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转变: 克里米亚事件以来民粹主义的作用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4-04-26 发布于天津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转变:

克里米亚事件以来民粹主义的作用

作者:Sofia Tipaldou,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员,主要关注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Philipp CaSula,巴塞尔大学研究员,研究主要关注俄罗斯与中东的外交关系史。

来源:Sofia Tipaldou and Philipp CaSula, “Russian Nationalism Shifting: The Role of Populism Since the Annexation of Crimea,” The Journal of Post-Soviet Democratization, Vol. 27, No. 3, 2019, pp. 349-370. 

导读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具体选取普京有关乌克兰冲突的政府公开演讲的文本,重点讨论了自2014年乌克兰冲突以来,尤其是在克里米亚事件和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冲突中,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所起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这种民粹主义超越了人民反对当权者的民粹主义二分法,俄罗斯政治领导层宣扬了一套自己的身份认同话语体系,其基础是对俄罗斯民族的外延定义、对政治空间新的话语划分、引入新的和重申旧的统一符号象征。作者进一步指出,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官方话语将民族性与国家认同小心地割裂开来,激活了俄罗斯民族主义中最具民粹主义和包容性的元素。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被交替使用,在向克里米亚居民阐述新的身份认同愿景时使用民粹主义相关的话语策略,而在面对国内受众时则使用民族主义策略,乌克兰冲突由此笼罩在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混合氛围中。这种构建的泛俄罗斯认同在俄罗斯引发了“聚旗”效应,同样,这种定义“人民”的民粹主义叙事也影响到外交政策领域。

 文章所阐述的,普京在乌克兰冲突中民粹主义话语和民族主义动员交替使用的策略,以及普京民粹主义话语的构建机制,是本文最大的结论贡献,为研究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效性视角,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 

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下,首先,作者介绍了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杂关系,提出了民粹主义的作用机制,并阐明了下一部分实证研究中提取数据的标准;其次,作者在第二部分通过实证分析论述普京建构的民粹主义身份认同话语体系,主要包括:普京提出的“人民”的概念(俄罗斯民族的外延定义)、对政治空间的划分(谁是人民的敌人)、团结人民的集体象征(统一的符号认同);最后,作者根据实证样本中普京政府演讲的关键内容,仔细研究了普京有关乌克兰冲突的公开言论的民粹主义特征。

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概念和方法论说明

作者首先对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了概念界定,民粹主义围绕的是人民,民族主义则是围绕国家定义的;民粹主义可以识别国内的敌人和国外的朋友,民族主义则有明确的国内支持;民粹主义总体上是反制度政治的,民族主义则是纯粹政治性的;民粹主义没有把人民视为既定的预先存在实体,而民族主义则坚持存在纯粹的民族实体。

然后,作者针对拉克劳提出的民粹主义三个特点,即“人民”的界定、二分边界分裂的政治空间、话语中的集体象征,明确了开展这一实证研究的数据标准,选取了普京在克里米亚事件发生时的四篇公开演讲,在下文进行专题分析。

俄罗斯在针对乌克兰东部的政策中利用民粹主义:人民

作者指出,普京演讲中宣称的“俄罗斯人民”是基于他们共同的文化和“强大的遗传密码”维系在一起的,这种通用而又多重的俄罗斯观涵盖了整个俄罗斯世界,这一系列文化和价值观决定了俄罗斯的身份。作者表示,普京具体在对乌克兰东部政策中,用亲切的语言描述乌克兰,以乌克兰人的权利斗士自居,并针对乌克兰军方发出“朋友”的呼吁,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更是利用帝国思维和民粹主义的混合体,来宣称自己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京被塑造成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其“欧亚一体化”的领导人,人民被定义为整个“欧亚人民”,而不仅仅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等。作者最后强调,在这种多民族的定义愿景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的,是俄罗斯人决定了哪些民族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俄罗斯在针对乌克兰东部的政策中利用民粹主义:敌人

