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博物馆之,西安博物院

 丹儀 2024-04-27 发布于湖南

写在前面的一句:这篇文从五月中旬到现在,近一个月了,想放弃,想重写,但终于还是决定发~

图片

西大门的仿阙楼,及上圆下方博物馆主楼

西安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位置,都在方圆1-2公里,算得上身边的博物馆。

因为去过多次,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很外行地写一下这俩博物馆。

要看明白博物馆,仅仅某件文物的来龙去脉,也有很高的门槛,要说明白一个博物馆更甚。我没基础,只是从观众的角度,写点观感。

图片
馆内的大圆顶,地面是长安地图,颇有冲击力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包括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这是官方的定义,博物馆是凝结时间与历史的场所,重点的是这些承载物们,即文物(包括遗址等等)。总结就两点,一要有内容,二要有传播,这两方面都做好,就是好的博物馆。
图片
小雁塔现存唐代国槐十几株,距今1300年,非常宝贵

我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是晚清张謇在家乡创办的“南通博物苑”(1905年)。

民国政府1912年设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我国第一个政府筹建、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
当然,我国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馆,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成立的故宫博物院。

啰嗦是为前言,先看看西安博物院的环境。

图片
唐槐旁边这块是硅化木
西安博物院得天独厚的一点,是与古荐福寺在一起,即小雁塔。逛博物馆与古塔(唐代)古建(明清),及现代园林景观相得益彰,环境非常好。这个地址在唐代被武则天赐名荐福寺,民国时曾作为胡宗南的西北驻地,是很有历史感的地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
硅化木局部
,非常漂亮的线条和纹路
上下几张都是手机拍摄

博物院的建筑上下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外观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西门开在朱雀路(唐长安城气派开阔的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在现朱雀路以东)上,门口两座阙式建筑门楼(本文第一张图)。

图片
国槐掩映的小雁塔,益发秀美玲珑
有句话说得好,“博物馆已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
还有句话:“年轻人都以为历史是从自己那时候开始的。”
陕西的这博物馆,很能收获自豪感,因为陕西得天独厚地享有我国历史的数个高光时刻——周秦汉唐的大量文物,得以从一件件具体的器物上体味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文明的灿烂。
来看看西安博物院呈现的昨日脚印!
图片
西周,勾连云雷纹大鼎,丰镐遗址出土
腹部上部饕餮纹,下部勾连云雷纹,双耳外侧有夔龙纹
西安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主题是“帝都万象”,紧紧围绕古代长安,作为历代古都的出土文物与朝代特点,分1、2、3三个展厅(地下一楼)展示。展室与陈列不是严格按照年代,而是年代结合类别,这篇也尽量如此,按时代+类别展开。
图片

西周永,1969蓝田曳湖镇出土,内壁有123字铭文
顺着旋转楼梯到地下一楼,中厅是“千百家似围棋局”的唐长安城模型(比例1500:1),非常具象地展示了唐长安城的规划与布局(下图)。

图片

中厅南侧的三个展厅:
周秦文明,主要是丰镐遗址,即西周都邑,出土的管瓦等陶器,与青铜器等;
汉唐风采,长安城最繁荣阶段,文物种类繁多,颇多精品;
府城华章,宋元明清,长安作为古都与丝路要冲之地,贸易往来等的物品遗产。
图片
西周,卫簋([guǐ],青铜食器,1973年丰镐遗址出土
四件形制纹饰相同,同时出土,铭文内容也一样)
周族发源于泾渭流域,兴起于关中平原的武功县境内。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将国都由岐山下的周原,迁至渭河平原沣河西岸的“丰邑”(或称丰京),其后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建“镐京”。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丰镐两京分列沣河两岸,丰京是宗庙和苑囿所在地,镐京是周王居住与理政中心(左祖右社),丰镐成为西安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全国性都市。
图片
丰、镐两京作为早期西周王朝政治活动的中心持续了近300年,周代成为有史可查,严格按照礼制规划建都的开始。文王建丰(丰邑)、武王营镐(镐京)、成王作洛(洛邑),西周形成较为完善的都城体系。
图片
西周的特征离不开一个词:周礼,即礼乐制度。
“一般认为礼乐文化孕育于远古,形成于“三代”,在西周定型成熟,并为后世继承发展。”(《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刘德喜)
传说“周公旦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规范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行为,都纳入“礼”的范畴,这就是周代的礼制。”(纪录片《中华文明》:《礼乐颂歌》)
图片
一组西周青铜编钟

