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严重低估的巴浪鱼

 一葉一如来 2024-04-27 发布于广东

广州虽然也说是滨海新市,南沙区就面临大海,但南沙离市区太远了,想吃点近海的生猛海鲜,并不容易。肉菜市场一般倒有一两档冰鲜海鱼档,灯光下一条条铮亮鲜艳,买回家一煮,十有八九霉呼呼的,还是不新鲜,没办法,各样化学保鲜剂浸泡,仅从外表看,难以把妖怪抓出来。

                      巴浪鱼

上当多了,也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买海鲜,让姐夫从汕头寄过来。有时在市场上被诱惑得不行,就只买巴浪鱼,这种鱼脂肪含量高,肉又多又厚,如果不够新鲜,腐败过程很快,发生了水解,肉就是松松垮垮的,用手一按,没有弹性,就是劣等货。再说了,在肉菜市场买,一斤也才十几块钱,即便上当了,也不会太沮丧。

            竹叶巴浪、吊景(颔圆鲹)

                 竹荚鱼(宽目)

巴浪鱼,学名蓝圆鲹,是鲈形目鲹科圆鲹属蓝圆鲹种,圆鲹属的鱼长得都很像,都是纺锤形,但仔细区分,还是可以分清楚的。巴浪身上有一条青黄色侧线,上面覆盖一道鳞线,从鳃盖的高处向尾巴延伸,在身体中间变线至中线,梭鳞逐渐隆起变宽,至尾部收窄;颔圆鲹又叫竹叶巴浪、吊景,身材比巴浪狭长,偏圆,青黄色侧线上的鳞在一条线上,梭鳞不会明显隆起;竹荚鱼的梭鳞与巴浪倒是一样,但眼睛很大,潮汕人叫它“宽目”;被潮汕人称为“花仙”的,其实是白腹鲭,也叫青花鱼、鲐鱼,是鲭科、鲭属,与巴浪鱼连亲戚都攀不上,只是外表有点象,认准它体背部青黑色,具深蓝色不规则斑纹,这斑纹比巴浪鱼明显,也更漂亮;而潮汕人称为“姑鱼”的,是金色小沙丁鱼,鲱形目鲱科小沙丁鱼属,连外形都不像,是圆柱形。

               花仙鱼(青花鱼)

               姑鱼(小金沙丁鱼)

巴浪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具洄游习性,喜结群,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我国东海,巴浪鱼主要分布于福建沿岸,在南海,巴浪鱼的密集区在台湾浅滩南部、粤东碣石湾外近海、珠江口、海陵岛及海南省东北部近海。它们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幼体等。

别嫌我啰嗦,上面这段话很重要,巴浪鱼的这个摄食习性,与它被称为“巴浪鱼”有关系。它们的猎物是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幼体,这些幼体都浮游于海面,海浪里就藏着巴浪鱼的食物,成群结队的巴浪鱼逐浪而来,它们是在摄食,而不是在浪。古人看到了巴浪鱼总是在逐浪这个特点,给它起名为“波郎”,此一叫法出现在《四库全书》收录的晚明清初四川人胡世安的《异鱼赞闰集》里。胡世安服务过明清两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因为服务过两朝,被非议的多,但学问是真的好,他的说法可信。在这本书里,胡世安说波郎“五六月间多结阵而来,多者一网可售数百金”。这说明,至迟在清初,巴浪鱼叫“波郎”,而现在叫“巴浪”,是以讹传讹,没办法,“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在说“波郎”,大家就不知你说什么了,只能将错就错。

胡世安说“多者一网可售数百金”,清朝的捕鱼技术有限,这一网不可能很大,居然“可售数百金”,说明巴浪鱼在当时并不便宜。据原《厦门晚报》总编辑、海洋生物专家朱家麟教授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闽南民谚“肉油(猪油)煎巴浪,好吃不分翁(老公)”,说明巴浪鱼的稀罕和美味;1980年出版的《福建海洋经济鱼类》收录了常见的一百二十五种鱼,巴浪鱼缺席,这说明那时候巴浪鱼还不是常见鱼类。物以稀为贵,巴浪鱼肉多刺少味浓,卖个高价也是符合逻辑的。

