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伊朗【8】在克尔曼沙赫聆听历史的回响(上)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4-04-27 发布于北京

阿纳希塔寺

3月5日,离开了哈马丹,坐6个小时的车来到了克尔曼沙赫。在这里我们大饱眼福,直接面对远古的波斯文明。

原来在我们的认知里,古波斯的宗教是拜火教,也称为琐罗亚斯德教。翻开《波斯笔记》,李零先生说“火祆教,西人叫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顾名思义,就是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一般看法,火祆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就是火祆教,两者可以画等号,其实不然。

火祆教的产生可能相当早,琐罗亚斯德的年代恐怕比较晚。”

在波斯古老的火祆教里有一位女神阿纳希塔,掌管生育力、水、健康、治疗和智慧。人们相信她有治愈和保护人类的能力。感觉与我国的观音菩萨一个级别。阿娜希塔经常被描绘成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头戴光芒王冠,手拿水罐、一捆谷物和一支长矛。她也被称为“完美者”,与纯洁和正义联系在一起。

        古代供奉阿纳希塔的庙宇和神龛比其他波斯女神都要多,她是早期火祆教中最受欢迎和广泛崇拜的神,甚至在琐罗亚斯德改革火祆教,下岗了很多神灵,独尊光明与真理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后,女神阿纳希塔还是在位。人们经常在她的庙宇向她表示敬意,直到651年萨萨尼帝国被穆斯林阿拉伯人征服。

在位于克尔曼沙阿和哈马丹之间有座叫做“坎加瓦尔”的小城,这里有一座建于公元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阿纳希塔寺,是古代波斯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也是我们行程里的目标。

萨珊时代的银壶上雕刻的阿纳希塔。(网图)

        阿纳希塔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坎加瓦尔的历史纪念碑》之名列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阿纳希塔神庙的描述如下:

阿纳希塔神庙纪念碑建在岩石平台上,俯瞰坎加瓦尔平原。这是一座220米x212米的巨型建筑。纪念碑南面有一个双面楼梯,东北角有一个单面楼梯。历史资料和考古证据表明,这座纪念碑属于阿契美尼德时期直到伊斯兰时期。

路上下起雨了,到了阿纳希塔寺,先看到阿纳希塔女神的胸像,像战斗女神,因为她与古代波斯的战争有关,士兵们在战斗前会向她祈祷他们的生存。

  几块带着寺庙建筑痕迹的石块放在路边。

  与《波斯笔记》里面的图片比对,这应该是火坛的底座。

        雨下大了,只好冒着雨走向遗址。沿途看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石块摞在路边,感觉到这曾经是座规模宏伟的神庙。

  

  

  入口处有一块石碑。

        走进一条古道,古道边是倒塌的石墙和横躺地上一段一段巨大的带花纹的圆石柱,直径有1米多。

    

  这都是很高档的石材。

  

  从遗址展出的图片上看到神庙是建在长方形的高台上,四周有围墙,围墙上有柱廊,还有台阶。这些石块与石块之间用燕尾钳固定。

       我们面对的是个滚落乱石的废墟,从一小段比较完整的石墙推想曾经的宏伟。

  走了一段坡路来到遗址上面,地面上残留着圆形的地基。

  这些残留的痕迹已经无法告诉我们原来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我们身后的巨石可是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就在这里支撑着女神的威严哟!

         朋友们都向更高的山坡走去,我没有跟上,以为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没想到高处有个大平台,平台边上立着一些圆柱。在神庙的旁边,露出伊玛目易卜拉辛清真寺的原顶。下面的照片都是同行的朋友拍的,借过来贴。

        阿纳希塔寺建于阿契美尼德时期,柱廊表现波斯人采用了罗马和希腊的建筑风格。

  但这些短而粗的柱子风格独特。

  

  由柱轴、底座和柱头组成圆柱,高度有3.55米。

遗址的另一侧的石墙比较完整,柱廊林立。

        神庙原来还有一个水池,水池周围也有有柱廊环绕。有很多柱子的结构和三座阶梯登上高台,其中有两个阶梯还是双向的,这些巨大的石柱,巨石的墙基和阶梯都是阿契美尼德建筑的特征,也“构成了波斯元素”。

阿纳希塔寺是伊朗第二大石制建筑,仅次于波斯波利斯。其宏伟的规模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使这座庙宇位列伊朗重要的历史古迹。这座庙宇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时期,也是当时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网图)

  伊斯兰教出现后,阿纳希塔寺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伊斯兰历史学家阿布·多拉夫在十世纪访问过坎加瓦尔。在他的《七区史》中描述了这座寺庙:“我去了洛苏斯宫(坎加瓦尔)。这座宫殿的建筑很奇怪。这是一个20英尺高的砖砌阳台,还有其他一些游廊,亭台楼阁。宝器,比听说的更加富丽堂皇,美丽的建筑物和它的装饰比我们听到的更宏伟和辉煌。地基和它的装饰之美真是令人敬畏。“

