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人的因果定律:长大后不孝顺的子女,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梅娘说 2024-04-26 发布于江苏

文\江左梅娘

最近有一个在线求助帖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个帖子来自一个女孩,她和姐姐随着离婚了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母亲最近贷款购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当然,房子几乎完全是母亲一个人掏钱买的,尽管姐姐也帮忙向亲戚借了一些款项,但贷款的偿还还是需要母亲来承担。

在房子的房间分配上,母亲默认自己住主卧,而两个女儿则各自住在次卧。

可让母亲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安排立刻就遭到了大女儿的反对,她认为这样的分配不太合理。

理由是:她想住在主卧,因为主卧配有独立卫生间,设施更好。

小女儿表示她并不介意,但也并不支持妈妈。

只是因为她读书,基本很少在家,她还在网上发帖询问,自己妈妈住主卧合理吗?

网友们看到了这个女孩的帖子后,都感到有些不解:“这个问题竟然还用问?”

母亲离婚后,一个人撑起整个家,现在连自己的房间也要被讨论是否应该让出来给你们住?

网友们的评论无不显示出一种观点:有些时候,养孩子真不如养宠物。

确实,姐姐的想法可怕,妹妹的态度同样可怕。

网友们都在讨伐女儿,同情母亲,但是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如何养孩子,才能胜过养宠物?

如何才能教育出知恩图报、有责任感和边界感的下一代呢?这才是这则新闻,应该给与我们的最大启发。

01

边界意识

所谓的边界意识,简单说,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他们从小就明确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明确每个成员拥有的权利与待遇。

新闻里,母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理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待遇,可是为什么孩子竟然觉得母亲不配,自己反倒配了呢?

很有可能,这位母亲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太好,总不断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忘记树立边界,从而怠慢了自己。

想到一个经典的话题,女孩要富养。

读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女同桌,她是从农村考进来的,算是很优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对她非常好,总是不遗余力地给她超过他们经济实力的物质条件。

那时候,我们女孩子基本都穿校服,只有个别家境好的女同学会穿大商场里的衣服,而她的衣服很多,几乎每一件都是价格不菲。

那时候,我很可怜她的父母,因为那一对老夫妻来学校的时候,我看到他们都是衣衫褴褛,为了给女儿更好的条件,他们一定要节衣缩食的吧,而作为女儿的她,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每个月的花销也是不菲,父母略有些微词,她就破口大骂,再然后,就听说,她为一个富二代堕了胎……

女孩的确是要富养的,但是所谓的富养,并不是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的高低,给她超过自身阶层的享受,否则就很容易养成一个物质拜金、唯我独尊的白眼狼。

所谓的富养,也不是让她养成一种,她要每时每刻都享用最好的东西的习惯,而是要让她懂得:她享受到的其实是父母的劳动成果,她要尊重大人的辛苦与付出,

而大人,理当有权力优先享受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小的时候,爸爸有个朋友,曾经送了一套昂贵的四件套给他,那套四件套面料很好,摸起来很舒服,花色我也很喜欢,但是我不敢和父母提,因为,我懂得,这是父母的东西,我还小,一直花着的是父母的钱,我们资格和权利去享受这份四件套。

是的,父母的一言一行,要让孩子们明确,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空间和权利,我们不应该无理取闹或要求超过自己应得的那部分。

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可以学习到在家庭和社会中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边界。

02

感恩意识

《出生意愿确认》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们生下我,经过我同意了吗?”

这种话最近在这些年,非常多见。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我的一个学生说的,这让我很惊讶,因为这话实在是太“大逆不道”了。

因为从科学上来说,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他是没有表达的能力的,父母如何来向他征求意见呢?

这样的话,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它的背后内涵很丰富。在浓浓的厌世情结之外,还有嫌弃父母之意。

比如,若父母的经济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那他们就不配生你,如果不经你的同意生了你,那就是在让你受苦。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不合格的父母,他们在生出孩子之后,并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然而这世界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基本负责的,都是爱孩子的,难道我们也要去审判他们?

《陈情表》中,李密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连乌鸦都懂得在母鸟年老体衰无法觅食的时候反哺妈妈,更何况人呢?做人,最起码是要有感恩之心。

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父母是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极多的时间才达成的,这一份付出,根本都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

可是善待自己的孩子,是做父母(正常人)的天性,反哺父母这是需要规训的。

生活中,当孩子从家庭中得到帮助或者资源时,我们做父母的要引导孩子看到这些背后的付出和牺牲,鼓励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回报。

新闻中的妈妈,大概率是在离婚之后,只知道一肩扛起所有的压力,以为孩子看在眼里,一定会体恤她的辛苦,殊不知,如果你不善于引导,孩子更容易对你的付出习以为常,变得自私自利。

曾经有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它在播出时,有很多让网友争议的点。

节目中,有一个孩子叫小付,他在节目中控诉妈妈,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借着学校的要求:每人每月必须做满8小时的社会实践,来让他包揽全部的家务。

他觉得自己每天写完作业只想休息,别的孩子们也都可以玩,但是他,却还得面对一堆锅碗瓢盆,而这些琐碎的家务,明明和学习无关。

小付的妈妈连说了三个做家务的好处:做家务可以锻炼你的动手能力、做家务可以让你的未来更幸福、做家务还能让你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但是小付依然不能理解。

作为一个从小就被要求做家务的孩子,我当初也不理解,但是在做了父母之后,我也能体会到当年父母的苦心了。

因为一个的辛苦劳作,只靠倾诉和抱怨,别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唯有他自己也去经历,他才能够有切身的体会。

所谓的感恩,你得先让他感,他才能体会到“恩”,你不让他感,他永远只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人说,这不会耽误学习吗?现在孩子的学习任务这么紧。

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学习能力有大小,学习成绩有高低,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恩和他的生活能力,从经营他的长长一生来看,是更为重要的。

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才,大部分的孩子,至少得让他自食其力,能够成人。

03

梅娘说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

实验的设计很简单:在桌子上放三座不同的山的模型,然后让一个3岁的孩子坐在一边,再将一个布偶娃娃放在对面。然后让这个孩子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的?另一个是,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的?

结果,孩子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同样的答案。

皮亚杰用这个实验来证明:孩子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他们无法设想布偶娃娃的角度。

没错,不要去谴责孩子的自私,这是孩子的天性与本能。但我们做父母的,重要的是去引导与培养。

一个家庭最悲哀的状况就是:父母付出了一切,子女自私冷血。

可是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么呢?是父母的培养。

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因果定律,就是长大后不孝顺的子女,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如果,你不让孩子从小就有边界意识,让他意识到一个家里,他只是其中的一员,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那他就会有优越感,会有跨越边界的要求与欲望。

如果,你总是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和关怀,但却不让孩子参与到家庭责任中来,那他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无法培养起责任感和体谅心来。

如果,在生活中,你从来不让孩子有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让孩子永远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那他们永远都会有旺盛的独占欲,不会有谦让之心。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于是从小给孩子过多过重的爱,让他们变成了没有边界、又不懂感恩的人,殊不知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心中依然只会有自己,而丝毫不会有任何反哺之心。

养孩子,的确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和反哺,但是,养孩子最后得到是啃老与反噬,怕是任何一堆父母都不想看到吧!

看完文章顺手右下角点『赞』或『在看』,把梅娘说设为『星标』,就可以每晚准时与我们见面了~梅娘在此表示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