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原著,不歧路!兼论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前世今生

 一得斋主人 2024-04-27 发布于山西

学伤寒大都知道一句话:“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句话直接导致明清医家不敢用桂枝,唯恐病人死在自己手中。前段时间,一个伤寒论学习群有人提到这个问题,一位全国知名的伤寒老师说咽痛不可用桂枝,有人说少阴篇的半夏散及汤就有桂枝,老师说康平本中没有,不是原文。

那么,这句话从何而来的呢?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夫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不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然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愈。承气入胃,里平则痊。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也”。“桂枝下咽,表和则愈。承气入胃,里平则痊”。表病用汗法,里病用下法,理所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五行家,混入医家避劫。一方面丰富了中医理论,一方面也增添了歧路。以“桂枝下咽,表和则愈。承气入胃,里平则痊”为例,虽然表为阳,里为阴,但将表里换成阴阳,便会产生歧义。

敦煌《伤寒论》残卷:“夫阳盛者,腑也,阴虚者,脏也,此是两感脉也。汗出即死,下之即愈。若阴盛阳虚者,汗出即愈,下之则死。如是者,神丹安可误发,甘遂何可妄攻也。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如影响。然则桂枝入咽,阳盛毙之也。承气入胃,阴盛必夭也。死生之要,在于须臾瞬息之间,克于时限。然阴阳虚实交错者,证候至微也。发汗吐下相反者,祸福至速也。医术浅狭者,必不识不知也”。

首先给阴阳作出定义,脏阴腑阳,也就是说,这里的阴盛阳虚与阳盛阴虚不是广义阴阳,而是脏腑的代名词,只能在脏腑这个概念内讨论,超出就会产生歧义。《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为阴,能满不能实,阴盛就是邪气充斥五脏。阴盛阳虚就是脏实腑虚,腑虚就是胃虚,不可攻之,故“承气入胃,阴盛必夭”。六腑为阳,能实不能满,阳盛就是胃盛,就是胃实,可以用承气汤攻之,如果用桂枝汤类方解表,就会以热助热。桂枝入咽,阳盛即毙指的是胃家实不可解表。

如果把这两句话单独拿出来,指代脏腑的阴阳变成广义阴阳,就会产生歧义,于是出现明清医家不敢用麻黄汤、桂枝汤的笑话。伤寒大家郓铁樵三个儿子因伤寒而亡,第四个儿子又出现发热气喘无汗的麻黄汤证,诸多名医束手无策,郓铁樵苦思一夜,反正是个死,亲自给儿子吃了一剂麻黄汤,症状减轻,第二剂后,马上就不喘了。

古人就那么几本书,容易形成共识。现在的书太多,岐路随之亦多。任何一位名家、任何一个流派都有其长处,但也有矫枉过正之处。所以,不论老师名气多大,该读原著还要读原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