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天晨:书法中的“松”与“懈”

 家有学子 2024-04-26 发布于甘肃

书法是通过笔墨表达一种灵动的情感表达,进而体现了内在的气质。书法之所以用毛笔,称之为“柔翰”,即因如此。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松软的毛笔才能产生更多的变化,而硬笔则非常受限。

“松”是一个中国艺术都非常强调的概念,而“松”的目的是为了“活”。书法是要写出生命感,要有活力,故而极力反对僵硬和死板。中国的音律乃至武艺也都如此,因为“松”才能有生命展示的空间。

现代书法家于右任说:“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而如果想要达到“活”,只有“松”其实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对应的“紧”是什么。

松紧是一对儿矛盾,能够支撑起生命之功能,有灵活之头脑,对应则有坚硬之头骨;有松活只皮肉毛发,则必有骨骼。观毛笔之构造,柔翰之上还有硬笔杆做支撑方可。而且魏晋唐代之毛笔,还是有心的鸡距笔,既然是松紧结合的。

武术里也是如此,只说“松活弹抖”,却不知其实哪里紧才是窍要。有原则的灵活才有意义。《书法约言》中说:“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而执笔又要做到“指实掌虚”。虚实对应着松紧,都是矛盾而成平衡也。

若只有“松”没有对应的“紧”,则是“懈”。古人说“松而不懈”。因为“松”的目的,是为了“蓄势待发”,“松”的本质是要构成“弹性”,即前松而后紧。只是僵硬,必然没有弹性。而若只有“松”没有“紧”则就是懈怠了,也是没有弹性的。

无弹性则无力,无力则无生机。故而,书法和其他中国艺术都是提倡“松”而反对“懈”。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唐太宗描述“懈”则是是无法专精的原因。“懈怠”是没有弹性结构的“放松”,外形上和“松”很是类似,但是却没有“松”所有的对称结构。这个核心的结构没有,其他的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效果。

放松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状态,更关键的其实放松是一种结果,并不是方法。为了达到这个放松的结果,反而需要具体方法和针对性的指导。如何放松,本身就是一个传承。不论执笔之要还是武术的站桩,都是在学习如何放松。

所以,放松不是容易的事情,容易的却是“懈怠”。懂的人会强调说“松而不懈”,放松其实是一种分寸感的拿捏,是需要有人教授,不断训练的。可以说,甚至所有的运动在第一个阶段,其实都是在学习如何放松,只有放松了,其他的技术才能有效运用。

弹性是一种智慧,是要首先“松”才能获得。这里还涉及到心理层面对执着的消解。所以,放松看起来容易,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看书法名家执笔运笔之潇洒,行云流水之间,意蕴无穷。而初学者则执笔无所适从,僵硬而拙笨。

所以,学习首先即是一种“化”,化僵硬为柔软,化拙笨为灵动,则是“松”之体现。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懈怠的意思,却也用“松”这个词来表示,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会。比如一个人非常疲劳,想要“放松放松”,这个其实是“懈怠”的意思。

真正的“懈怠”其实是一种放弃,作为极其疲劳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法。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则是一种退化。如果说僵硬是现状,那么松则是一种升维的训练,而懈则是一种降维的方法。

懈是为了放弃矛盾的解决,松则是升华为更宏观的视野。二者表象类同,内在结构则大相径庭。放松充满生命之机遇,而懈怠则是退回所有努力的开始。

可以说,放松的“随缘”是有缘,而懈怠的“随缘”即无缘。人遇到难解之事,很多都会用“随缘”来做最后的判断。真正尽力而不执著才可能换来新的机会,放弃而幻想奇迹出现,其实是最没有意义的。

不要把“放松”当做方法,这是一种误区。就如同执笔若是“放松”笔不就掉落了吗?失去结构的“放松”其实不过就是“懈怠”。不论学书法还是其他艺术,要懂得首先想办法练出“松”,而不是急于找到“放松”而成为懈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