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也纳来的母亲(下篇)

 福兴堂图书馆 2024-04-27 发布于河南

维也纳来的母亲(下篇)

苏珊喜不自胜。可爱的中国女儿的出现,使她成了真正的母亲,为此,她深深地感谢中方的努力。她知道这女儿是如何地来之不易。

唐山大地震后,遗留下来4000多名地震孤儿,被紧急转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不久,大多数


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只有3个一时无人认领的孩子。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学校给她们起了3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党育苗、党育心、党育红。这是3个姓党的异姓姐妹。


育红学校推荐的第一个人选是党育苗。

由于苏珊夫妇提出的收养条件是:失去亲人的、条件较好的、身体健康的2-4岁孤儿。因此有无亲属成了收养的关键。外办人员将党育苗带回唐山,竟意外找到了她的姐姐,显然不符收养条件。

育红学校推荐的第二个人选是党育心。外办人员将党育心带回唐山,得知她的父母确已震亡,然而,她有个大伯在地震中幸存。由于情感上割舍不得,大伯觉得不能把侄女交给外国人。

育红学校最后选中了党育红。

党育红是个孤苦的孩子,大地震发生时,才出生4个月,虽经组织上多方寻找,但一直找不到她的亲属。1980年1月,外办人员将党育红带回到唐山,又多方查询,仍无结果,人选就这样落到了她。

就在双方准备按照法律手续交接的时候,党育红的养父侯文堂突然出现,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波澜。侯文堂,44岁,是一家水泥机械厂的工人,其妻是市某缝纫厂的工人,在大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他们同苏珊夫妇有着类似的经历,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生活非常孤寂而苦闷。1976年2月20日,他们收养了一位被遗弃的孤儿,取名侯凤宇,即今天的党育红。如今得以重逢,侯文堂非常高兴,不料又将失去自己的女儿。怎么办?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尽管不是亲生女儿,可毕竟抚育过她。一连几个夜晚,他都是在苦思中度过的。苏珊夫妇到底是怎样的人?对凤宇能像我一样充满骨肉之情?他需要对苏珊夫妇做一番深人细致的了解。

当外办人员将苏珊夫妇渴求收养唐山地震孤儿的心情和经历详详细细讲给他听之后,这位朴实憨厚的中国养父感动得眼眶发潮,他相信,把孩子交给苏珊夫妇,也许比自己抚养更有利于她的成长,

1981年1月19日,他终于签定了法律公证书,从即日起,把凤宇正式移交给苏珊夫妇。而这一切,苏珊夫妇是不知道的。凤宇的中国养父和外国的养父养母就这样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为了孩子的幸福,达成了协议。

1981年8月8日,苏珊女士抵唐,在市招待处举行交接仪式。她热泪盈眶:“1979 年,我们访问中国,对中国产生了美好的深刻印象!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是最大的痛苦,到中国来想忘掉痛苦,却得到了幸福。请你们放心,孩子叫党育红,我和我丈夫考虑不改一个字,不另起奥地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她是中国人,不要忘记她的祖国,长大了如果她愿意回国,我们诚心诚意地支持她回到生她养她的唐山来……"

她爱党育红爱得狂热而真诚。上街,紧紧拉着育红的手;在北戴河游泳,双手托着育红;吃饭,陪着育红;睡觉,搂着育红。平日里,像关心亲生女儿一样,为她洗衣、梳头,一起玩积木,甚至在火车上还向厨师学做炒鸡蛋等中国菜,

党育红刚到维也纳,汉斯夫妇就改建了住房,增加了室内光线,安上了空调,还为她办理了医疗保险手续。为照顾好党育红,苏珊辞去了工作,专门在家里安排生活。

如今的党育红居住在维也纳贝德伦斯特区普莱士巷,已加人奥地利国籍,是唐山大地震后4000余名孤儿中唯一定居外国的女孩子。她已经长大,今年19岁了,出落得十分潇洒漂亮,讲一口出色的德语,现正在维也纳大学学习。

苏珊夫妇有一种渴望;有一天,他们会把党育红带回到唐山这一生她养她的地方,来看望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已经长大成人的党育红,也做梦都在想念着另两位姓党的姐妹,想了解她们今天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