为什么有礼乐制度?
荀子的解释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篇)
现代学者郭沫若的概括:“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吉凶军宾嘉是周礼划分的五种仪制)。”
都有道理。

图片

西周.𧩕簋(nìngguǐ),丰镐遗址出土

周朝以礼乐制度取代殷商的巫觋(xí)文化,归根结底,是要“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既是政治制度,也是道德规范,形成两千年来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核心。
周以宗法为准则,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分封诸侯,统御九州,摒弃了商“率民事神”等旧观念,奉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自周朝起,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社会礼仪规范与道德准则,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源脉。
孔子有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的礼仪制度非常推崇。
图片
西周,及战国、汉、唐,青铜兵器
周、秦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辅以步兵,当时的武器多为青铜制造
图片
西周铜车马器部分
礼乐制度相应一词:钟鸣鼎食。
我国青铜器的诞生早在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距今5-6千年前),但兴盛在商末周初。有言“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肇始。”即夏商周作为我国文明的开端。
陕西因为西周的缘故,出土的青铜器极为丰富,被誉为“青铜之乡”。
青铜在当时称为“金”,是红铜与铅的合金,色泽金黄耀眼,因为后来埋藏地下,出土氧化后大多呈青绿色或黑色。

图片

西周尊二尊

西周的青铜器多用于祀礼等礼仪用途,与兵器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具体表征和体现。青铜器的种类、使用、多少与大小都有严格的等级与规范,象征着国与贵族的等级与地位。
“从铜矿的开采到青铜器的设计、制作加工、浇铸,任何个人都太渺小,这是只有靠国家意志才能成就的事业。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奇伟、纹饰瑰丽,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和审美精神之最高标准。”(《中国古代青铜器》陈燮君)

图片

左:西周兽面纹提梁卣(yǒu),右:商代鬲形兽面纹鼎

“艺术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古老历史的直接记录者,其上的铭文与刻辞如同甲骨文一样,是商周时期最宝贵的历史材料,记录战争、训诰、契约、赏赐、册命等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状况。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复原一个个历史的细节,而正是这些连的细节帮助我们了解了过去。(《中国古代青铜器》陈燮君)

图片

西周.吕服余盘,内有铭文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青铜器礼器的功能,被大量的实用功能逐步取代,各诸侯国“僭越”青铜器的铸造与使用,青铜器被更广泛应用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符节、度量衡、以及农具、杂器等。其后镶嵌、金银错、鎏金、彩绘等工艺普遍应用,纹样也更具装饰意味。青铜器从商和西周的祀神、祀祖先,走向现世。

图片
新莽九鼎(前青铜鼎,后陶鼎)
西汉末期,王莽摄政后实施了一系列周礼旧制,九鼎是配套的礼制器具之一
战国后随着铁器的使用等原因,青铜器逐渐衰落,并在汉代走向终结。但铜器随着工艺进步(鎏金、错金、平脱等)沿用至后世。
青铜器的影响延续到现在,广泛使用的一些成语(词语),如: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的鼎、尊敬的尊、觥筹交错的觥、掩耳盗铃的铃、窃钩者诛的钩......都是青铜器的一种。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汉字(书法)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中的重要一环“金文”(周称铜为金,因此称青铜器上的铭文为金文或钟鼎文)。
图片
前:战国凤流盉(
[hé]
后:汉代错金银勾连云纹铜钫
从青铜器的各类造型,复杂的图案和纹饰图形,及内部的铭文,可以想见当时贵族生活的优渥与大量人工的勤奋与巧思,古人的智慧并不亚于现在,想象力与动手能力都好。
看完青铜器,简单看下玉器,玉器除了地下一层有一点,地上二层有玉器展室,可以结合着看。
图片
左:秦代云纹高足玉杯,阿房宫遗址出土

右:西汉.高足玉杯,汉宣帝杜陵出土,共三个

下: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玉膺首

古代在祭祀、仪仗、丧葬等活动中,使用玉器作为沟通天地鬼神的法器。这些用途的玉器称为礼器。
玉作为礼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周时期的礼器除了青铜器,很大部分是玉器,“周代玉作有工正专官,主持生产。”周人的主要社会活动“祀与戎”,即祭祀与战争,大量使用玉器,“周代的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钺,衍变而成圭/璋/璜/琮/璧。”大型玉多用于兵器与礼仪,小件佩玉多从日常工具发展来,即具备实用功能。
图片
左:西汉.玉组佩

