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锦囊|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395分上岸经验

 木铎新传 2024-04-26 发布于安徽


新传新传,薪火相传。当新一批追梦者踏上研途时,上一届学长学姐的高分上岸经验和血泪教训会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随着24级同学的考研成绩公布,以及25考研正式开始,木铎新传一年一度的【状元锦囊】栏目也重新开张啦。我们会邀请到今年各院校的高分考生,为25级准师弟师妹们送上新鲜、详细、热乎的经验贴。
作者 | 木铎南大学员
成绩 | 2024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395分拟录取
版权 | 木铎新传(ID:muduoedu)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其它一切机构转发,需要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一、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就读于某理工类985计算机专业,新传基础几乎为零(除了上过一门为了修学分选的叫传媒与文化(英)的选修课),备考前的英语水平为六级479分,无科研无竞赛无相关实习,MBTI为XNXP-A(虽然这点在这里看似很突兀,但是在后文有用!)。最终的初试成绩为政治72,英语二80,实务114,理论129,计算传播方向初试第3,复试第3,综合排名方向第2。

之所以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来形容这一part,是想主要表明以下这些点:

1.你的出身、背景是已经不能改变的了,因为这一点而内耗完全没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是要专注于备考;
2.跨考新传完全是可行的,零专业基础也不影响最后的专业课考取一个不错的成绩。

二、择校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大概可以细分为如下几个关键的节点。

1.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适应能力较差,前期的学习比较挣扎。

在我修完高数、线代、大物这几门高学分的课程之后,我已经清楚我不可能选择保研这条路了。同时,在23届秋招之前,计算机行业还是如鱼得水,放头猪在上边都能跟着风口起飞,这两个原因共同决定了我在大二整学年、大三上学期过得是比较自由的。于是,我便在这段自由的时间选择了自由探索,具体来说就是在确保课程不挂的前提下多阅读之前一直感兴趣的书籍、选择一些我可能感兴趣的通识课去听、用课程中学到的编程知识去写一些有意思的小项目……

2.在22年春季学期(大二下)的时候,我修了一门叫传媒与文化的课程,由于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的文科通识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文理交融的“计算社会科学”领域,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对新传这个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

3.在22年底(即23届秋招)的这个时间节点,我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一开始我并不想继续深造的,因为我在本科期间的课堂学习并没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基于此,我就决定了去试水就业市场,决定尝试找一份实习,但是并没有成功(这个时间点计算机行业下行,放一组数据给大家体会体会:我校互联网地域优势拉满,22届本科生就业薪资中位数年包能有30w,而23届大约20w,迪子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归宿)。

在尝试找实习的一个月里,我各种刷题背八股,学得几近崩溃(本科生能找的工作大多是后端开发,但我在本科阶段相关课程的学习上很吃力,稍微做起来得心应手一些的只有数据分析),但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这之后,我开始思考,要不还是再咬咬牙读个研吧。之后我便面临了择校、择专业的选择,一开始我考虑的是本专业,但仔细想想如果真的能有幸考上,最坏的处境是毕业之后还是得面临一样的就业情况,我便开始纠结了起来,这个研到底考不考,要考的话到底考什么。

4.在纠结期间,我旁听了一场学术研讨会,看到各位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一个问题侃侃而谈,改变了我对深造学习的看法——原来搞学术是这么有魅力,要不我也去试一试?在这之后,我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我对计算机行业不太感冒,但我的计算机背景、学到的一些东西在“计算机+”这样的领域会很吃香啊,要不就去尝试尝试交叉领域吧!于是乎我就开始在全网搜集信息,检索相关的领域,这个时候,新传学院底下和“计算社会科学”相关的方向似乎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5.之后我就开始了择校工作,结合我的背景,最终初步筛选了几个符合条件的院校(因为我没有相关背景,是没根据真题进行择校的,完全是凭个人的主观想法来定的。当时我想着南大考什么我就努力学好什么就行,现在反过来看确实点儿些不太科学):清华的数据传播、北师大的智能传播、中大的大数据传播、中科大的新传院(我印象中好像是有做计算传播的导师的)以及南大的计算传播。最终确定南大是通过排除法来得到的~

