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排寒五针之胆经排寒

 一依话 2024-04-27 发布于广东
体寒的危害

轻度体寒,仅觉得冷。体寒严重,会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因为寒主收引,阴寒过重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女性可能出现痛经、月经有血块,甚至出现不孕;男性除各种疼痛及不适感外,还可能出现性欲低下、性功能偏差、阳痿、早泄等。

拔出体寒

体内的阴寒过盛,要及时进行干预,如服用温阳的药物、艾灸、体育锻炼、拔罐等,拔出体内寒气,增加体内阳气。

排寒五针之胆经排寒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经排寒排除人体一切寒气。


【取穴】:在胆经上取穴

第1针:外踝尖到阳陵泉连线上的中点(标注为A)。

第2针:中点A到外踝尖连线上的中点(标注为B)

第3针:中点A到阳陵泉连线上的中点(标注为C)。

第4针:中点A到中点B连线上的中点(标注为D)。

第3针:中点A到中点C连线上的中点(标注为E)。

图片

共五针。排全身寒气针法。

【留针】:2小时以上。深针。

【针规格】:AEC处2.5寸以上,BD处2寸以上。

【行针】:10-20分钟行针一次,强刺激。

【针感】:15-20分钟在对侧胆经走向出现寒气外排,针尾变凉;1小时后双腿阳明经走向出现寒气外排,针尾变寒;1.5小时后双腿脾经走向出现寒气外排,针尾邪寒。

对侧腿寒气外排更明显。
手心出微汗。
【拔针后感】:双腿自膝盖下变暖,脚暖,如沐温泉。
附:其他排寒针法
一 

第一针:左 内关穴   2-3分深    

第二针:左 太白穴   8分深

第三针:右 后溪穴   5分深   
第四针:右 腕骨穴   5分深

     
第五针:右 列缺穴   平刺5分深

六针:左足临泣   5分深

第七针:找腹部块状或发凉异常地方进针!

注意:此方法均用补法进针!

有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患者,加 灸  关元+气海+中极

大成易三·天人地排寒升阳针法

1、太白穴 2.5寸针 天部:针尖45度向大拇指方向斜刺,排人体上焦寒;人部:针尖向脚的对侧直刺,排人体的中焦寒;地部:针尖45度向足跟方向斜刺,排人体下焦寒。

2、支沟穴 1.5寸针 或一针,或两针,或三针直刺;或找附近阳性点直刺,灵活取穴。

扎针顺序:右太白,左太白,左支沟,右支沟。

支沟穴做手法,或做艾灸。配合大成易三·天人地快速通络升降针法,排寒升阳效果更快,更强大。常规留针30到60分钟,做疗程7天一个疗程。也可以四肢不热不拔针。

1,男右支沟,左公孙。女左支沟,右公孙。缓解肢体寒凉。行针45分,但要记住,左升右降的运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

2,立极针法。为排寒针法。针时。有寒气排除。逐渐转热感,双太白。双支沟,0.18或。16的针,轻轻进针,支沟捻针。要四肢或双下肢出来排寒的感觉。停止

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

4,四正位艾灸1支

5,先喝一点姜糖茶,或者艾叶茶

石学敏学术思想汇总

1

创建中医脑科学

祖国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引起重视。故有:“头为诸阳之会;头为精明之府”的记录,亦有:“脑为奇恒之府”的记载。石学敏教授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在“脑神”(元神)为核心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了中医脑科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诸多脑病的疑难杂症,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中医脑科学逐渐形成,并指导临床、应用于临床。在基础研究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参数。受到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积极参与合作研究。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神”是临床治疗,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现代中医人对于“神”和“调神”的认识往往狭义、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石学敏教授认为:祖国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归纳。其博大及深奥不是现代科学的某一学科所能解释。“神”是祖国医学藏象功能的重要部分。石学敏教授从对对“神”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的“心”、“脑”耦联系统以及以调节“脑神”(元神)为轴心,创建治疗脑病的新法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还祖国医学诊疗学之原貌

