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天组合”今晨会师空间站

 singer0852 2024-04-27 发布于北京

北京时间4月25日20时59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搭载着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直冲云霄。约10分钟后,神十八载人飞船精准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2024年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告捷。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今天3时3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自主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随后,神十八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十七乘组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十八乘组入驻“天宫”。两个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飞天组合”成功会师,这是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第四次“太空会师”。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空间站“全家福”上新

中国空间站已被神十七乘组精心布置,“欢迎队友”的红色标语高高挂起。“再次回到太空家园,内心非常激动。”神十八乘组指令长叶光富动情地说。两年前,他作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完成了个人的首飞任务重返地球。两年后,他又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身份带领两位新人奔赴苍穹,将在空间站再“续住”半年。

“都变白了,说明空间站很养人啊!”“我们的太空家园已经成为'豪宅’了!工作生活设施齐全,各项物资井然有序,我都忍不住想带你们好好转转了!”……6位航天员热络地交流着。

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喊出“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的响亮口号,拍下一张“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揭秘

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已近六个月,计划于本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太空“握手”丝滑流畅

神十八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丝滑流畅的太空“握手”,一次性对准是关键。专家介绍,从神十三开始,径向交会对接成为常态,飞船是从下方向上,“追”着核心舱交会对接。这个过程,二者必须配合默契。空间站百吨级组合体对飞船测量敏感器的遮挡,空间站组合体发动机工作时羽流间的相互影响,都会给对接带来巨大挑战。

■揭秘

要实现稳稳地对接,飞船的核心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是重中之重。它被研制人员亲切称为“神舟舵手”,负责控制飞船从发射与火箭分离开始,到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再到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和返回地球的全过程。飞船独立飞行过程中的姿态与轨道控制、太阳翼帆板控制等,也靠它。

本次发射,研发人员严格把控每一发对接机构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弹簧,把性能参数偏差控制在最小;通过地面标准流程试验,验证了对接机构具备在多种复杂工况下的捕获缓冲能力。

太空出差“养鱼种菜”

一同抵达空间站的,还有拟南芥种子、斑马鱼、金鱼藻等实验样品,以及“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干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分子网络研究”“蛋白与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起源的分子进化研究”“空间用固液复合润滑材料的设计、界面作用机理及舱外验证”等科学实验装置。在轨期间,航天员将利用它们开展多项太空科学实(试)验。

发射前不到10小时,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仓怀兴和同事们把一批鲜活的斑马鱼送上了飞船。他介绍,在斑马鱼和金鱼藻组成的密闭太空鱼缸里,有望实现我国首次——在太空中培养脊椎动物。

■揭秘

为何选择斑马鱼和金鱼藻搭配上太空?仓怀兴揭秘,斑马鱼体长只有3厘米至4厘米,具有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等优势,其与人类基因组有高达80%以上的相似性,可用于研究和揭示生命体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物现象。

科研人员还专门给这套实验系统安装了相机,地面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实时传输的图像,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

“神箭”可靠性创新高

托举神十八载人飞船一飞冲天的长二F火箭,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神箭”。它从诞生之初,就注入了“安全基因”。从设计到产品生产,再到靶场的装配操作,任何一个环节,都被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风险分析。

与长二F遥十七火箭相比,遥十八火箭可靠性创新高:可靠性评估从0.9896提升至0.9903,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

■揭秘

这背后,是32项技术状态的改进。神十八发射首次使用了合罩操作平台——在扣罩厂房里,操作人员乘坐升降车上下移动,在纵向分离面上,自上而下连接解锁机构,使两个半罩合二为一。遥十八火箭还首次采用了质量确认形式。装配操作质量更精准更可控。

20多年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保持了100%的发射成功率,发射场流程也由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缩减到30天。

超级“替补”从未启用

长二F火箭有一个超级“替补”——逃逸救生系统,从未启用过。但是,研发人员持续不断地针对逃逸救生策略制定、故障模式修订等做改进和完善,力求万无一失。这位“替补”的核心部分,其实就在火箭顶上,形似避雷针的“尖尖”,学名为逃逸塔。火箭在待发和上升阶段一旦出现故障,逃逸塔可以迅速点火,拽着航天员乘坐的逃逸飞行器一起和火箭分离,飞到安全区域后再将返回舱释放。

■揭秘

“逃逸塔就是一个小型火箭,里面安装了4台姿控发动机、1台分离发动机和1台逃逸主发动机,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飞船带到距离火箭1000米到2000米外的安全地带,从而保障航天员在发射前900秒到发射后120秒的救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人员肖楠形象地将它称为火箭上的“救生艇”。 本报记者 何蕊

欢送现场

“见证震撼场面 感受祖国强盛”

昨天17时30分许,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问天阁外的圆梦园广场上,人山人海,航天工作者、群众代表、中外媒体记者们簇拥着,翘首等待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出现。

18时09分,问天阁侧门,身穿乳白色航天服的身影出现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叶光富,时隔两年,他再次领命出征太空。

紧跟着的,是两位首次圆梦太空的航天员。乘组中年龄最小的航天员李聪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的3年多,经历了全方位的训练,完成了从战斗机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最后走出来的航天员李广苏,带着一个温暖的“小任务”——替自己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会不会眨眼。

伴随着总指挥长“出发”的指令,广场欢腾的海洋翻涌起来。道路两侧,国旗招展,鲜花挥动,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航天员,加油!”6岁的朵朵站在观众席第一排,使劲儿挥动着手里的国旗。家长钟女士说:“我们专程从山东来看火箭发射。我们希望带着她一起,见证震撼的场面,感受祖国的强盛。”本报记者 何蕊

飞控侧记

天涯同此时 共筑苍穹梦

“各号注意,我是0号,30分钟准备!”昨天20时29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为神舟十八号发射任务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火箭参数、发射场气象数据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实时图像。此时,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巍峨矗立、蓄势待发。这是中国航天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瞬间。

“5、4、3、2、1。”

“点火!”

每个人的目光,都凝聚在显示着实时画面的大屏幕上。

“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飞行正常”……来自四面八方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洪亮有力的报告声接连不断。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一个个预定动作完美完成。

“船箭分离!”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飞船脱离了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随后,太阳帆板顺利展开。经地面监测,座舱环境正常,航天员感觉良好……21时5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飞控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本报记者 孙乐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