作者表示,普京演讲中有关敌人的划分,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别。时间维度上,普京指责过去的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领导人犯下了违背人民意愿的罪行,尤其是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行为;同时,普京将乌克兰某些地区的反动、民族主义势力视为未来的敌人。在空间维度上,普京演讲中明确了自我内部敌人的范畴,将乌克兰的寡头划入其中,而西欧和北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被划为主要的外部敌人。

俄罗斯在针对乌克兰东部政策中利用民粹主义:象征

作者在研究普京演讲的文本中,发现俄罗斯富有男子气概、专业和强壮的军人形象与弱小、受到伤害和威胁、处于危险中的俄乌融合女性形象相呼应,作为普京建构民粹主义话语体系重要的符号象征起作用。同时,连接俄罗斯和克里米亚的大桥也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象征,连同整个克里米亚本身一道,成为了普京民粹主义话语中重要的一个象征发挥作用。

结论

作者在这部分总结了全文,指出在克里米亚事件和随后的系列冲突中,俄罗斯官方政治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民粹主义特征。普京在内部将“人民”同质化,并外延到一个更广泛的“人民”概念,并将西方和“腐败精英”划分为敌人,通过一系列符号象征的作用,以构建民粹主义的话语体系。

作者最后强调,在俄罗斯的官方话语中,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帝国主义元素交织在一起,超越了传统的俄罗斯民族定义,构建了一个多民族、被压迫和受害的民族概念,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腐败的精英、“法西斯主义”和西方对立。这种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转变,也呼应了文章的题目。

译者评论

这篇文章很好地展示了普京政府如何在乌克兰冲突中,尤其是在克里米亚事件中,建构民粹主义身份认同话语体系的机制。过度外延式地明确“我者”的定义,不仅是与乌克兰的地区冲突乃至整个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大环境使然,更是俄罗斯源自沙俄和前苏联的“大国遗梦”的真实写照。对于“他者”的敌人划分,显示了俄罗斯民粹主义的刚性一面,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对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区其他民族的拉拢重要性。统一的符号象征,可以团结不同群体、民族和诉求,将“我者”集聚于旗帜之下,是这种民粹主义身份话语建构的关键一步,在克里米亚事件中,俄罗斯将符号象征很好地加以了利用,对于塑造俄罗斯整体身份认同有重要意义。作者很好地总结了这一机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更具体形象地展示了这一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

作者针对学界有关民粹主义研究中,民粹主义如何将自身制度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视角。拉克劳将民粹主义视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弱势者团结起来,反抗精英和制度化的体系,这种框架忽视了权力中的民粹主义,作者的这篇文章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缺陷。普京政府的这种民粹主义话语建构,就是作为国家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具体落地的,这种形式的民粹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国家战略的工具,与其他手段相结合,从而共同作用于国家具体的战略目标,具体在乌克兰冲突中,就是与民族主义手段的结合。

有关文章的延伸思考是,这种对于“我者”的身份定义,如何把握外延的“度”的问题。在国家扩展影响力甚至是作为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对于“我者”身份定义的一定外延,可以更好地从认同上拉拢相邻的政治主体,对于联盟战略的实施也有很好的帮助,可以有效改善周边的战略环境。但是,如若这种身份的外延超过了限度,可能会导致过度扩张的问题,身份定义不仅需要共同文化的基础性加持,也需要经济利益乃至是军事安全保障的加持,这种过度的经济和安全承诺,会导向大国的战略透支风险,是崛起过程中的一大隐患。

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战略性工具手段加以论述的视角,为研究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的相关外交政策问题乃至大战略问题,都提供了很好的切入框架。

词汇积累

Populism

民粹主义 

 Identity construction

身份建构

 Rally-round-the-flag

聚旗效应

译者:谭皓宇,国政学人编译员,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校对 | 聂涵琳

审核 | 李源

排版 | 郭思佳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