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文编辑赘语(17—18)

 吴营洲文存 2024-04-27 发布于河北

杂文编辑赘语(1718

吴营洲

马尾巴的功能

“马尾巴的功能”,是电影《决裂》里的一句台词,本是“四人帮”用来嘲讽知识分子的。意思是知识分子们放着好多“正事”不去做,偏要研究没有任何价值的“马尾巴”,简直是白吃饭。
其实,马尾巴的功能自然是有的,只是人们习焉不察罢了。譬如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没有了马尾巴,那徐悲鸿笔下的马们,便统统没了神采;没有了马尾巴,我们将欣赏不到瞎子阿炳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也倾听不到大草原上那悠扬深邃的牧歌了。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马尾巴也全然不是赘物。根据拉马克(法国生物学家)的“用进废退”学说,任何一个器官能够存在,均有它独特的“功能”。“马尾巴”自然也不例外。太高深的理论我们不懂,只能由专家学者去说,谁嘲讽只能说明谁无知。仅从直观的朴素的角度来看,每当马身上粘了尘埃或有蚊蝇来袭时,马尾巴便会甩动起来,扫掉尘埃,轰走蚊蝇,以保持自身的洁净、安宁、健康。
由此,令人下意识地想到了杂文。我们总觉得杂文这玩意儿也有点儿像“马尾巴”。说它特有用吧,那是抬举它,颇有自恋之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杂文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其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如匕首如投枪之类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然而,若说他特没用吧,恐也与现实不符,或有点儿妄自菲薄。毕竟当躯体上粘了杂物或有蚊蝇来袭时,“马尾巴”就会“挺身而出”去抽打。
在我们看来,“马尾巴”有用也罢,没用也罢,无论如何它还是应该存在的。能不能扫掉尘埃,能不能轰走蚊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马尾巴”能不能动,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便是,只要“马尾巴”还能够动,便昭示着整个肌体还没有完全麻木。

风中的眼睛
时常听人讲,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却不明白什么意思。有人说,老年人,本就见多识广,倘若再去仿效曹操之类,恐就成了祸害。说实在的,我对这话心存异议,一如我不赞同“少不读《西游》”。倘若年少的都不读《西游》,许是国人的一大憾事,甚至是一大悲哀。我儿时就曾读过这部神怪小说,非常喜欢,尤其喜欢里面的孙悟空——只见那行者,按落云头,定睛一瞅,便能将妖精一览无遗。
前不久,我读到王春瑜的一篇文章,是谈杂文的,其中写道:
我以为,杂文家的职责,说的形象一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沙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大唱赞歌“呵,真是春风骀荡”……
我觉得,王春瑜把杂文比作“风中的眼睛”,非常形象,也颇有见地,这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孙悟空来。孙悟空有着一副火眼金睛,其实杂文作者也有着一副火眼金睛。只是,孙悟空发现妖精后,就会掏出金箍棒,照头便打。那金箍棒,力沉无穷,往往能让妖精们原形毕露,乃至粉身碎骨。可是我们的杂文作者,纵然看到了“妖精”,并且明察了它们的罪状和行踪,又能奈之如何?杂文作者手中的笔,无论怎样看,都像是吉诃德的长矛,而不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况且,即便孙悟空力有不逮,也自有观音、如来等做后盾,妖精也无处遁逃。)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然而,也如毛泽东所说的,只有“金猴奋起千钧棒”,方能“玉宇澄清万里埃”。

(所有的图片都是从孔夫子旧书网临时搜来的)

杂文编辑赘语(1—2)

杂文编辑赘语(3—4)

杂文编辑赘语(5—6)

杂文编辑赘语(7—8)

杂文编辑赘语(9—10)

杂文编辑赘语(11—12)

杂文编辑赘语(13—14)

杂文编辑赘语(15—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