(1)我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决定只考一年,清华属于top,难度太大,pass;
(2)我是南方人,不太想在北方上学,北师大在我心目中没有好到能让我克服这一点,pass;
(3)我在广东上的本科,想换个环境上学,中大pass;
(4)我在理工科院校上的本科,想去综合性大学体验一下,中科大pass;
(5)恭喜南大成为幸运儿~

我把这段经历总结为“若不适合,换个方向也无妨”,把它和下一part的“既然选择了,就请坚定走下去”结合起来一起食用会更佳,所以我在下一part再把他俩合起来聊吧。


三、专业课备考经验

还是出于只考一年的打算,我想把这年备考做到极致从而让自己不留遗憾,所以我在专业课的备考上选择了木铎的院校小班(算是把他们一整年的课程全上完了,没听过其他机构的课程但在准备资料上吃过百家饭),公共课的备考则是选择了主流的备考思路(被大多数人验证过的可行的且可复刻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时长上,大致的安排如下: 2023.03前——随缘学习,大概每天学0.5h-2h吧;2023.03-05——每周5-6天,每天学4-6h;2023.06——只学了一周,每天5-6h;2023.07-08——每周6天,每天学9-10h;2023.09-11——每周6天,每天学8-9h(周中休息);2023.12——每周5天半-6天,每天6-8h(周中休息)。其中具体到每天,我最早的学习开始时间不早于早八点,最晚的结束时间不晚于晚十点半。

1.推荐的复习材料

(1)新传的基础教材,作用是建立学科板块的知识体系。要我推荐的话,备考南大把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和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以及《社会研究方法》读透读明白就行了,而且都要读最新版的(不过说实话新闻学概论第八版和网传第五版我都没读过hhh)。从知识点覆盖的角度来看,这四本书涉及到的知识面基本能覆盖南大新传考研的出题范围(当然选择其他老师的教材也问题不大,因为人文社科知识点是能互通的,重要的是不能遗漏某些知识点以及真正理解了知识点)。

(2)经典名著/拔高教材,作用是提升你对某个知识板块的理解深度。前者包括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李普曼的《舆论》等等;拔高教材强推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这本书结合《传播学教程》来看,能让你对传播理论的理解上一个高度)。我感觉前者随缘看吧,平心而论我在备考期间我是没怎么读过名著的,但如果正好考到了相关的板块,你引用了经典名著中的一些观点的话会是锦上添花。后者特别是《范式与流派》最好一定要读,因为像议程设置这样的经典理论谁都会,如果真的考到了,你只把《传播学教程》上的知识默写上去,虽然写的都对,但得分并不一定会高。

(3)期刊论文/行业报告,作用是了解院校老师的研究动向/当年学界、业界的研究热点。如果你有新传背景,去研究南大专硕的真题就会发现它的题目难度并不是很大(大题设问的角度都是很常规的),而且理论深度也不是很深(大多只在名解和简答直接考察理论),但特别爱考当年的热点以及某些老师的研究方向,所以去读期刊论文是备考南大不可或缺的一步(除了了解热点之外,我们也可以从论文中积累一些优秀的观点成为自己的答题储备、学习它的论述思路来强化自己答题输出的逻辑性)。ps:读是要读的,但是也没必要太强求。比如说胡翼青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媒介的那一系列文章我就没读明白过,后面干脆就直接放弃把他的观点作为答题储备了,而是能读懂他的核心论点就行(以词条的形式考察时,能写出来就行)。

