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之谦与陶燮咸交游考

 攒菁堂 2024-04-27 发布于甘肃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1829—1884)于咸丰八年(1858)七月刻有“北平陶燮咸印信”白文印一方(图1),此外在同一年还为陶燮咸刻“燮咸长寿”“星父”两方印。此三方印尤以“北平陶燮印信”为其早期篆刻之代表作,此印“整体风格饱满浑厚、平实古朴、富有张力”〔1〕。赵之谦对篆刻一艺自视极高,非至亲或交谊深厚者从不肯下刀,能在同一年为陶氏治三方印章,应是与赵之谦交谊较深者,故引起了笔者对陶燮咸其人的兴趣和关注。然考索当前有关赵之谦诸多研究成果,多以此数方印章本身的真伪、章法、刀法、风格等方面之研究为主〔2〕,笔者虽已撰文对陶燮咸的名号进行了考证,而对于陶氏生平以及赵之谦与陶氏的交游情状,还值得进一步考论。本文拟以赵之谦现存书画篆刻作品,赵、陶二人好友周星誉、周星诒、傅以礼等人的日记、题跋、诗文等相关文献材料为切入点,对陶燮咸的生平、陶氏与赵之谦的交游情况进行考察,既能补二人交游之缺,又可以通过此案例,审视普通文士与艺术名家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陶燮咸的生平以及相关问题考论

翻检文献,有关陶燮咸生平的史料较为稀少,《清史稿》及《清史列传》均无专传,据赵之谦为其所治“北平陶燮咸印信”印以及边款“星甫将有远行”云云,可知,陶氏有“星甫”名号,且为北平人。笔者曾考证陶氏另有“琴子”〔3〕名号,《益阳县志》记载陶氏籍贯为河北宛平(今北京)人,燮咸曾以“监生”身份入仕,于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任湖南益阳县知县〔4〕,同治元年(1862)任湖南宁远县署知县。同年六月初五,同治皇帝在九嶷山祭奠舜帝,陶氏以署知县身份参与陪祭〔5〕。《长沙市志》记载陶氏同治六年任长沙县署知县,并参与续修《长沙县志》〔6〕。同治年间所编《同治安化县志》记载陶氏于同治七年(1858)任安化县知县〔7〕。著有《红藕词》一卷,稿本,现藏台北图书馆。

1.陶燮咸生卒年考

咸丰年间,周星誉〔8〕兄弟三人以及好友李慈铭、王平子等创立“益社”(又称言社)〔9〕,一时文人唱和颇为频繁。周星誉《鸥堂日记》载,陶燮咸在咸丰五年(1855)间与“益社”名士过从甚密,星誉五兄周灏孙曾为陶燮咸《红藕词》作跋,跋文有云:“予与琴子交五年,琴子少于予八年。”可知陶氏比周灏孙小八岁,周灏孙即周星譼,原名灏孙,字涑人,又字素人,号神素,周星誉之兄。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安徽无为州知州,其生卒年尚无确考。

周灏孙在周氏兄弟中排行第五,且与其他四位兄弟被目为“五周先生”。周星诒〔10〕外孙之《冒鹤亭先生年谱》载:“五周先生者:周文之(名沐润),道光进士,常州府知府,为外祖季贶之大兄。周复之(名源绪),道光进士,安庆府知府,行二。周涑人(名星譼),安徽无为州知州,行五。以及伯外祖畇叔,行七。祖季贶,行八。”〔11〕

图片

图1 赵之谦篆刻“北平陶燮咸印信”

周氏兄弟能考知确切生年的有周沐润、周星誉和周星诒,《中国文学编年史》载周沐润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12〕,《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记载周星誉生于道光六年(1826)〔13〕,据此可知周灏孙生年在嘉庆十九年(1814)至道光六年(1826)之间,周沐润排行老大,周灏孙排行第五,周星誉排行第七,灏孙自然与其七弟星誉年龄相差较小,故二人生年相差应在5年以内。据此可推知周灏孙生年当在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五年(1825)之间,陶燮咸生年当在道光九年(1829)至道光十三(1833)年之间。

图片

图2 [清]赵之谦《致艾臣书札》

再考陶燮咸的卒年问题,陶氏好友,词人黄炳堃著有《希古堂集》二十四卷,文集中收有《一萼红》一阙,序云:

