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戎林|太白楼里《上阳台》

 古稀童趣 2024-04-27 发布于安徽

戎林太白楼里《上阳台》

【导读】去太白楼参观,都会看到李白留下来的唯一手迹:《上阳台》。不少朋友问我,“上阳台”什么意思,我就把这幅字的來龙去脉说给你听。

太白楼里《上阳台》

采石太白楼的李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幅李白书帖的影印件《上阳台》,这是李白唯一留下的墨宝。我听说,这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在解放初期献给毛泽东主席的,毛主席收藏了两年就献给了故宫博物馆。

这幅书帖仅20来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宫,太白书。”龙飞凤舞,流露出诗仙那洒脱豪迈的神采,似大山在腾跃,似生命在舞动。

查遍关于李白的史料,找不到这段文字的记载,是历史的遗忘,还是后人的伪作,我感到困惑。更想象不出这些文字是李白在哪儿写的?是什么燃起他如此激情?直到我渡过滔滔黄河来到王屋山上的阳台宫时,心里才豁然开朗。

阳台宫是唐代所建的道观。公元744年六月十八日,李白和杜甫结伴来这里漫游。穿过山门,进入大殿,李白被一幅巨大的壁画惊呆了,画面所表现的是王屋山的壮观,只见云海苍茫,峰峰相连,那山峰有的像直指云霄的利剑,巍巍雄峻;有的像力抵千钧的勇士,气势磅礴;有的像娇美的小姐,亭亭玉立……

这幅画出自司马承祯之手。司马承祯是当时很有影响的画家、学者,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召他入宫讲经论道。幸运的是,李白在二十年前曾在江陵巧遇过这位久仰的大师。两人一见如故,司马承祯夸赞李白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度,李白也得意地自喻为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希有鸟,还写了一首诗,叫《大鹏遇希有鸟》,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当时李白很年轻,非常渴望建功立业,盼望在未来的仕途上有人拉他一把。司马承祯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数年后,在他和友人的举荐下终于让李白叩开了深宫的大门。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李白因不愿在官场上摧眉折腰,仅在长安呆了三年便愤然离去,再次投入山水的怀抱,开始第二次漫游。

那年他44岁。

李白知道,这时的司马承祯已长眠在不远处的山坡上,今天是他的祭日,李白正是为悼念这位恩师才来的。面对着壁画,睹物思人,他的心底翻滚起狂涛巨浪,于是,大气滂沱的《上阳台》便跃然纸上。“山高水长,物象千万”,显然是赞叹王屋山的雄伟的气象。“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意思是说没有司马承祯那样老道的笔法是画不出这样奇观。落款:“十八日”。我想,这一定是李白赶在恩师祭日这天赶来祭拜的。

李白来这里时,是心情最糟糕的时候,前面的路在何方?不得而知。但落魄的诗人并没因此而消沉,胸有万语千言,要向恩师倾吐,向身边的小兄弟杜甫诉说。我们无法透过岁月的时空去聆听诗人的心声,却从这二十个字中领略到诗仙的神韵。

遗憾的是,同行的杜甫却没留下一点文字,不过,在他后来的《昔游》《忆昔行》等诗中都提及此事。不知这位比李白年少11岁的小兄弟,当时发出了何等的感慨!

凑近细看,李白的手书后面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章,那是宋朝皇帝赵佶、清朝皇帝乾隆、嘉庆在上面盖的御印,是想证明这幅字的真假的还是想借李白的诗名抬高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去太白楼纪念馆去看看《上阳台》吧,即使是影印件,你也能领略到诗仙的另一种风采。

【作者简介】戎林,笔名大田、木木,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市作协主席,现任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在海内外出版中长篇小说、散文等各类书藉数十种,作品多次获省以上奖项,包括两岸征文一等奖、文化部优秀图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五个一工程奖、安徽文学奖、台湾九歌中篇小说大赛二等奖、冰心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作品奖等。并有多篇作品选入国家中小学教材。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