(4)名词解释小册子,作用是扫盲。都说新传的考试范围比天高比海深(这是真的!),所以说不进行地毯式扫盲的话很容易吃亏,而一本名词解释小册子能够帮你尽可能的扫盲,下至能拯救一个不会写的名词解释,上至给你提供论述题的破题思路(我和备考的朋友们有交流过,新传复习到最后只要能确保题目中的核心名词是认识、理解的,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会答题的思路和逻辑之后,一道题基本都能拿个不错的分数)。既然是为了扫盲,那这本册子就不是拿来逐字背诵的,而是捋清楚各个词的核心意思以及相关要点,最后能用学术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就行了。如果你问你已经做到这步之后,还是在考场上遇到了不会的题那该怎么办?如果都做到这步了你还写不出来,那可能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把这道题做好,这是争第一的题目,而不是争上岸的题,南大新传虽然很卷,但是并不意味着一点容错率都没有(我334有一个名解核心意思写错了,还有一个名解的出处及其发展也写错了最后的成绩也在进面平均分上下)(提名24年上师大出的TCP/IP,没有计算机背景基本写不出来的)

(5)真题,差点忘了这茬了,这茬很重要!nico学姐在课上就一直强调:真题时看时新,研究真题是考研人必须要做的事情。备考这一年下来,我觉得研究真题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明确考察的主要板块和题型,就拿南大这样不给考纲和参考书的学校来说,研究真题后大概可以划出如下板块:新闻学基础、传播学基础、广告营销、新闻实务写作、网络传播学……第二,模拟练习(单道题),你可以把一道题做透,仔细思考能从哪几个角度作答、要怎么论述、用什么案例等(这个最好在刚练习输出的时候做,吃透几个题之后基本就掌握答题啦);第三,模拟练习(整卷),我觉得无论是从题量设置还是风格上,用去年真题的模拟练习效果大于一切模拟卷,这个时候要努力做到的是在3个小时的答题时间之内尽可能拿更多的分。

2.我的复习规划

(1)2022.11以前

在这个时间段里,我还没有做出跨考新传的决定,但是在这个阶段我的广泛阅读确实对之后理解一些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e.g.:我读《娱乐至死》的时候了解到了“媒介即隐喻”这个观点,其中“隐喻”这个表述在期刊论文上被经常使用,故我能更好地理解论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读《乡土中国》的时候了解了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缘社会”,为理解之后论文上提到的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的“趣缘社会”奠定了基础。

(2)2022.11-2023.02

这个时间段我决定了要跨考新传,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在这个阶段我也没咋学,每天学不学/学多久完全随缘。我做的只是跟着木铎的早铎计划过了《新闻理论十讲》、《新闻学概论(马工程)》、《传播学引论》、《网络新媒体导论》(只是跟课,基本没读过这几本书的原文),然后闲暇时间里把《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教程》草草看了一遍。做完这些后,我的收获便是知道了基础知识点都属于哪个板块,大概知道新传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是什么意思。

(3)2023.03-2023.05

到了3月份之后,我才算完完全全开启了正式的备考。这个阶段里我的学习任务有二,一是跟着木铎的启航班把《传播学教程》和《网络传播概论》给精读了一遍,这次阅读的收获会比自己第一次阅读更多一些——知道了这两本书哪儿是重点、怎么搭建这两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二是跟着基础理论课、院校基础课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把新闻学、传播学当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成体系地学习(我当时把课件上的内容都背了一遍,可痛苦了,但也正是这一步让我打好了基础,七月能开启期刊论文的阅读)。同时,我还把小班关于广告学、新闻实务理论、中外新史的课程跟了一遍,了解了南大爱考察的板块并记忆了一些基础知识点。

(4)2023.06

如果要用一个词去描述这个月,我愿直接援引nico学姐所说的「兵荒马乱」。因为对于一战考生而言,大三下依旧会有很多课程,六月就是集各种课程论文、大作业、实验考察、期末考试于一身的一个月,这个时候肯定要以课业为重,所以对于考研来说这个月基本可以选择「暂停」。

所以说一战生这个时候忙是必然的,没时间学习根本不需要焦虑~

(5)2023.07-2023.08

因为我不想在学校里连着待一年,于是我在暑假的时候选择了回家学习。但我并没有选择完全在家里学,而是去附近的商业区找了个付费自习室来学习。说实话我感觉这样也挺好,一是确保了我有一个较为舒适、合适的环境进行学习,不至于说像在家里那样诱惑太大而学不进去;二是学累了或者心情不好了可以直接去楼下商业区逛一逛or吃吃吃,也能更好地缓解压力。