庚申、辛酉间,余与陶琴子燮咸、蔡蘋南忠治同宦长沙,相与倚声,互为顾误。嗣蘋南改官吾粤,湘中寓公其以填词竞美者,余与琴子而已。迨己巳冬,琴子物化,未几蘋南亦客死,三水朋辈落落,按拍何人,檀板玉笙,伤心萧索,为填此解,以志凄楚。〔14〕

黄氏此篇小序,交代黄氏于咸丰十年(1860,庚申)至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间,与陶燮咸、蔡忠治同宦于长沙,此可补充陶氏此两年生平。又云己巳(1869)年冬,“琴子物化”,据此可得知陶燮咸殁于同治八年(1869)冬,时应在兴化县任所,殁时年纪尚轻,当在36岁至40岁之间。

2.陶燮咸的先祖

咸丰年间,陶燮咸与“益社”中人,交往颇密,周星誉《鸥堂日记》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初十日载:“晴。赴郡过节子家晚饭。谈至二鼓,月极皎,因别子九、节之,同雪瓯、莼客、平子、寄公、季贶步月。”可知赵之谦好友傅以礼〔15〕亦与“益社”中人有交往,据此线索,笔者翻检傅氏《华延年室题跋》,其中收有《钦颁武英殿聚珍版书浙刻本跋》发现了有关陶氏的重要信息,跋文节录于下:

曩岁辛亥秋试,在都损十金获是书于厂肆。校刊颇审,惜未能通体清明。盖当时分三次付锲,洎后讫工,而先出者浸浸漫漶矣。幸刊行在前者流传较多,购致亦易。嗣睹初印零种,辄博收以备抽换。会得陶文简望龄手批《侯靖录》,其族裔琴子明府燮咸见而乞去,而以是书全部见诒,由是所聚益夥。〔16〕

傅以礼在跋文中交代了获得《钦颁武英殿聚珍版书浙刻本》一书的经过,咸丰元年(1851),傅氏在京参加秋试,以十两白银获此书,但仅为“初印零种”,后因其好友陶燮咸见傅氏家藏其先祖陶望龄手批《侯靖录》,陶氏最终以其所藏《钦颁武英殿聚珍版书浙刻本》全部同傅以礼所藏《侯靖录》交换,从此则跋文可知傅以礼与陶燮咸亦为好友,又可知陶氏先祖为陶望龄。《浙江人物志》载: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箦,晚号歇庵居士,会稽陶堰(今属绍兴)人。明南京礼部尚书陶承学之三子,少有文名。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授编修,后晋国子祭酒,因母老辞归未任……〔17〕

据此可知陶燮咸为浙江会稽陶氏望族,陶燮咸原籍会稽(今绍兴),应同傅以礼一样,寄籍于北平,这也就解释了陶氏与长期生活于会稽的周星誉、赵之谦等人交好的原因。

二、赵之谦与陶燮咸的交游

1.浙东才俊,相识订交

翻检赵之谦书画作品,咸丰八年(1858)四月二十三日,赵氏曾为陶燮咸作《自作诗》楷书册,款文曰:

琴子以此册索书,几五年馀矣。今偶检箧得之,杂录旧作以还。诗字俱劣,实不值一笑也。戊午四月二十三日,赵之谦记。〔18〕

此册为赵之谦较为罕见的早期书法作品,从中可以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书风和诗风。考察赵氏生平,道光二十八年(1848)赵之谦考取秀才,得以进入绍兴府学进一步深造,并引起了当时正在绍兴为官的缪梓〔19〕的注意,并收之谦为及门弟子。咸丰四年(1854),缪梓赴省城杭州任职,赵之谦随同缪师客居杭州,侍奉文幕。咸丰六年(1856)春,缪梓改署按察使。上任之后,军报迭至,据闻太平军西线大军将领石达开已经攻陷江西抚州、建昌等郡县,浙西疆域岌岌可危,缪梓被举荐至衢州负责督办军事,赵之谦作为缪师的文幕也一同随行。咸丰八年(1858)春,赵之谦“十三日自兰溪开船,一路顺风,晚即过桐庐,次早到富阳,晚抵义桥,即登舟,于十五午抵家”〔20〕。由此可知咸丰八年(1858)春以后,赵之谦居于绍兴家中,为陶燮咸所书《自作诗》册,即在此期。款文又云陶燮咸“以此册索书,几五年馀矣”,可知陶氏与赵之谦于咸丰三年(1853)二十五岁时已经相识。赵之谦在二十五岁前后主要行迹不出家乡会稽(绍兴)和杭州,赵、陶氏应相识于会稽(绍兴)或杭州。

