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篇手记的最后,我们藏了一颗糖

 城北十五里666 2024-04-26 发布于北京

Image

前不久,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再访蔡磊。这是他第四次以记者的身份,去关心、了解蔡磊的近况。

采访中,蔡磊的口齿表达已经变得不清晰。但他身上对攻克“渐冻症”的信念感,仍传递出一种明确的力量:他没有放弃;他仍在少有人至的路上跋涉;他还相信着,在倒下之前,属于他的艰苦的胜利会到来。

那期采访的留言区,网友们无不动容,一条条鼓励的留言,温暖如灯:

Image

Image

Image

我们深感一个人的信念与坚持,给普通人产生的积极影响。为此,今晚的《夜读》邀请记者庄胜春,以采访手记的形式,带大家去“看见”更细微处的蔡磊。相信,从来不是语言的轻,它是行动的力,是无数次抗争失败后重新燃起的微火。

《为什么又一次采访蔡磊》

我是记者庄胜春。

这次的视频最后,他说到给我十年,秒杀它(渐冻症)”后,轻轻一笑。很多短视频平台切割时,删去了这一笑。挺可惜的,那一笑的嘴角,分明闪过一丝蔑视。

记得我是两年前,第一次采访与渐冻症抗争的蔡磊。

当时疫情之下,大家都很难。我看到他的故事,看得心里好像着了火。跑去阳台,吹着风,给同事打电话说,我们去采访蔡磊吧——这是一份困境,甚至绝境中的力量,也许能鼓舞到一些人。

采访那天,看到路上一个骑车人背后写着四个字:长枪仍在。这也成了那天我随手记的标题——

Image

“随手记”截图

是的,随手记的主人公,不是蔡磊,反而是他的病友。因为那时的蔡磊,虽然双臂无力地耷拉着,走得还稳,说话更没有问题;反倒是那位病友,给了我们巨大的冲击。这也是视频开头的段落——


2022年,第一次采访蔡磊

如今,他们都还在抗争。

残酷的是,两年来,有时采访,有时探望,每每去见蔡磊,都会看到他身体的下滑——一年前,《相信》刚出版时,我采访他,他说话时打了个喷嚏,脖子后仰,突然僵在那,闭着眼、五官扭曲、不吭声、不动弹。我吓坏了,也僵在那,一身的汗。半天,他才缓过来。直到离开他家,我才缓过来。

但每一次,也都能感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被他鼓舞、为他加油。就像视频里他所说:“我都这样了,原来能帮到的不仅是患者,还能帮到很多艰难的人。”

如果说,两年前,对他的“相信”,我还不那么相信;如今,对他的相信,我已经不再去想什么相不相信,只有祝福。

视频结尾,他还约我“两三个月后再去采访”。其实何止两三个月,“十年后再见”“三十年后再见”……我采访过许多不服输的人,告别时总会这么约定。约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也能鼓舞到你的力量。

对了,还记得上面“随手记”的图片里,提到的蔡磊的爱人段睿吗?第一次去采访,我们甚至不敢,也不忍和她多聊。其实,是我们低估了她的力量。

最后这段视频,关于段睿,祝她永远这么敢哭,也敢笑——

文|庄胜春

今晚《夜读》的最后,
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文字,
选自蔡磊所著的《相信》
在书中,他写道:

我希望我的经历和努力能为那些正身处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困境的人带来一点点力量。

生活充满了意外,或者说,生活就是由一系列意外构成的——意外的失败、意外的艰难,也有意外的收获、意外的馈赠。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选择相信什么。

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看到了希望。


央视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