这个阶段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背诵、学习实务以及阅读论文建立专题,两者是并行的。背诵上我主要是把木铎新闻学及传播学速记营以及中新史的速记营讲义给轮着过了两遍。背诵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能够让你把基础知识记得更牢靠,另一方面是背诵并默写能让你有一种「我学进东西」了的获得感,是不错的正反馈。在这个时间段,我每天的背诵任务大概是「3面A4纸」(全新知识点)的内容,具体背多少得看个人情况,只要还处于很高的背诵效率,那可以接着背。

新闻实务包括了新闻采写编评等一系列实操,真的要报菜名的话,我所见过的新传考题的实务类型可以报出以下这些:消息改写、微博消息写作、(微博)评论写作、广告策划、品牌营销策划、活动宣传案、app设计、采访提纲、融合报道策划、危机公关策划、研究方法设计、新闻评析、研究方法设计……所以说这部分是不可能完全学完的。我的做法是分析南大5年内的真题,把常考的实务类型做一个统计归类。得知这几年南大在实务上侧重考评论写作、采访提纲、报道策划以及各种策划后,我要做的便是尽可能把这几个板块学好一些,至于其他的实务,学个方法论记个模板,真在考场上碰到了不至于什么都写不出来就行。在具体的学习上,我跟的是木铎的实务课和实务练习。

至于阅读论文建立专题,那是考南大必须要做的工作,具体原因以及看什么、怎么看在上一part里已经介绍了一遍。那么,看什么论文和看谁写的论文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这里提供两种思路。第一,直接跟着机构的期刊班,把推荐的论文都过一遍;第二,结合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及easyscholar插件,综合筛选出高质量论文(新传四大刊的文章都值得一看;某个领域的大牛的文章都值得一看,比如说王辰瑶在做的新闻创新、常江在做的数字新闻学、彭兰在做的智能传播等等;目标院校主要导师的文章也都值得一看……)。建立专题,这是我做了的工作。我之所以会选择自己做专题,首先是因为我觉得把一个专题的逻辑自己捋一遍会记得更深刻,其次是我担心直接背机构的专题会出现雷同。

暑假期间学习的自习室角落小座位

(6)2023.09-2023.11

这个时候输出练习要提上日程了(不过我是八月初就开始的哈哈哈,什么时候开始得看个人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储备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了~输出不用追求完美,能把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好就很不错了),当然输入也不能停!具体来说这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任务有这些。

在输入上,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是背书,第二是捋专题。首先是背书,按我暑假的背书节奏正常顺下来,现在应该能把基础知识/书目背了2-3遍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找一本名词解释小册子(越全越好)来过里面的词条(会了的就尽可能再记牢一些,把这个知识点按层次记忆。e.g.: Sora就能从”定义-原理-应用-机遇-挑战-如何监管等等维度展开”,这样记忆不管是对名解的踩点得分以及加强论述题的论述逻辑与连贯性上,都有帮助;不会的词就优先理解,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卷子上编也能往正确的方向编)。从9.1开始,每天看2h左右,到考前应该能过3遍,如果能记下80%以上的词,基本上在考场上不会有太大的知识盲区。其次是捋专题,其实这和暑假干的活差不多,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个时候做的专题应该是以答题为导向,进行相应地增删改(如果之前没做专题的话,就直接在做题前把相关专题给完善就行。e.g.: 今天练习了一道”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的题目,那就应该把跨文化传播当前遇到的困境/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的价值这些一齐准备了,做到后面会发现,如果考到如何做好对外传播/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有些答题点其实是可以互相贯通的)。

在输出上,主要就是练习各种题型的作答。我觉得在练习答题上,主要有三项工作要做。一是练习破题能力,即看到一个问题能不能迅速反应出来要用什么知识点作答,或者说是调用自身的积累搭建答题框架并组织答案;二是练习论述能力,即如何避免语言口语化以及论述如何才能写出逻辑性、扣题等;三是练习写出有亮点的答案的能力,这个依赖于自身的背景以及积累。举个例子,因为我是计算机本,对数据挖掘的流程比较熟悉,所以在论述”用大数据技术实施舆情监控”这个答题点时,就会写得特别具体;再比如说,真题考了一道“如何理解扎根理论”,如果你用过nvivo进行实际操作,把实操的过程体现在答案中也会是一个亮点。实话说,如果当年试题考察的知识点基本都在储备内,答题输出没什么问题的话,如果考研只看专业课,你的半只脚已经踏进南大了。

