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一首清新脱俗的小诗《题僧房》,短短二十个字,蕴含深刻的禅意与哲理

 qiangk4kzk8us4 2024-04-26 发布于云南

读诗陶冶情操,解诗以娱自心

关注风月闲人,一起看故事,聊诗词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唐·王昌龄《题僧房》

这首五言小诗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短短二十个字,清新脱俗,蕴含深刻的禅意与哲理。

王昌龄,字少伯,陕西西安人,唐朝著名诗人,以其七绝诗而名垂青史,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作,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常常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首《题僧房》诗,便是这样一篇富有禅意与哲理的佳作。

诗题为“题僧房”,写得是寺庙中僧人的居所,通过对僧房周边清幽环境的描写,表达诗人超脱俗世,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闲房:空置的房间。

言绝:不说话。这里指无需言语,全凭精神领悟。

异香:特别的香气。这里指不同的禅意和人生境界。

诗歌大意:棕榈花在枝头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院。苔藓青翠湿润,沿着小路蜿蜒曲折,直达空寂的僧房。见到高僧相互对视,无需过多的言语,彼此都沉浸在禅意中。空气中弥漫的香气,仿佛让彼此进入了禅定,各自领悟禅境的高妙。

这首诗充满了禅意与哲理,让人在品味之余,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首句“棕榈花满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僧房庭院。

棕榈树作为佛教寺庙常见的植物,寓意着清净与超脱。

而满院的棕榈花,有点“禅房花木深”的意味,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它传达的是“无情有性”的禅理。

花开花落,自然更替,恰如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诗人以花为媒,向我们展示了僧房的宁静与高深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次句“苔藓入闲房”,则进一步描绘了僧房的幽静与闲适。

苔藓,是自然界中最为低调的存在,它默默地生长在角落里,不与百花争艳,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

“苔藓入闲房”,说明小路上很少有僧人走动,所以苔藓才会蔓延到了僧房,这不禁让人想到唐朝诗人崔涂《赠休粮僧》“静少人过院,闲从草上阶”的诗句,两首诗同样用一个“闲”字,将苔藓的静谧与僧房的闲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一切纷扰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接下来,“彼此名言绝”,诗人借用了佛教中的“名言绝”概念,表达了僧人与世隔绝、超脱红尘的境界。

在佛教中,“名言绝”意味着超越语言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

而在这里,诗人则用“言绝”来形容他和僧人的心境,他们不再被世俗的名利所牵绊,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与领悟。

最后一句“空中闻异香”,则是对整首诗意境的升华。

“异香”,既可以是僧房中的焚香之味,也可以是诗人心中对佛法的领悟与向往。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须菩提在岩洞中禅修,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禅定境界,这时,帝释天从天而降,撒下花瓣雨。

须菩提提出疑问,帝释天回答说:“因为你擅解说般若,所以我特别尊敬你。”

须菩提听了,没有说话,而是继续进入禅定状态。

帝释天见了,说:“是啊!你无言,我无闻,这就是真的般若啊!”

诗人运用这个佛教典故,既是对僧人修行成果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向往的寄托。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僧房庭院的描绘,展示了僧人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名言绝”“异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与领悟。

清代文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首诗说:“句中有禅理,句外有神韵”,确实如此。

王昌龄的这首《题僧房》,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升华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