祖国医学理论有文字记载已经近三千年的历史,据考古文献证实祖国医学的应用可以追溯至五千年以上。幽幽漫长的历史沿革,祖国医学理论的传承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瑰宝。是现代中医人士的重要课题。拟古而不拘古,运用临床实践和科学手段还祖国医学理论的原貌,是石学敏教授一贯秉承的宗旨。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精华,是个体化医疗的典范,临床实践中亦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近代中医(或称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中“辨证论治”的理解有所偏移,具体体现在求同不足,存异过度。

石学敏教授创建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抓主要病机,设主法,拟主方的典范。《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记载:“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就是告诫我们分析人体疾病,应归纳、总结,抓住主要矛盾,求同存异,总体把握的要点。

3

中医治疗学趋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

中医治疗学历史悠久,由于传承模式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学派和师传的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程序。造成临床重复性受到限制。虽然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不被自然科学所认同。

石学敏教授从针灸治疗学着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针灸治疗有效的十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从.针刺手法标准化研究、针药并用的规范化研究、部分科研成果的范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4

经筋病与刺络疗法

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具备见效迅速,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

 “经筋发病”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临床多强调经络、脏腑发病。而临床很多疾病均应该隶属于“经筋发病”。石学敏教授对经筋病颇有见地。将人体软组织病变,包括:肌肉、韧带、肌腱、部分神经等躯干、四肢、颜面等部位病灶归属于经筋为病。经筋病变是针灸治疗最佳适应症之一。石学敏教授将经筋病中“以痛为腧”的“痛”引申为病痛、疾痛。扩展了经筋病的治疗。比如:贝尔氏面瘫,是风寒之邪直中面部经筋。即选择瘫痪肌群进行透刺、排刺、围刺,加之刺络治疗效果极为显著。再如:周围神经损伤出现的肌肉萎缩,运用萎缩肌群的排刺,加之脉冲电针刺激,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些疾病并不存在明显疼痛。是以其病患所在视为腧穴部位,赋予治疗即可收效。当然疼痛病变亦适合该论点。如肩周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三叉神经痛,因颈腰椎病引起的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等。 

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等刺破病人机体的某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达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称之为“刺血络”。石学敏教授对刺络法的真谛充分领会,并挖掘创新,广泛应用于临床。根据经典之论,均明言血尽方可邪出。凝练出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但应用传统络刺法难求其尽,故思加负压之法。为此,设计了于病变部位点刺后置罐拔之。这样医生可透过玻璃罐直接观察出血量,来控制血量的方法。取名为“刺络拔罐法”。这样就达到预定标准,即行取罐,血尽邪出,故疗效速矣。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量学概念明确,操作简便,屡试屡验。在治疗发热、支气管哮喘、面肌痉挛、面瘫、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丹毒、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静脉炎、带状疱疹及各种皮肤病等病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

古医籍的诠释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古代医籍以医古文记述,历代均有不同注释,争议颇多。但是,大多是以文理对其进行释义。石学敏教授认为:做为现代临床学者运用古代医籍,应该充分结合临床,用临床实践来理解和诠释其内涵。《灵枢·经脉》篇中“是动病”、“所生病的”的临床症候分析和证治,就是石学敏教授对于古医籍临床应用的范例。

石学敏教授对古典医籍情有独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努力探索古典医籍文献中的临床价值,进而发现古代医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完整的医学基础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亦深刻、细腻。对诸多疑难疾病的认识要早于现代医学千年以上,真可谓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粹。

6

全方位发展,打造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

建设中国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是石学敏教授在医学领域中的又一大贡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院针灸学科重建初始,石学敏教授就提出“两个十”的学科蓝图;“三个一”的学科目标。当时他提出:十年之内,我们向全国学习;十年之后,全国向我们学习。最终我们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条件的基地;引进一批国际最科学、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针灸学科在石学敏教授率领下,一步一个脚印,按既定的方针、目标,历经四十余年的奋斗逐一实现、完成。使天津针灸成为名符其实的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