输出还有一个环节是模拟考,因为这个和平时普通的答题练习不太一样,所以另起一段来讲。在11月以后,大家一定要参加至少3次的模拟考!模拟考最大的特点是限时,在模拟考中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能得最多分的内容。可能大家会在其他的经验贴上看到”1分对应40-50字”的说法,但是在我这里我根本没法实现!作为一个写字速度奇慢的人,我的答题速度换算过来大概是”一分对应30-35字”,那么我要做的便是用有限的字数尽可能把知识点论述清楚、言之有物并少讲车轱辘话,初试的分数证明,新传答题确实不太需要这么多字数hhh。最后,参加了3次模拟考后,我在风吹得我冷得发抖且桌子特别小还矮的考场上还是能把卷子写完。

最后做出来的专题笔记长这样,打印出来可以随时标注补充

(7)2023.12

到了12月基本就学不进专业课了,这个时候大多是保持状态,不要焦虑,想办法盘活存量就行。除去背名词解释小册子之外,我做的工作有1.跟着多多姐的15天15题保持答题的手感;2. 参加了2次模拟考(木铎的模拟考排得比较晚,没记错的话去年是11.22、12.02、12.13吧);3. 考前一周的时候过了一遍实务模板及专题。反正这个阶段心态别崩,能平稳地走上考场就已经赢了。


四、公共课备考经验

这部分简要讲一讲就行,因为我的公共课并不是很突出,都是进面平均分左右,主打一个够用就行。如果想看高分经验贴or背景和我差太多的同学建议略过这部分。我个人感觉江苏的主观题是正常给分的,答得基本没问题的话,英语主观题扣个10分左右,政治主观题扣个15分左右。

1.英语(54+26)

我的英语老实来说不算太差但也不好,所以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保80冲85。我今年的翻译答得不算好,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

在时间安排上,我各个板块是这样的。(1)单词:从大一下就开始背(有这个习惯),我在考研前已经差不多过了一遍大纲词了,最后考前可能把大纲词过了7-8遍吧(建议除了单词外,最好去背单词app记一下词组);(2)语法: 完全没单独学,吃的高中老本;(3)阅读: 3-5月听方法论(唐迟《阅读的逻辑》),5-8月一刷00-20年真题(不会的会去和研友讨论and看田瀚博精讲),9-11月二刷英二真题/几套英一的题目;(4)小三门:8-11月刷真题;(5)大小作文:9-12月。最后,我留了21-23年的三套英二卷子在考前1个月左右进行了限时模考。

在课程上,我在备考时听过的所有课程有唐迟的《阅读的逻辑》以及他的阅读精讲、eli田瀚博的阅读精讲(按顺序听的)。在做真题之前,我把《阅读的逻辑》过了一遍,觉得唐老师真厉害能把阅读分析得这么透彻,听完之后上手肯定没啥问题!可是当我练习真题时就傻眼了——这题出的啥呀,为什么能选这个啊...于是我便去找阅读精讲课程来听,首先听的是唐迟的课程,但他的解析给我一种”拿着答案讲卷子的”感觉。同时,我也有些不太能理解他提到的技巧,便去找了其他的精讲来听。后面找到了eli田瀚博(在B站,英一的阅读精讲是免费的)的精讲,听了二三十期之后便能得其道,最后把真题刷了2-3遍,了解了英语考研真题的风格和难度。

小三门(完形、新题型及翻译)我没有专门看课程,而是去看了几个考研博主总结的的名师方法论之后便直接拿真题来练习了。事实证明这一块还是比较简单的,阅读能搞定之后搞这个基本没啥问题。作文也没专门看过课,网上找了各种类型的作文的几份模板糅合在一起,再用chatgpt、有道AI批改这样的工具润色一下功能句就算学完了,不过我作文练得比较多(用有道词典的AI批改功能来练习,大概1-2天一篇),以至于没有模板也能写出点东西来。对了,英语千万不要练模拟题,一练一个不吱声!!!

