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桂永九段在广州发现了十四道围棋盘

 邓扬威 2024-04-27 发布于广东

1、北朝相州窑的十四道瓷质棋盘两个,广州楚庭一星元棋文化国粹馆藏

2、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征虏将军张盛墓出土的十九道白釉瓷棋盘,河南博物院藏

日前,笔者在楚庭一星元的棋文化国粹馆见到了广东省围棋协会副会长、广东棋文化促进会顾问廖桂永九段,他神秘兮兮问我:老邓你虽见多识广,但见过十四道的围棋盘没有呢?笔者孤陋寡闻,说没见过。他立马拉我到馆中的一个摆放了两个棋盘的展柜,然后我们分别细细地数了多次两个瓷质棋盘的棋道——不多不少,两个棋盘都是十四道!我们不敢轻信,又再联合数了几次后,终于确认棋盘就是十四道的。廖九段说,十四道的围棋盘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过去也从来没听见有人说过,或说见过。

楚庭一星元棋文化国粹馆展出的,是河南安阳的北朝相州窑瓷质棋盘,十分珍贵。国粹馆非常了得,竟拥有两个这样的宝贝:一为白釉的,一为青釉的。其实不管白釉青釉,十四道瓷质围棋盘的出现,肯定能够刷新很多围棋迷的认知,且会带来了一连串的疑问:譬如,十四道棋盘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十四道棋盘的具体考古或出土地点到底在哪?关于十四道棋盘的前世今生,国内外都有过什么相关介绍和报道?

3、左二为围棋好友尚涛先生,他正在与西藏朋友研究十四道棋盘藏棋“久”的下法

笔者不敢绝对地说,世间上就没有十四道的棋盘,中国藏棋“久”所使用的棋盘(注释:藏棋“久”并非是“藏式围棋”,后者与传统围棋有很大的关联,棋盘为十七道),就刚好是十四道的。问题是藏棋“久”的下法,与传统围棋的下法没什么关联,历史文化上也基本不搭界,故而不宜进入正式围棋盘的讨论之列。关于藏棋“久”和“藏式围棋”尚涛兄有撰文,有深入的研究,待见到他时细细请教。

概括之,就十四道围棋盘的相关信息,笔者多日来动用了各种各样的关键词:譬如十四道棋盘、棋盘的道数研究、出土棋盘研究、相州窑、张盛墓棋盘、陶瓷棋盘、陶质棋盘、瓷质棋盘、棋盘发展沿革……几乎是查遍了各大网站,结果令人十分遗憾:一片空白。如是换言之,十四道棋盘在历史文献上的空白,可说是由廖桂永九段在广州首先发现,借拙文展开研究、填补、描述、公布的。

继续相州窑瓷质棋盘的话题。若棋盘确切是真的,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的棋盘设计问题:十四道棋盘还有天元吗?天元到底能够放在棋盘的什么地方?放在交叉点上,那么肯定是不对称的,总不能把天元点放在格子里吧?此外,十四道棋盘的星位又能摆多少个?具体摆在什么地方合理?

除了设计,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对弈问题:十四道棋盘在对弈时,还摆不摆四个座子呢?若摆座子,那么还有多少空间可供对弈者周旋呢?十四道棋盘对弈时所采取的定式,战略,战术等,又跟历朝历代发现的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十九道围棋对弈有些什么样的差异呢?等等。
笔者才疏学浅,故而本文留给看官的只是一连串疑问。对围棋文化研究而言或带来了新课题,但于普通看官而言,则一切成了悬案,未免有点枯燥。文章要让看官读来有趣,愚以为是作者责任,故而拙文不避跑题之嫌,往旁延申一下,专门说说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征虏将军张盛墓中出土的瓷质棋盘。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产生联想:毕竟这些棋盘都出自安阳,都为瓷质,而且非常有可能系出同门:相州窑。

要说明的一点是:
正史里并无张盛传记。他之所以能被我们记住,只因1959年他的坟墓被人们偶然发掘出来了。那是他与妻子王氏的合葬墓。张盛出身于官宦世家,活了93岁,十分高寿。张盛不但生时奢华,死亦哀荣:其子孙事死如事生,怕老人家寂寞,专门在他的坟里放了大量物品(如今看件件是国宝),其中一件,则让围棋迷都记住了他: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19道围棋盘,与现在的棋盘是一样的。

我们常倡导琴棋书画共冶一炉,其实先人早那么干了,张盛老先生及其子孙就是践行者——张盛墓里除了棋盘,还有女子乐队组合:八个陶俑美女或唱歌或跳舞或弹琴或吹笛,动态惟妙惟肖!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房屋、井、灶、碾等数之不尽。至于安保,级别很高:不少警惕的持剑护卫在保护主人的土豪生活不被打扰。不过,阴间毕竟不比人间,透过墓志张氏还是抒发了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共归泉城,俱委尘埃,风悲陇树,泉寒夜台,呜呼永矣,有去无来!(图:邓扬威,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