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昵称74650355 2021-04-08

整理、文/吹雪 史哥

只要是中国人,便没理由不知道少林寺的大名,但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对少林寺的了解都来自电影《少林寺》和金庸小说,其实那只是艺术加工后的民间对少林寺的想象,与现实中的少林寺并无多少相关。

在日本古代,有庞大的寺院武装——僧兵,在欧洲,有僧侣骑士组成的基督教护教武装——圣殿骑士团。真正的少林寺,是和他们类似的宗教和封建割据的军事武装,本文就拨开武侠影视与小说的迷雾,对历史上真实的少林寺千年历史做一个整理。

关于创建少林寺之缘起,历史文献记载如下:

 

对于何时创建少林寺,大致就是太和十九年(495年)、二十年(496年)者期间,到了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特赐少林寺屯田一百顷以供寺僧之用,使少林寺一跃而为拥有万亩田产的封建大地主。有庙产,自然就有保护地产的武装,而且少林寺地处兵家必争之地,更加要“护法”“护寺”,这就是少林武功、武装的开始。隋唐时期少林寺即以武扬名,实际上与达摩在武艺上并没有任何关联,达摩是少林寺武功之祖的说法,是从近代革命党人的说法,但并没有任何历史证据。

隋文帝的崇佛情结使他的优待少林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但是到了隋炀帝大业末年,因身为大地主的少林寺遭起义军进攻(当然亲少林寺的资料则记录为“贼”)。寺僧抵抗,起义军遂纵火焚烧塔院,这是历史上少林寺第一次被焚毁。

唐朝,少林寺迎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高峰。高祖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并派侄子王仁则立戍柏谷坞,建辕州城,觊觎少林寺。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少林寺的经济利益,而且危及其安全。次年,为消灭王世充,秦王李世民统兵出潼关,进逼洛阳,这是唐初统一战争中的关键一战。

而当时的形势是李世民与联合王世充夹击唐军的窦建德部对峙于虎牢关:齐王李元吉在洛阳与王世充初次交锋失利,行军总管卢君谔战死。突厥也趁火打劫,乘机攻陷并州,执汉阳郡王李壤等人,唐军可谓处境险恶。在此紧要关头,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场、寺僧昙宗等十三位武僧,在辕州城内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擒拿了王仁则并翻越辕州城献给唐军。唐军因此士气大振,反败为胜,占领了军事要塞辕州城。三天后,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安远持秦王教书前往少林寺宣慰,十三位寺僧皆有封爵。但他们“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惟昙宗受“大将军”之号,其余皆不受爵,仅受紫罗袈裟一件。李世民还频降玺书嘉奖嵩山少林寺,赐其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固并特许寺内立营盘豢养僧兵500名。

电影中的王仁则,由剑圣于承惠饰演

这段使少林名扬天下的故事非常明确的可以看出少林寺真正的历史定位——割据武装,小规模的精锐僧兵。它足以在乱世中对抗土匪,保卫自己的庙产,但无法和强大的国家势力对抗,所以必须合纵连横,选择合适的盟友。一千多年的少林历史,直到民国都一直如此,只不过唐代的盟友选择非常成功,而民国时的盟友选择非常失败而已……

不久,黔驴技穷的王世充被迫举东都洛阳向唐军投降。从此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寺僧练武成风。少林寺走上了与封建朝廷合作的道路,少林武术也借此得以迅速发展。而经过“贞观之治",少林寺渐趋繁荣。这个时间段里因特许少林寺的僧兵规模扩大到了约1800多名。高宗、武后朝少林寺屡受恩宠。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将“太宗教书”一本及御书“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交少林寺住持慧觉,刻于《少林寺碑》上。到了唐末黄巢义军入洛阳,但少林寺并未受波及,甚至还修葺了大殿、塑造佛像。

绘画中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其实,隋唐时期,除少林寺僧助唐征战外,许多寺院都有僧兵武装,唐代比丘河东(今山西临汾)人法雅,幼为沙弥,异于常人,善权诡兵阵之术,突厥人入寇,雅以帝命,遂挑选京都诸寺武勇精壮僧人,组成部伍武僧,抗击强敌。与少林寺不远的会善寺院中,有著名武僧明恭,“其力若神,不可当者”“隋末贼起……故会善一寺,隋唐交军,绝贼往来,恭之力也……”。可见寺院拥有武装在当时并非罕见,只是少林寺沾上了李世民的光,名气最大而已。

而以唐为师的日本,因其古代割据的性质,战国僧兵规模之大,势力之盛,远非中国所能相比,甚至能与织田信长的大军相抗。

在吉川英治的笔下,这样描写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屠杀八千僧兵和僧人的战斗:

战斗极为激烈。僧兵们在中腹和山上的十几处险要处修建了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全部被攻破了,织田军的士兵遍布全山,他们到处放火,在狂风中拼命呼喊着。

黑烟填满了山谷,火焰吞没了整座山。从山下仰望,巨大的火柱从比睿山各处升起。湖水都被映红了。

从那巨大火柱的位置来看,根本中堂、山王七社都烧着了。此外,山上的大讲堂、钟楼、法藏、房屋、宝塔、高塔,以及分散在各山峰的偏院都尽数烧毁,片瓦无存。

将军的信念,传递到士兵心中。攻城的士兵们穿过火海,冲进黑烟,毫无保留地执行了信长的信念。

八千僧人无一幸存。惨叫声在山谷中回响不绝。爬下山谷,藏身于山洞中,以及爬到树上的人,如同稻谷的害虫一样,一一被杀。

除此之外,他们在八百年来安享特权的庇护之下,时至今日,仍未看透时代的变迁,这一错误相当致命。即使如此,他们还信心十足地以为:靠着金色大日如来的佛像,即使是再勇猛的士兵,也不会冲进这特权与信仰的堡垒,不会蹂躏宝塔寺院。