作文练习

2.政治(38+34)

我的政治用的是最经典的”徐涛强化班-腿姐背诵手册-背肖四”的套餐,因为考新传不用学数学,所以是从暑假开始的。政治这个学科本身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可能就是政经那一块带计算的对文科生来说不太友好(如果不是的话请原谅我对文科生的刻板印象)),所以说按部就班学下来就好了。下面就说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吧~

第一,在听徐涛强化班入门的时候,不能只听课而是要相应做题巩固知识点,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我是在小程序上把所有老师的题都做了一遍,我觉得只有X1000、腿姐30天70分、徐涛优题库这三份题是比较值得一刷做的,至于米鹏、王吉这些老师的题目就太怪了);第二,在背背诵手册的时候,可以结合腿姐的技巧班一起看(确保基础牢固的情况下,她的技巧班能帮助快速排除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第三,等11月中下旬各家模拟卷都出版之后,可以在小程序上把他们的选择题都刷了(既能巩固基础知识点,又能多看看不同角度的设问);第四,背主观题的时候跟准一个老师就行了,我虽然跟的是肖老的肖四,但是考前听过张修齐的课程(考研政治只有一个考生叫做肖秀荣,肖秀荣出题考的考生叫张修齐!后期教你怎么反焦虑and学肖四)感觉还不错。

其实说实话感觉政治挺玄的,正常年份在江苏想考65以下或80以上都很难,所以建议大家以保70争75为目标去准备,大概就是选择题42分主观题33分左右的水平,其中选择题要努力尽可能考高一些。

要总结这一部分的话,我用“既然选择了,就请坚定走下去”来形容我的备考。


五、复试备考经验

其实我是没怎么用心准备复试的hhh,因为我报的是少干计划,按南大往年的专项计划名额分配来看,能进复试就基本上是等额复试了,所以说我在出成绩后基本就处于一个有人推就往前走一走的状态。当然,我也和几个搭子一起练了练复试——笔试没啥好讲的,如果说你对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是了解的并且能复健到初试答题状态的80%左右,基本都能有一个不错的分数;面试的话,大家可以互相出题。我感觉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能给老师营造出一种收放自如的「松弛感」,即回答诸如「你为什么要选择跨考」这样的日常问题时,能让老师感到你是在和他交流而非一板一眼地回答问题;在遇上专业相关的问题如「谈谈你对液态新闻业的理解」时,就应条理清晰、逻辑顺畅(观点新颖更好),让老师看到你的学术潜力。

等额复试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复试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竞技场。虽然说南大的复试占比不是很高(37.5%),但是并不意味着逆袭者不会出现。所以说,如果想为上岸加上双保险/谱写逆袭的故事,就请做好准备——1. 做好笔试的准备,多学多看多练;2. 提升口语表达观点的能力(用语音转文字替代打字交流,从初试成绩出来后就开始这么干,到面试那天一定会有提升的!);3. 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可以找外教练习/英专生朋友请教如何练口语/提前背一点万能语料,到时候想办法往那上面引……)。不夸张的说,准备复试的这大半个月可能是这辈子学习回报率最高的时间段了,这也正所谓「玉汝于成」。


六、备考建议

1.如果报了班,请主动「薅羊毛」。

在我看来,报全程班/院校小班最大的两个作用在于随时的答疑以及帮你把关复习进度。就拿我来举例子,第一个例子:我在暑期读期刊整理的专题都会给nico学姐看,让她给我提建议。也正是如此,我才得以在她的建议下,于八月初就开始练习输出答题。这样的结果是——在十月份答题训练正式开始前,我已经练习过十几二十道大大小小的题目了,以至于最后别人还在学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把题目答规范的时候,我在思考的是如何在规定时间中把一道题答出彩。第二个例子:在9月底招生目录出来后,我感觉到南大有可能像清华、中大那样出选做题(可实际情况是我多虑了),便埋头苦学研究方法及其设计甚至是spss图表分析以及统计学的知识——这样的题目可能只在个别学校会出现,所以我便找了班主任十玫学姐,让她把我的问题传达给带大工小班的讲师,最终得以解决。