图片

陶燮咸能与赵之谦相识,应与周星誉兄弟有很大关系。周星誉于道光末年以翰林居家,受到浙东名士的推服,创立益社。“一时名士许梦西(棫)、陈珊士(寿祺)、王子平(星諴)、孙莲士(廷璋)、李莼客(慈铭)、谭仲修暨漱人先生、季贶先生咸隶社籍。”〔21〕文献中虽无陶燮咸加入“益社”的记载,但周星誉在《鸥堂日记》中却多次提到“琴子”“陶琴子”,如咸丰五年(1855)二月初十日:

是日为余三十生辰,设饮款客,为竟日快叙。子九、宝薏、莼客、琴子、春台、半厓至夜分始去。蓝叔、孟调仍留宿斋中。

此篇日记,周星誉记叙“蓝叔”、陶燮咸等人同其过三十生辰的情境,“蓝叔”即丁文蔚〔22〕,为赵之谦挚友。

咸丰五年(1855)四月初六《鸥堂日记》载:

予尝与平子论古今名流,性情学术虽各有所近,然其源终不外乎“清”之一字,因就同人中评论之,颇肖其为人。雨窗夜坐,漫记于此:许梦西清远;孙子九清和;周雪瓯清豪;孙莲士清超;李莼客清刚;陶琴子清真;王平子清隽;吾家素人清奇;季贶清爽。〔23〕

周星誉认为陶燮咸诗文“清真”,可从侧面得知陶燮咸诗文之风,从星誉日记可以看出周氏兄弟与陶燮咸确非泛泛之交,而赵之谦与周氏兄弟相识亦早,星誉兄弟早年就与赵氏好友丁文蔚、傅以礼〔24〕等往来较密,赵氏对周星誉的文学修养也极推重,认为“周畇叔侍御论诗最严,读初集竟亦叹赏不置”〔25〕。赵在同治二年(1863)入京参加会试报罢之后,准备返乡,但“旅费又罄,甚可自危”,幸“赖周叔云侍御力任其后”〔26〕才得以度过此段艰难时日。据此推测,赵之谦与陶燮咸应以周星誉兄弟为中介相识于家乡会稽。

就在为陶燮咸书《自作诗》册的同一年,即咸丰八年(1858)七月,赵之谦又为陶氏治“北平陶燮咸印信”白文印(图1),款文曰:“星甫将有远行,出石索刻。为模汉铸印法。谛视乃类《五凤摩崖》,《石门颂》二刻。请方家鉴别。戊午七月,撝叔作。”此年九月,又为其治“星父”朱文印,款曰:“此石涩而腐,刻成大不易。戊午九月,撝叔记。”另外还为陶氏治“燮咸长寿”白文印一枚,印款无明确记年〔27〕。赵之谦挚友胡澍曾言:“撝叔素覃思经世之学,薄彼小技,聊资讬兴,随作随弃,常无稿本,又性不耐为人刻印,故交求者间得一二,非真知笃好,或不靳不与。”〔28〕赵之谦能在同一年为陶氏治印数方,可见二人交谊之深。

就在此年,周星誉兄弟为陶咸燮作《红藕词跋》两则。第一篇跋由周灏孙所作,节录跋文于下:

向耳琴子善画及诗,初不知琴子长于词,几于予叔子埒。今得见甲、乙集,乃知其所以妙,宜乎其颜集曰观妙,观之时义大矣哉。予与琴子交五年,琴子少于予八年,初仕,读《盐铁论》,去乡不百里,暇辄归事其尊君,怡怡绕膝,不忍西席,其孝如此。遇事毅然,为秉性刚然,而所为词者则缠绵悱恻,颇得姜白石、秦少游之概……戊午冬,同学兄灏孙跋于太平门吃菜屋中。〔29〕

上文透露出以下三方面信息:其一,陶燮咸不但擅诗词还擅绘画;其二,跋文中交代灏孙于咸丰八年(1858)戊午与陶氏交五年,而赵之谦在同一年为陶氏所作《自作诗》册言陶氏“以此册索书几五年”,此应非巧合,可见陶燮咸应与赵之谦、周氏兄弟在同一年即咸丰三年(1853)相识订交;其三,此又可以作为陶与赵的相识应以周星誉兄弟为中介的旁证。另一篇跋文则由周星誉所作,节录跋文于下:

戊午秋季,琴子将谒选北上,濒行,出是集属为勘定。吹斑索垢,评泊过严。盈寸之珠,盈尺之玿,宝之者必期无纤瑕微颣而后快。仆于琴子犹是意尔。时十月己卯,祥符世愚兄周星誉跋。〔30〕

之谦在为陶氏治“北平陶燮咸印信”的印章款文中也交代“星甫将有远行”,应为星誉跋文所言戊午秋季陶氏将谒选北上之事。考察之谦在咸丰八年(1858)春天后归家时的情状,赵氏所向往的仕途功名虽一直未见起色,然而八月之后“忽旧业中兴,索书索画之人接于户庭”“咸丰八年、九年间赵之谦的艺术创作极其活跃,往往一月之内即有数作,反映了他生计无忧之时悠然畅达的创作心境”〔31〕。赵之谦为陶燮咸作书册、治印就在此期。

2.鸿雁往来,交谊情深

为了对赵之谦与陶燮咸之间的交游情况进一步挖掘,笔者于赵之谦《致艾臣书札》中(图2),发现了有关“琴子”的重要信息,此札收录于《日本藏赵之谦金石书画精选》中。札文较长,重要内容节录于下:

艾臣姻世叔大人阁下:忽忽十年,莫达尺一。故乡灰烬,家破人亡。每念安土,歆叹再至。然恐覆巢完卵之冀,未必不系公魂梦也。

谦自庚申北上阻贼,辛酉二月赖节子十一叔命赴温州……拟试毕即作归计,苦无称贷处,否则当入资为县令,楚、粤、豫章听所之矣。生平所有,一付逆焰,此时糊口无术。不能再从事笔研,论分则可耻,内省则亦可惜也。节子叔为孙氏案牵累陷省中,近竟无消息,老友胡荄甫奔出曾询之,云亦不曾见。不知归与、抑殉难与?欲祭疑其在矣。

琴子兄闻尚得法,不及另函,望即示以此信。其实胸中尚有千万言,此数纸亦不算一口气也。如得暇,望随示一二行,由叔云太史转递亦可。浙中自左抚军抵衢,始闻复一二县。近且克严、金。仰观天意,当有转机。惟不知薄言旋归在何耳。草此,祗请升安。姻世愚侄期赵之谦顿首。二月五日。

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二十六日,赵之谦与好友胡澍一起从温州乘船出发,于同治二年(1863)正月抵京,准备参加会试,此次考试即三月初九、初十的恩科会试〔32〕。根据赵之谦此手札之“颜行”书风与手札中自述“拟试毕”云云,推断此札作于同治二年(1863)参加会试前的二月五日,此札受信人“艾臣”,即傅以礼次兄,傅以绥〔33〕。

函中云“琴子兄尚得法”,此为何意?笔者推测,赵之谦、傅以礼等人皆以谋得一官半职,实现他们“治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从陶氏“监生”身份推测,陶氏家境应较为富裕,故年轻时即捐纳监生,清代“承袭明制,士子可以纳栗入监,取得后出身,初称准贡,一般称作例监、例贡。国子监生肄业期满,便可由吏部考授官职”〔34〕,上文所述“琴子”于咸丰八年(1858)谒选北上之事,应为陶氏北上入国子监事,国子监学习期满后,燮咸于咸丰十一年(1861)授益阳县知县,而赵之谦却正在为实现此目标而参加科举考试,此应为赵氏所云陶氏“尚得法”之意。函中又交代之谦本想为陶燮咸另写一通书信,但实在无暇,由傅以绥“即示以此信”,并期望傅氏亦能“随示”书信“一二行”,并由周星誉转递给自己。此札可以看出傅以绥与陶燮咸、赵之谦交谊均较深,傅氏于此际任湖南安仁县知县〔35〕,而陶燮咸此际在湖南宁远任职,二人皆宦游湖南,故托傅以绥转示此信完全合情合理。

为了对陶燮咸生平进行深入挖掘,笔者细阅周星誉兄弟日记,其中星诒《窳櫎日记·吴游日记》“甲申闰月十三日”所记极为重要:

予自丁巳秋九,由里中赴闽入赀,叔兄时以编修客沪,函命来沪航海,同寓卢氏寓楼匝月。……次年戊午仲春,偕傅艾臣再来,珊士、陶琴子继至,同寓张氏寓楼,予旋移寓卢氏。……自后由都返里,径诣闽中,不饮吴淞江水者二十五年矣。卢氏、张氏主人久已殇故,寓楼故址不复可寻,旧同游者珊士、艾臣、琴子、九亭墓木成拱……〔36〕

上文透露以下三条重要信息:其一,咸丰八年(1858)戊午仲春,周星诒曾与傅以绥、陈珊士、陶燮咸一起同游上海,而就在此年初夏四月,赵之谦在家乡绍兴为陶氏做楷书诗册,并在七月为陶氏治印多枚;其二,从日记可看出周星诒对亡友陶琴子等人的深厚思念之情;其三,从周星诒于光绪十年(1884)日记中所述“艾臣、琴子、九亭墓术成拱”可知,陶燮咸、傅以绥均已于此年早已作古,根据上文考证,陶氏殁于同治八年(1869)秋,距光绪十年(1884)已经十五个春秋,陶氏墓木确已拱矣。

图片

图3 [清]傅以礼《华延年室吉金小品》中陶燮咸的两则短跋

3.华延年室、吉金题跋

在清代中叶乾嘉学派潮流的历史惯性下,晚清金石学者的研究条件已大大改善,金石学家刻意搜求,金石拓本层出不穷,为学者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料。学者之间的交流渠道,除了传统的刊书流布,信札往还或拓本题跋也成为重要的形式。赵之谦老友傅以礼所辑《华延年室吉金小品》便是这些学者交流、互动的产物。赵之谦与陶燮咸作为傅氏好友也参与其中,《华延年室吉金小品》系傅氏辑录友人所藏的金石小品拓本,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古器物铭、泉币、化布,下卷为造像题记。书中不但收有赵之谦本人所藏之吉金小品拓片,赵氏还为此书题写书名并跋曰:“节子所藏,撝叔书眉。”此文字虽末署书写年月,但依据书风,应为赵之谦同治五年(1866)之后的成熟期书作。《华延年室吉金小品》亦收陶燮咸的两则短跋,上卷卷尾跋曰:“同治戊辰四月十八日,北平陶燮咸观,时同客长沙。”跋文下方钤有虎形肖形印一枚。下卷卷尾跋曰:“星甫陶燮咸曾观,时戊辰四月十八夕,倚装识。”跋文左侧钤有“琴子”朱文印一枚(图3)。此为笔者目前所见陶氏唯一现存手迹,亦可得以窥见陶氏书法风格,大体受晚清碑学书风的影响,结字横扁,笔法苍劲,陶氏书法亦不俗。

陶燮咸与赵之谦及他们共同好友的钤印和文字,均为他们之间学术交流、诗词唱酬的印证,陶氏跋文书于同治七年(1868)四月十八日,时任长沙县署知县,与题跋所言与傅以礼“同客长沙”相合。同治六年(1867),傅以礼绕道长沙探望仲兄傅以绥,在长沙期间,傅以绥因傅以礼“留意家世旧闻”,于是委托他编纂傅氏家谱,傅氏积五月之力,粗成《傅氏家乘前后编》若干卷〔37〕。陶氏为《华延年室吉金小品》题写跋文即在此间。而就在陶燮咸在长沙作跋文之时,赵之谦却远客于京师,参加此年三月的礼部会试,第三次应试仍不第,他对于科举一途已心灰意冷,但赵之谦的书画篆刻已驰名于京城,其艺术成就已达巅峰状态。

结语

陶燮咸与赵之谦得以相识、相交,除共同生活在会稽地区以外,应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二人对金石书画的酷爱。陶氏虽擅诗文、书画,并曾得到名士周星誉等人的称扬,但因英年早逝,故其诗文、书画均未取得较大成就,死后也很快被历史所遗忘,仅留下词集一卷,仍留待研究。陶、赵二人的交往,可以作为一位普通文士与书画大家交游、互动的生动案例,由于时光的流逝,即使像赵之谦这样的书画大家,其书画作品、诗文著作也不可能全部留存,笔者推测,有关赵之谦和陶燮咸之间书画金石、诗词文章往来,绝不限于文中所述之寥寥,或湮灭不存,或阙而待考。

——莫自鸣馆——图片

原创作者✎杨斌

整理排版✎莫自鸣馆

新 浪 微 博:@ 莫自鸣馆

Wechat ID: QL25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