                   朱家麟教授

巴浪鱼沦为便宜货,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朱家麟教授的考证是有道理的:还没有围网捕鱼时代,靠延绳钓法,巴浪鱼不容易上钩,它们主要生活在外海,单兵作战的渔船不容易捕获到巴浪鱼,所以价格高了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灯光围网作业这种强力捕捞方式盛行,东海、南海的主角黄花鱼、带鱼、墨鱼在滥捕下种群日趋衰弱,这给巴浪鱼腾出了生存空间,此消彼长,巴浪鱼成为东海、南海的大家族,物多则贱,于是沦为便宜货。其实巴浪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很多了,1980年出版的《福建海洋经济鱼类》没将巴浪鱼收进去,这是因为书籍出版滞后,出版社的工作效率一向低下,至今尤然。

                     巴浪鱼饭

我小时候看到的鱼饭,基本都是巴浪鱼,将其它鱼做成鱼饭,这是近十几年的事。巴浪鱼组氨酸含量很高,死了之后分解出大量的组氨,人吃进去就是各种过敏症状,轻者皮肤过敏,重者肚子疼、呕吐,这就是巴浪鱼被认为“毒”、是“发物”的原因。渔民发现捕到巴浪鱼后尽快煮熟它,吃了就不会过敏,也可以保存更久,这是因为组氨酸在65℃以上就被灭活,在常温下,煮熟的鱼比生的鱼更好存放。把巴浪鱼煮熟后放凉,吃起来更鲜,那是因为氨基酸在16~120℃这个区间,温度越低,分子结构越稳定,表现出来就更鲜。于是,巴浪鱼成为了鱼饭的主角,做成鱼饭也成为巴浪鱼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巴浪鱼饭,连鳃带内脏一起煮,鱼头到肚子附近都是苦的。鱼的内脏病菌最多,最容易腐败,这道理渔民当然懂,但渔民在船上边捕鱼边煮鱼,哪有功夫宰杀鱼?上了岸煮的巴浪鱼饭,也保留内脏,这是因为巴浪鱼饭卖不起价,如果加上宰杀鱼的人力成本,这生意就不划算。这一传统符合经济学逻辑,但违反美食逻辑,我们自己做巴浪鱼饭,还是宰杀干净,去掉内脏为好。

巴浪鱼除了鱼饭,还有多种做法,比如用姜丝和普宁豆酱煮,姜味可以去掉部分腥味;先用油煎至半熟后再与蒜苗、普宁豆酱煮,这种做法潮汕人叫“半煎煮”,好吃得很。不论怎么做,前提是要新鲜。巴浪鱼离水即死,这么便宜的东西也没必要让它保持“生猛”,巴浪鱼身上的氧化三甲胺会分解为腥味的三甲胺、二甲胺,这就是巴浪鱼饭和其他鱼饭很腥的原因。破解这类腥味的方法,一是鱼要新鲜,此时腥味物质不多;二是清洗干净,可以加点酒一起洗,腥味物质溶于乙醇,再用水一洗,基本上就去掉了大部分;三是煮的时候可以下点酒和姜,乙醇在78.3℃时挥发,顺便把腥味物质带走;四是下点醋或是柠檬汁,或者用酸菜一起煮,醋、柠檬、酸菜都有氢离子,氢离子会分出一个正电荷,鱼里其他物质在正电荷帮助下抓住这些腥味物质,我们鼻子闻不到,所以也就不腥了。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步和第四步可别颠倒了,先赶走一部分腥味物质,赶不走的才留住它不让它冒尖,颠倒了顺序,变成先留住,也就赶不走了。

巴浪鱼肉多刺少,脂肪含量高,鱼味很足,缺点是肌纤维粗,一加热汁液析出,口感比较粗糙。养殖的巴浪鱼不需要逐浪觅食,更加肥美,肉质也更加细嫩,价格是野生的好几倍。但不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这种鱼还是被严重低估。我国规定巴浪鱼的捕捞规格不得低于18厘米,但有法不依是常态,以目前不加节制的绝户捕捞方式,我担心巴浪鱼会步黄花鱼的后尘,到时也回到“一网可售数百金”的时代。

所以,想吃巴浪鱼,趁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