书法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唐太宗痴迷王羲之书法,花费重金收购民间的王羲之书法,由褚遂良统一鉴定,还派人编撰了《圣教序》、《十七帖》。

甚至唐太宗当年知晓《兰亭序》下落后,特命萧翼,从辩才大师处智取《兰亭序》真迹,供给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留下许多摹本。

而唐太宗离世前,曾嘱咐儿子李治,将《兰亭序》一同陪葬昭陵,自此真迹下落不明,再加上“兰亭集会”一事没有相关历史记载,所以后世学者怀疑《兰亭序》的真实性。

近代南京地区,发现魏晋时期的王兴之、谢鲲墓志,郭沫若详细研究后,认为这两件墓志的字体,偏为古拙、醇厚,而《兰亭序》的笔画过于飘逸俊秀,与时代特色不符。

两者之间的风格差异,无法用同一时代,书法家不同的创作思想解释,又根据之前的种种迹象,最终郭沫若在1965年第6期的《文物》杂志,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

由此证明《兰亭序》是假的,而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兰亭序》,邱振中认为它是真本,由隋代一位高僧所写,故宫禁止展出,此作就是智永的《草书兰亭序》。

智永乃王羲之的后裔,继承“家传笔法”,曾关在屋中,研究几十年魏晋法帖不出门,最终悟透魏晋潇洒从容的用笔精髓,将“二王”笔法广传天下。

卷中草书与张旭、怀素的狂肆笔势不同,融合章草、隶书的笔意,点画遒劲婉转、率性淳和,结字宽绰明朗,每一笔“草法”规范,尽显原生态之美。

例如卷中的“九”字,点画看似弯曲圆转,犹如舞动的柳条,极具波动性,却不失稳定性,结字平稳匀和,力道浑厚坚实,“又”字亦是如此。

这种醇厚质朴、古雅灵动的风格,与魏晋、隋代书法特点相符,所以邱振中赞同郭沫若的观点,认为智永《草书兰亭序》才是真正的原作。

时常临摹此作,可以以此掌握纯正“草法”,首先提升用笔的平稳度、力量感,强化初学草书的基本功,体会魏晋萧散儒雅之风,日后临摹晋唐法帖时,能够上手更迅速。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智永《草书兰亭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采用纯手工装裱。

比市面普通印刷品更加细腻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全都完整可查,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