我和曼曼在遗址门口聊天,几个花季少女路过,她们停下来对着我们说着笑着,我有点不懂了,摇着满头白发的我,在国内不会有陌生的年轻人多看我一眼。看样子她们是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姑娘们满脸的真诚和热情,围在旁边不走,原来是想合个影,那是我的荣幸哟。我站在花儿一样美丽的姑娘中间,也笑得“花枝乱颤”。已经离开我们一段路的一个姑娘又折回来了,她让曼曼在纸上用中文写下了“中国人  秦”。

       在整个的旅途中,遇到过很多伊朗人,他们热情而开朗,有礼貌有教养。给我很深的印象。

古老的驿站

中午来到克尔曼沙阿省的一家萨法维时代建造的古代商队驿站,驿站在山脚下,让我震撼的是这座大山,一座高耸陡峭的山——比索顿山,曼曼说它是石头山里的喜马拉雅,是世界五座攀岩山峰之一,真是令人起敬。(网图)

         漫长的,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靠一个个驿站连接起来的,在波斯语中称为“Caravan”,原意为驼队,后来引申为穿行于贸易路线上的商队,当它与代表宫殿的“saray”结合,就是今天所说的商队驿站,在阿拉伯语里,驿站还有营寨的意思。

据说萨法维的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在自己的国家修建了一共999座驿站。我们来到的这个驿站是这一时期修建最大的商队驿站之一,修在连接伊朗和伊拉克的道路边。 根据历史文献,它主要是为朝圣者建造的。资金是阿拔斯一世捐出一部分农田收益的三分之一。建造时间是伊斯兰历1093年(公历17世纪)。

大多数商队驿站都是通过捐赠来维持经营的,由伊斯兰教的教法体系所培养出来虔诚施舍的社会意识在商队驿站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驿站是要为商队、朝圣者和旅行者服务的,必须建在道路附近的旷野,附近有水源,有足够的房子和高大的围墙。

古驿站的外观就很伊斯兰,砖石结构,只有一个入口,高大的大门,两边墙上有几个凹进去的壁龛,从前可以让人在里面歇息。

         进入驿站,里面是大大的四方形的庭院,四周都是房子,由门廊连接,房门朝着中央庭院,中间有水池和花坛。

商队驿站必须有宽敞的院子,要能让那些臭烘烘的驼队进来。在房间后面,周围有L形马厩,那是安置牲畜的,它们才是数量最多的顾客。

        商人和驼夫升起篝火,各自取出干粮,围在一起充满仪式感地用餐。顺便和别的商队聊聊路上的见闻,交流信息,结交新朋友。

       餐馆里也很讲究。有些驿站还要为沙阿(国王)提供临时住所,建造得上档次。

  玻璃吊顶上有只小小鸟,看见了吗?

  贵宾休息的地方

  这和中国的土炕有区别吗?

  酒店大堂

  穹顶

  花窗

  卫生间也不含糊

  怎么样,伙食不错吧?🍚上的黄色是藏红花的作用。

        曼曼告诉我们,伊朗打包申报了56个商队驿站为“世遗”,几乎分布在该国全境,建造年代跨越数百年。它们是伊朗最著名、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商队建筑范例,展现了广泛的建筑风格、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和建筑材料。其中就有这座驿站,瞧,又多参观了一个世遗,偷着乐吧。

       离开驿站时,看到两位伊朗美女,这回主动过去要求合影,美女欣然同意。顺便多说一句,波斯人的颜值很高,比中东的更漂亮。

        2013年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中途曾来到一个古老的驿站——苏丹旅馆。我直奔那座高大坚固,溢满波斯——阿拉伯色彩的黄色古驿站。驿站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在12世纪时,这里是塞尔柱土耳其的通商重镇。古驿站的大门非常漂亮,石雕的门拱很有特色,精细的花纹和阿拉伯语的题铭把古驿站的正面装饰得美轮美奂,宏伟气派的驿站炫耀当年的辉煌。

        回眸古老的驿站。驿站按照现代化的酒店形式对内部进行了改造,重新开放经营,游客不但可以在这里吃饭也可以在里面留宿。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还能领略伊朗的文化遗产,这才是开放驿站最大的特色。

  古代的商队驿站有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好的建设,开了我的眼界。想到有多少丝绸瓷器沿着两千年的商贾大道,从长安,从洛阳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再把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中亚西亚的农作物络绎不绝地进入中国。商队驿站就是古道上的一座座加油站。(网图)

        德国考古学家库尔特·比特尔(Kurt Bittle)看到伊斯兰世界的古代商业驿站时,他说:“无论是谁站在这壮丽的风景中,站在这些伟大的商队驿站面前,都永远不会忘记它们(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回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