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啊

 不枯斋 2024-04-26 发布于辽宁
“冲啊——”1944年,一群半大的孩子,穿着硕大的军装,手里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枪支,迎着40多座机枪碉堡的火力,奋不顾身地冲向2000多米高的松山主峰。
 
守卫松山的日军113联队,全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这是血淋淋的、会死人的战场,不是过家家,为什么会有一群孩子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
 
原来,这群孩子就是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1军7的娃娃兵团,他们正在松山战役中奋勇拼杀。
 
他们原本只是负责后勤工作,可因为他们所在的部队伤亡太大,兵力不足,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3岁的孩子不得以上了前线。
 
他们之中最大的不过15岁,最小的只有9岁。
 
要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还得从松山的地理位置说起。
 
一直以来,松山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它宛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守着滇缅公路惠通桥要塞,如果不拿下松山,我远征军的后勤供给就会出很大问题。
 
而且在我远征军渡过怒江之前,日军113联队已经在松山盘踞了2年,修建的碉堡群和地道工事是密密麻麻,加上密林掩护,日军甚至叫嚣道,就是来10万人,也别想攻下松山。
 
为了拔掉这颗滇缅交通要道上的钉子,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10个团参战。
 
1944年6月4日,历时95天的松山战役拉开序幕,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日军凭借地理优势,加上榴弹炮群将方圆几十公里,都置于炮火控制之下。
 
由于情报有误,我远征军伤亡巨大,有一场战斗,在30分钟时间内,一个团的兵力只回来一个排。
 
数以千计的娃娃小战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战场的。
 
在民族危难时刻,这些小小少年,穿上了大人的衣裳,为国出征,奔赴前线。
 
他们明知这一去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但这些孩子没有一个退缩,他们义无反顾走向战场。
 
美国战地记者罗斯到11军采访时,看到营地有不少未成年的孩子,很奇怪。
 
于是,他和一个小战士亲切地交谈了起来,他问孩子几岁了,父母呢?
 
小战士告诉罗斯,他今年9岁,父母被日本人杀死了。
 
罗斯沉默了片刻后,又问道,你们觉得抗战会胜利吗?抗战胜利后你们又想干什么呢?
 
孩子们低着头想了想,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说想回去放牛;有的说想上学读书;有的说想去找自己家人。
 
有个年纪稍大的孩子,抬起头微笑着说:“抗战一定会胜利,但那个时候我应该已经死了吧。”
 
望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罗斯气愤地跑去质问军官,他们还是孩子啊,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为什么要让他们上战场?
 
军官沉默良久后说道:仗打到这份上,不把日本人赶走,他们也没有未来啊,他们也是为了以后的孩子们不再打仗。
 
听到这话的罗斯心酸不已,是啊,战争是残酷的,他无力改变这些孩子们的命运,但他可以用他手中的相机来记录下这一切。
 
一次战斗后,那位9岁的小战士被俘了,日军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小就来打仗?
 
小战士痛骂道:家都被侵略狗占领了,不上战场打鬼子,难道去要饭吗?
 
日军听后气得七窍生烟,怒吼着小战士:你想怎么死?
 
面对死亡的威胁,小战士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他很从容地拍拍身上的土,挺直腰杆,平静地对日军说道:“我已经死了,但是中国永远都在”。
 
这个9岁的小战士,就是罗斯采访过的,1军788师262团一营后勤班战士——张全胜,这个小小的身躯里是我中华民族坚挺着的脊梁。
 
1000多名和张全胜一样的娃娃兵,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枪,像个大人一样与敌人与命相搏,有的孩子选择了拉响手榴弹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从1944年6月4日打响,至9月7日结束,松山战役大的战斗有10次,小的战斗百余次,远征军全歼日军1200多人,但我远征军伤亡人数达到7783人,其中这1000多名娃娃兵为国捐躯。
 
松山战役的胜利是远征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胜利,由此拉开了抗日反攻的大序幕。
 
但是,那些勇敢的小英雄们的忠魂,却永远地埋在了这片松山上,默默守望者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他们用血肉之躯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什么又是中华儿女的担当,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虽死犹生。
 
松山战役纪念园里的娃娃兵方阵雕像群,就是对这些娃娃兵战士最好的纪念,他们永远地屹立于怒江之畔。
 
如果有机会,我们去看看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回不了家的战士吧!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如今他们守护过的这片山河已无恙!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历史不会忘记,致敬少年英雄!
 
作者:鸢儿
编辑:池鸿
 
 
【参考资料】
《1944:松山战役笔记》余戈 著
《经典人文地理之血战松山》 央视网纪实台 20131101
《百战经典之松山战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