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金先||红色潭源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4-04-27 发布于广西

作者简介:谢金先,洋门乡潭源村人,80每入伍,90年援藏,94年转业,现已退休。


红色潭源

潭源村地理位置偏僻,四周群山环抱,该村南北走向,东西是一条不足500米的沟壑,属安福县洋门乡,是安福与永新的交界处。潭源古称潭溪,大革命时期改为潭田垅,解放后把这一自然村命名为潭源村。村中有一条从山源仚逶迤而下的清澈小河,小河从村中穿过,这条小河就是潭溪,它经槎昌注入陈山河,最后汇入赣江,奔向大海。潭源自然村的命名,由这条河而起,潭源即潭溪之源。
潭源谢氏开基祖泰孙,字凯昌,是东晋官员谢瞻的嫡亲后裔。谢瞻,一名檐,字宣远。是东晋东阳太守谢朗之孙,骠骑长史谢重的第三个儿子,宰相谢晦之兄。他六岁就能作诗写赋,被誉为神童,留给后世的作品有《紫石英赞》、《果然诗》、《经张子房庙诗》、《答灵运》等。谢灵运是他的堂弟,两人关系甚密,谢瞻成年后从政。谢灵运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山水诗、文章、词赋之美被誉为江左第一,被尊为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两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诗人。谢瞻的官爵变迁如下: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建威长史→刘裕镇军→琅琊王大司参军→主薄→安成相→中书侍郎→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豫章太守。其弟卫将军谢晦,颇识机变,才略过人,谢晦在东晋攻打后秦的十策军谋当中,一人独献九策。谢晦历任右卫将军、侍中、中领军,册封武昌县公,选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加任中书令。谢晦热衷于官场,势倾朝野,但进退失据。谢瞻多次规劝无果,最后不相来往。谢瞻担心弟弟连累家族曾两度请辞降职,最后到豫章(南昌)任太守。果不其然,后来谢晦参与废黜昏庸无道宋少帝,最后被迫举兵反叛,让家族损失几个子弟并让家族不在实际上掌握兵权。由于谢瞻有先见之明,远离政治权利中心,未受牵连,最后落户安成东门。其后裔枝开叶散,遍布全国,仅宋朝徐州通判能轩公一脉,在全国各地的子孙发展到150万之多。
约明朝万历壬午(1582)年前后,泰孙从安福东门携四子;国云,国缙,国绅,国经迁徙安福南乡潭溪,距今有441年。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艰苦创业、发奋图强、开山拓田、通渠凿井、挖掘渔塘,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将荒蛮之地建设成为布局讲究、安居乐业、绿树(现已是受保护的古树)成荫的美丽家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谢氏子孙!
潭源谢氏偏安一隅,几百年以来,受自给自养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思想相对保守,历来轻商轻学,形成了无灾即安的乐业习惯。少有人参加科考,获取功名,根据老谱记载,稍有些名望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49世士栋例授登士郎,另一位是50世邦琯恩赐登士郎。外出经商的有五位,分别去了云南,四川等地。47世禹锭,另外四人都是出自一家,他们是48世振敏的两个儿子(49世),庆赐,庆兆,两个孙子(50世)衍智,衍昭。他们的后裔枝散何处,尚不清楚,相信总有一日,他们的后裔一定会回来寻根问祖。
潭源谢氏宗祠"永思堂”始建于乾隆46年左右,迄今有242年。1936年,红军游击队曾在祠堂设立过战斗指挥所。1934年,第五次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长征。党指派陈洪时和谭余保,坚持湘赣苏区游击战争。同年六月,湘赣省委从永新县撤出,配合红军主力向西转移。省委书记任弼时走后,陈洪时接任省委书记。由于陈洪时对前途悲观失望,思想动摇,加上部队进入安福泰山地区后,执行集中兵力与敌人硬拼的错误方针,导致部队损失惨重。1935年,部队转移到莲花时时,陈洪时秘密与敌联系,六月十二日带领二十余名亲信,1500克黄金,800块大洋叛变投敌,给湘赣边区的斗争造成极其残酷和无法挽回的损失。此时,谭余保临危不乱,在莲花县棋盘山召开紧急会议。重新组建湘赣边区临时省委和游击队司令部,谭余保任临时省委书记和游击队司令员。谭余保判断陈洪时一定会带领敌军对红军游击队展开进攻,于是提出"隐蔽目标,分散游击,保存实力"的游击方针。果不其然,陈洪时费尽心机,精心制定的"清剿”计划交给何键,随后敌军一整编师和五个保安团对莲花游击队根据地进行了封疯狂的扫荡。1936年中旬,谭余保避其锋芒,秘密将湘赣临时省委转移到潭源村山源仚尹桂云家。此时,潭源,槎江,上城一带第二次成为红色根据地。谭余保红军游击部队,在潭源谢氏宗祠设立红军游击战斗指挥所,在“世第公祠”设立红军学校,红军医院设在潭源谢氏宗祠附近的刘玉山家。因此,潭源村和谢氏宗祠,世第公祠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潭源谢氏宗祠虽经先辈们多次修葺,但经不住岁月的无情侵蚀和长期风吹雨打。解放后,该祠堂收归公后,一直无人管理,导致门窗破损,瓦穿雨漏,墙体倾斜。2015年鉴定为危房,政府强行拆除。现在的潭源谢氏宗祠是202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长宽不变,整体升高,前廊略有加宽,外加辅助建筑总面积236.45平米。整座祠堂结构合理,气势恢宏,堂内绘画精美,楹联内容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把整座建筑衬托的熠熠生辉。他不但为谢氏子孙祭祀先祖提供了拜谒之地,也为谢氏先祖和红军英烈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安息的场所。
潭源谢氏自泰孙开基到解放前367年中,几经沉浮,几度兴旺,由于国弱民穷,战争连绵,灾害频发,加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保守,始终没有跳出历史的怪圈。解放后百废俱兴、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首先最大的变化就是家族欣欣向荣、人丁兴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潭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互联网连接到每家每户讯息发达,公路宽阔平整,四通八达、出入便捷。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安福南乡素有“盘箕晒谷,教子读书”的古训,现在谢氏全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族38户培养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有20余人,其中有研究生、博士后、大学教授、央企二级公司副总经理、主治医生、高级教师、高级技师等。在珠三角等地开公司的有11人,其中有电子商务、电子科技、五金制造、厨具炊具生产、电动摩托车、制衣等企业,还有一人在泰国开办公司,他们都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相互鼓励,团结友爱,将生意经营的红红火火,这些都是我们潭源谢氏子孙的骄傲和楷模!
美丽的潭源,群山环抱,潭溪水蜿蜒从村中潺潺流淌,恰似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高架桥像一条彩带从山顶飞过,水库被夕阳的余晖染成了金黄色,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画,美不胜收。微风拂过,水面汤起层层涟漪。傍晚炊烟轻盈缥缈,氤氲祥和,鸡犬相闻,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美丽的潭源,永远张开着双臂,欢迎着全国各地谢氏宗亲及其他游客的到来,它将是你人生中永远值得回忆的驿站!
谢金先
2024年4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