右:汉.螭纹玉剑摽,清.匜形杯

下:春秋.秦式龙纹觽(xī)

春秋时期,除了官学还有私学(如孔子及其弟子),知识阶层的兴起,用玉装饰身体渐成风气,“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嵇文甫”,是出圣人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也是工商业发达——“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艺术解放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雕玉艺术和玉材选择,得到了空前提高”。
秦汉时期,厚葬成风,丧葬玉器大量使用且有定规,如金缕玉衣等。
图片
上左右:西汉.青玉璧,汉.双身兽面蒲纹璧,汉.谷纹璧

“我国的好玉风气,和雕玉艺术,同汉代政治一样,结束于公元后一世纪左右。直到唐代才稍稍恢复,发展出由唐到清近一千年的雕玉工艺,但玉器的意义与价值,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了。

图片

秦代.圉人(yǔ,养马的人,装扮、容貌都非常有秦人特点)

春秋战国(东周)绵延了五百多年,结束乱局的是秦。

秦人兴起于渭河上游的陇西,公元前770年成为诸侯国,其后九都八迁,一路东迁国都到“山水俱阳”的咸阳,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但秦朝延续十多年(前221-前207年),二世而亡。

图片

上:秦.金虎饰

左:战国.秦镂空金虎,右:萨珊金币

秦朝代虽短,作为颇多。

公元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了近两千年。

的中央集权,集天下之利于国家,移天下富豪二十万户于咸阳,大量财富的聚集,也因此得以开建诸多大型基础工程以咸阳为中心修驰道、直道、开河渠,初步形成全国性的水陆交通网,并营建阿房宫、始皇陵等巨大工程,以“示疆威,服海内”。

博物馆有上面所说大型工程的示意图,可以仔细查看,在这略看一下货币的演变。

图片
上:西周蚌饰
下:21贝币、22玉贝币、23铜蚁鼻钱

秦朝之前,先后被使用具备货币功能的主要是贝币、金属称量货币、金属铸币等。战国时期,货币有布、刀币、圆形钱、贝四类,秦国的主要货币是铸币:圜钱(huán)圆形圆孔,后改为圆形方孔钱。

图片

战国钱币示例(部分)

秦统一后,于公元210年颁布我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通天下之币”,即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重约8克)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钱币改革,"地方天圆"的半两钱形制固定下来,这一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图片

战国钱币(部分):上齐国刀币

34“离石”圆肩圆足布/41“半圆”铜钱

42“文信”铜钱/“郢爱”金板

汉的钱币制度基本承袭秦制,仍以金、铜为本位,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汉武帝时统一铸币权,发行“五铢钱”,自此汉朝的货币稳定下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货币标准化,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专有权力。

“五铢钱一直沿用到隋,后被唐“开元通宝”取代。

汉代还出现了铁钱的铸造,铁钱在五代、南北朝、宋代、清代都曾经铸造发行,但因流通不便、体大值小而废止。

图片

45/46秦代半两铜钱,47秦代“第十三”铜钱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钱文为欧阳询所写)成为唐朝的主要货币。这是以纪年为标志的元宝、通宝取代指示重量的五铢钱,是我国秦统一货币后的第二次货币改革。

通宝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流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图片

汉.金五铢钱,银五铢钱(拍自陕历博)
其后,宋代出现了纸币“交子”,开始是自发流通,后转为官营。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第一届“官交子”正式发行,这是我国政府发行纸币的开始,也是我国古代货币的第三次改革。

纸币的发行在两宋基本完善,但却是元代走向高潮。

元忽必烈大力推行钞法,禁止铜钱和金银的流通。元代钞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流通法律,实现了纸币的全面流通。

当然后来元代也有金银和铜钱,银锭在这时起称“元宝”,但铸币很少。

图片

3西汉五铢钱,10-15新莽钱币21唐开元通宝

明代大力推行纸钞为主、钱币为辅的货币政策,但明中叶起,白银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纹银”的名称在这时产生。明代的铸钱都属铜钱,主要用于国际交往,如永乐帝给属国及外国使臣的赏赐、郑和带去国外的赠品等。

清代制币“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白银仍是主要流通货币。并且,清是宋之后的又一个铸币高峰,种类繁杂且量大。

图片

22唐顺天元24唐乾元重宝

26-29五代各国钱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之洞在广东建造币厂,铸造新式铜元和铜钱,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走向尽头。

清朝先后发行三次纸币但都不长久,古代纸币最终在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行结束时终止,从宋的“交子”到清末,经历近九百年。