2.请尽早将功夫落到笔头上。

很简单的道理,你最终在答题卡上呈现的内容质量和初试专业课分数直接挂钩。这一点和nico学姐所说的“只有默写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若要具体来说为什么,我觉得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说到底新传还是文科考试,你要学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平衡卷面整洁度、内容质量及答题字数,这需要限时答题/模拟考的练习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第二,会有提笔就忘的情况出现(所以说平时背书也不建议干背,最好拿支笔出来圈圈画画关键词);第三,我们的背书基本上只会背关键词(因为南大没有参考书目,不太需要逐字背诵),而动手写则是练习如何将这些关键词用学术化的语言展开论述,包括了用怎么样的逻辑展开观点、用什么样的表述论述等等,这也是最后呈现在试卷上的内容;第四,只有练习输出,你才能将自身的亮点合适地呈现出来——e.g. 还是拿我来说,我知道什么是深度学习、什么是神经网络,但是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这些东西融入答案,才能平衡“炫技”与应试,将答案打磨得最好。

3.少计划,多记录。

之所以说这一点,可能是和我的MBTI强相关,作为一个十足的P人,我认为太过于详细的计划很容易限制住自己——假设我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那后续的工作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的建议是任务导向,每天安排9个小时左右的任务量,状态好的话早做完早休息,状态不好的话就稍微拿时间堆一堆。此外,我还建议在每天休息前,用数据/量化的方式记录今天完成的任务——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你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有没有“欺骗式复习”。同时,用一些实打实的数据记录如「50分钟手写完成一道媒介技术类的30分论述题,批改时获得27分」可以很快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快速找到并解决问题,即「媒介技术类的论述题的答题完整度已经很不错了,但熟练度还有待加强」。

备考期间和班主任的打卡——实际记录还要更多的哈哈哈

4.别完美主义,有些实在不擅长的知识就放了吧。

就拿我来说,这种事情我在备考期间干得太多了。第一,我上了大学之后基本没写过文章,在中学的时候文笔只能说流畅但也不至于优美,那新闻实务怎么可能比得过新传本专业的同学?所以说在实务板块我的目标就是拿个中上的分数就行;第二,上答题课的时候,当nico学姐推荐各个同学多背点名人名言来上价值拔理论深度的时候,我一句没背,而是想着在结尾的时候往更深层次的方向思考,体现出我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第三,学英语新题型的时候,我的小标题做起来永远感觉差点意思,最后干脆随他去了(这不是摆烂,而是没必要因为这2分或4分内耗),而今年没考小标题就是送给勇敢者的礼物。

5.不要有休息羞耻。人又不是机器,哪能日复一日连轴转呢(何况机器过热也还要停下来散热呢),不过还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的。第一,娱乐不能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第二,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要完全隔离开,这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比如说卸载游戏和社交软件、把微信当成邮箱用等等)来保证学习时间的高效。我甚至每天睡觉前都会和朋友聊个天,缓解缓解压力。

上面的故事听起来很爽文对吧?但是我还是想泼泼冷水,新传考研二战三战才上岸的大有人在,我这样的情况(指三跨且英语基础不算很好)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决定要考新传前仔细想清楚自己的考研动机,并且做好要考新传的心理准备和建设。如果没有,我建议你慎重。说实话新传考研的范围比天高比海深,不确定性太大。倘若说你没有这份动机去支撑,有可能会崩溃无数次;而且新传竞争人数太多,容错率太小了。倘若当年的试题里有某个知识点你因为疏忽了而完全没复习到,有可能一整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但如果你做出了考新传的决定,那就请坚定。正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现在我再回头看看,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很想做的事情真的很了不起。

2020年的呼唤在2024年有了回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