图片

上:西汉.麟趾金与马蹄金/下:西汉金饼

汉代的黄金货币形式有马蹄金、麟趾金、饼金、金五铢等,下图的马蹄金和麟趾金(造型模仿马蹄与麒麟趾,中空)都是在汉上林苑遗址发现的,重约250克,即汉代的一斤,价值万钱,主要用于赏赐馈赠等,不用做流通。(注:汉代1斤=16两,半斤八两就这么来的;1两=24铢

金、银铤最迟在汉代已经产生,宋元之际渐被金银锭取代。

唐代货币仍是金、铜本位,除了上面的“开元通宝等铜钱,金银铤作为货币使用。
以上货币的知识与概括主要来自《古代钱币》(金开诚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图片

与钱币一个展厅内,古代印章作为身份证明与行使职权的信物,也非常重要,看一眼。秦汉时期官印的制作已经十分精美,不同身份登记的官员所用印章的材料、形制都有明确规定,隋唐的印章则以官署印为主。
图片

西汉:6军市令印铜印

西汉:1陈请士水晶印/2陈请士玉印/3姚缑gōu玉印

12隋.千牛府印铜印/五代.彭郡子光图书铜印/元.卍字押印/明.北极驱邪院印

秦末的楚汉战乱八年后(前209-202年),终于进入汉朝。

刘邦建汉,在渭水以南的秦旧宫基础上兴建长安城,后汉惠帝、汉武帝相继进行大规模增修,形成接近方形、城垣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城大半为未央宫/长乐宫/桂宫/明光宫等宫殿,城内大道纵横、城坊有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与当时的罗马双峰并峙。(需要说明的是,汉长安城城墙内面积36平方公里并不大,但即使不加2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林苑,只加约1000平方公里的五陵邑,无论面积或人口都是超级大都市圈。关于古代长安城的知识主要来自《长安城》刘瑞。)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九个王朝仍以其为国都,汉长安城沿用近八百年之久。

现北郊的未央宫遗址也是世遗,可以参观地上的宫殿城壕等遗址,开阔清静


图片

汉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强盛帝国,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和文明。汉代的文明在墓葬用品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陶俑、玉器、金器、铜器,以及瓦当等。先看几组体现造型美与时代特征的陶俑

图片

上:汉.彩绘跪坐奏乐女俑(乐舞百戏是汉代主要市井娱乐)

下左:汉.风帽喇叭裙女立俑

下中:西汉.彩绘男立俑(薄太后陵从葬坑)

下右:彩绘步兵俑(汉高祖长陵吕后墓从葬坑出土)

图片

上:汉.彩绘骑马俑(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乌孙马种)

下:汉.双峰立驼/右:汉.彩绘陶器

汉代的伎乐俑不少,乐舞百戏是重要的市井娱乐之一。

关于马的陶俑也很多,反映出西汉对马的重视,《汉书.景希纪》记载,汉景帝时期在西北边郡的马苑达36所,养马三十万匹(《奔驰在丝绸之路上的鸣驼骏马》王仁波)。西汉的丝绸之路与马密切相关,有学者说,“站在中国角度,丝绸之路更准确的名称是“骏马之路””(爱德华.伯曼《长安向西,罗马向东》)。

马匹在汉代的重要性,在于西汉面临的强敌——匈奴。

汉与匈奴的对抗关系,从刘邦的“白登堡之围”,到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的故事,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求情被宫刑而作《史记》,苏武牧羊......可以串起来一连串的事件与人物。

图片

汉代,彩绘翼马

秦砖汉瓦,本是普通的建筑材料,却因为线条、图案、文字等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信息。秦汉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气,使这一时期的砖瓦遗留颇多,各种画像砖、陶砖、瓦当等,一方面反映当时砖瓦烧制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秦汉审美的变化。在这放一组汉代四神瓦当。
图片

上:汉代四神瓦当

下:汉.空心砖图形优美,线条简洁漂亮

图片

再看几件汉代铜器,相比商周,器形简单大方,多用鎏金、错金等工艺。

图片

汉代.鎏金彩绘铜尊(酒器,内部盖和底有彩绘)
图片
西
.鎏金凤鸟铜锺
(zhōng,盛酒器)

下图是前面那件“汉代错金银勾连云纹铜钫的局部,错金工艺在陕历博的杜虎符展室有图文讲解,复杂费工,但十分精美:

图片

下图这件东汉的鎏金鹰形饰,在玻璃特展中展出,得以一见,真是好,这个形状和色彩,太具冲击力了。

图片

东汉.鎏金鹰形饰(眼冠胸腹处原镶琉璃与绿松石)

东汉末年的多年战乱(公元184-220年),是曹操诗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炼狱,两晋南北朝,南北分裂而治,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这段历史在统万城那篇提过),前后在陕西建都的有十六国中的前赵、前秦、后秦、大夏,及南北朝的西魏、北周。

图片

北周.史君墓石棺正面局部,包括侧面与背面,雕刻彩绘都非常好

战乱导致众多的手工艺中断,但战乱引发士族南迁,南方迎来文化爆发:魏晋玄学兴起、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建安七子、王羲之王献之、竹林七贤、陶渊明、谢安谢玄、顾恺之......;北方的民族融合带来文化的交融碰撞,这一时期北方更突出的是佛教艺术的兴起,佛教造像、石窟造像艺术等。

这一时期遗留长安的佛教造像颇多,后面会单开一篇,除此之外,博物院关于这段时期的文物不多。

图片
上图是一组北朝彩绘陶俑(骑马俑、独角兽、武士俑等),造型服饰明显不同于中原,工艺虽拙,但稚拙可爱。众多的武士俑,合当时连年战乱,豪族都有自己的部曲家兵的状况。
下图是十六国彩绘拱手女立俑,笑容可掬,十字髻发式、交领长裙,也是时代特点。
图片

看到展厅中央放置的这座“北周石棺,则完全是稚拙的反面:太精美了!

公元401年,前秦皇帝姚兴迎鸠摩罗什入长安译经,自此长安发展为北方的佛教中心。北朝的许多文物都与佛教相关,这件北周石棺也如此。

图片

上:北周.史君墓石棺正面

下:石棺侧面局部

图片

结束南北朝乱局的是隋,但隋也仅延续二世(公元581-618年)后被唐取代,终于到了唐的主要展品。

隋开皇二年(582),当时的隋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建设隋大兴城。宇文恺借鉴北魏洛阳城、东魏及北齐邺都南城的优点,依据龙首塬与秦岭北麓之间的“六坡”自然地势,结合八卦理论,规划设计并建设大兴城,也即后来的唐长安城。(更多长安城的知识会在另一篇“大明宫遗址”中分享。)
隋唐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谨,是我国古代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典型。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五座京城即是效仿长安城与洛阳。

图片

常有人把大唐比喻成我国的青年时期,海纳百川、活力四射,器物也透着活泼泼的生气。“唐代物质文化反映在造型艺术各方面,都显得色调鲜明、组织完美、整体健康而活泼、充满着青春气息。(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
图片
唐代,彩绘塔式罐,长安区郭杜出土
“隋唐长安城在地域上“互动共鸣”、民族上“聚同化异”、文化上“吸纳求新””,经济上“华戎互通”,呈现出的社会特征是“多姿多彩”的,如天空中的点点星光,汇成璀璨星河。(隋唐,类似秦汉,前一个朝代短但具开创性,后一朝代连绵且繁荣,常连起来说。
图片
唐.鎏金走龙,装饰鳞纹,身姿矫健四肢有力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获得感都是实实在在的,诗人、画师、工匠们自然能发现新主题,捕捉新灵感,书写新境界,用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工艺,创造出只有这样的时代才拥有的鲜明特征与个性的艺术品。”
图片
唐.三彩胡人腾空马,博物院门口的塑像原型

唐代(或者说隋唐)代表的文物精品:铜镜、三彩俑、仕女俑、瓷器、金器、玉器、以及墓葬文化与佛教文化,集大成者,精品太多了,陕历博的当然更好,西安博物院也有几件代表性的。
图片
唐.三彩胡人腾空马,造型生动,釉色鲜美
是唐三彩题材中仅此一件的精品
唐墓葬出土文物中,大量关于马的题材,太符合那句话“唐在马上,宋在闺房,明在市井”,唐代女性的飒爽英姿在马上得以充分展现,骏马也成为非常好的创作题材。
唐贞观-麟德年间,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马匹超过70万匹,远远多于汉武帝时期中央掌握的军马40万匹。
图片
上:蓝釉驮物螺,下左三彩剪鬃短缚尾鞍马,都是唐三彩精品
“女着男装,男着胡装”。下面这组照片,是1990年灞桥新筑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一组8个狩猎俑的部分:

图片

抱犬(细狗)、架膺、带豹、带猞猁(左上像猫的猞猁)、驮鹿......当时贵族家庭普遍豢养胡人猎师。

图片

上下两张都是唐代天王俑,上三彩俑,下彩绘俑,从一文一武持重端正,到踩踏小鬼夸张造型,是佛教文化影响的造型变化过程。

图片

唐代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包容,长安的“胡风”“夷韵”,体现在出土塑像展示的外来人员:天竺深目高鼻的胡僧、黝黑赤身的昆仑奴、婆罗门国的杂技艺人、康国(撒马尔罕)的胡旋女子、安国(布哈拉)的乐手、吐火罗的天文师、米国的景教传教士、萨珊波斯的逃难贵族、室利佛逝的侏儒、着长袍的日本僧人、眉清目秀的新罗婢女、以及吐蕃人、龟兹人、高丽人等。
图片
上为一组胡人牵驼人俑,下是一组骆驼俑。
杜甫的诗句“东来(tuó)满旧都”(《哀王孙》,骆驼不只在丝路上多,长安城也很多。
图片
上面展示了一连串唐代陶俑。隋唐的陶俑,题材主要关于人物、动物和神怪三类,都富含时代感。再看一组唐朝美女俑。
图片
唐.粉彩女立俑
唐代女性的形象与气质,和煦、淡漠、含蓄、睥睨,无论什么表情,都透着股自信。
看她们的发型,按顺序上左右发髻名称:莲花髻、高抛髻、高髻、双髻、堕马髻。
图片
还有这组的妆容,典型的大唐风。
图片
透过这些女俑,唐朝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与精神面貌都被生动展示,非常有感染力。看看这两位青春活泼的胡服女俑:
图片
唐.胡服胡帽女立俑,胡服螺髻女立俑
繁荣爱美的唐朝,饰品、铜镜、瓷器......各类器具用品,都大发展:
图片
历代铜镜,以唐代铜镜为主
(铜镜陕历博更好些,会单开一篇铜镜的文
图片
唐.狩猎纹银镜壳

图片

一组金饰

图片
唐.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三尖瓣盘
绿釉罐/三彩四系罐
这样的鲜亮明快,充满生机,自信坦然,又包罗万象的大唐,怎能不让人怀念?
但现实中,绵延289年的大唐,却也是治乱交替、治世少而乱世多的朝代,人们总是向往长治久安(长安),也会在后世的想象不断美化唐朝,美化那个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的的唐朝长安。
唐以后,长安从都城转为府城,地位下降相应着城垣面积的大缩水:

图片

唐帝国灭亡后,驻防长安的割据军阀韩建,因原先的长安城过大不易防守,对城池进行改筑:放弃了长安城的外郭城与宫城,只对皇城进行改修,此后历代基本延续这种规模。
文物精品也少很多了,简单看一下。

图片


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五足炉
图片
宋.方形带盖舍利金盒与玻璃瓶
图片
上:宋.耀州窑青釉童子戏莲纹碗
左:元.龙泉窑青釉双鱼纹盘
右:宋.耀州窑青釉刻花三鱼纹碗
图片
上左:金.“耀州造到大宝券纸”铜印,
“大明秦藩宗室辅国将军涖关防记”石印(涖lì)
上右:宋代.铜牛符,五代.“彭郡子光图书”铜印
下:西夏.西夏文“敕马燃亮”铜牌

图片

元代,硬幞头立俑,笑颜凸肚,相貌服饰均是蒙古人特点

图片

左,明永乐款阿拉伯文青花碗;右,清雍正款珊瑚红釉描金碗
上面这些图片拍自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压舱石,今年刚重新布展,观看体验挺好,介绍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资料也算齐备,但具体到每件文物,还是太简单了。
此外专项展览,常设的是一楼的佛教造像陈列馆,和二楼的玉器陈列馆。
经常会有特展,最近在办的特展是丝路琉光-古代玻璃器展。

图片

隋.突出圆纹装饰磨花小壶(西安清禅寺舍利墓出土,陕历博藏)

简单概括一句话,相较陕历博的博大精深,西安博物院是雅致特别的。
另外,陕西的文博资源非常丰富,但集中在周秦汉唐这几个朝代,也很容易同质化,有机会多看看外省或异域的博物馆,哪怕只是对一类器物的了解,也能更全面些。
文中的观点及引言除了注明的,主要来自博物院内文字介绍、两本《西安博物院》、《乐居长安》、《中国文物常识》(沈从文)这几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