然而,信长的果敢,完全出乎他们的想象。全山放火,僧俗一律格杀勿论,人间地狱般的氛围,在半夜时分,如同狂风一般包围了整座比睿山。

到了半夜火势正旺的时候,比睿山的首领从恐怖与慌乱中清醒过来,向信长的阵上派遣了使者。

“再多的赔款我们都愿意出,无论何种条件我们都一定会服从。”他们前来和谈,但信长只是报之一笑。

“无须回答,这些僧人也拖出去斩了!”信长对左右说道,如同给老鹰喂食一般。

僧兵的使者,来了两次,第二次的使者,拜倒在信长面前,一边叫喊着“大人发发慈悲吧”,一边合掌求饶。

信长摇头拒绝,当场又命人将使者斩杀。

天亮了,整座比睿山笼罩在烟雾、余烬、黑色的枯树,以及各种形状的尸体之中。

“这当中,应该有学识渊博的大家、智者以及前途光明的年轻僧人吧。”明智光秀昨夜充当这场杀戮的先锋,翌日清晨站在余烟之中,双手覆面,心中感到一阵痛楚。

宋代,朝廷继续对少林寺加以营建,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下诏修建达摩的“面壁兰若”,此即少林寺西北1公里的“初祖庵",太师、鲁国公蔡京为之书“面壁之塔”四字,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三月,为少林寺铸高2米,粗4人围,重11000斤的大铁钟,钟声远闻30余里。

北宋初年,寺僧福居邀集全国18家武林高手大会少林寺切磋武艺,事后又加以总结,吸取各家之长,把少林武术理论化,而北宋中期印刷术的成熟使这一理论成果的大量面世成为可能。少林武术理论的总结、出版对少林武术传播、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到了元代,由于对汉人实行了“禁武令”,蒙古统治阶级为了统治需要,大力打压传统儒教,扶持佛教,故少林寺虽然也只得做佛教方面的研究,但是寺院规模却进一步扩大。忽必烈在位时的少林寺住持福裕,确立70字传法序列的宗法制度,还“兴仆起废,讲法训徒”,创建钟、鼓二楼,又以燕京万寿寺为祖寺,“分建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为五少林”。晚年福裕“归栖嵩阳”之少林寺而终。因福裕护持少林寺业绩卓著,被寺僧尊为中兴之祖。皇庆元年(1312年),又被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后追封其为晋国公。此时少林寺有僧众两千,繁盛一时。但至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少林寺僧仅存20多人,余皆外逃。

金庸小说中提到的一段故事,来自《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

这则传说表现的是历史上少林寺僧兵为护法护寺,与各种民间武装不间断的斗争。然而实际上,元末至正年间红巾军攻打少林寺,众僧徒兹寺失守,乃避兵于汶水之中林殿中佛像,则刮金破背,这是少林寺历史上第二次被毁。

毕竟,几百僧兵的少林寺,再是如何精锐,又如何抵挡“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的红巾军呢?(后期红巾拥兵数十万,朱元璋即出自红巾军)

而且,古代民间武人不允许私藏盔甲,所以少林寺的僧兵,很可能是武艺高强却没有盔甲防护的士兵。

进入明代,因洪武帝是僧人出生,故少林寺与明廷关系亲密,明廷也对少林寺大力扶持,鼓励僧徒习武。少林寺也终于进入了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期。所以从明初开始修建少林寺的浪潮此伏彼起,少林寺得以迅速从战后废墟中崛起并有很大发展。

从和尚到皇帝的朱元璋

对于明统治者的垂爱,少林寺僧人感激万分,遂竭力以所习武艺报效。正德年间,为抵御蒙古军南下,武僧周友曾协助明军镇守山西、陕西沿线边防,御封其为都提调总兵,后来他又率兵远征云南的叛蛮。嘉靖二年(1523),武僧周参即率领50名僧兵,镇压了师尚诏领导的河南柘城盐徒起义。因其战功卓著,屡受褒奖。周友身怀”(以柔制刚)”(左右闪斜)”(引进落空)三种绝技,人称三奇和尚。嘉靖二十七年死后立塔,敕名天下对手,教会武僧

明中期,特别是在实行海禁之后,使东江南沿海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生计大受影响,最终只得与日本浪人一起沦为海盗,但江南地区早已日久生平,兵不堪战。少林武僧便是其招募对象,对此史书多有记载:

由此可见少林僧兵在战胜倭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史籍中记载僧兵参与抗倭的战役总共有六次,分别是杭州之战、赭山之战、翁家港之战、白沙滩之战、叶谢镇和马家浜之战、六里桥之战和巢门之战。

明嘉靖三十二年的杭州之战是僧兵参与的第一次抗倭战役,文献的记载较为简单,原文为:“杭城闭,三司领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根据《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的记载,紧接着翁家港战役的是白沙滩之战:十五日,天员复引兵至金山,贼逃往嘉兴之白沙滩,潜往王家庄。十六日,僧兵追及之。适汤总兵兵亦至,相合火攻,贼死二十余人,出亡被杀者复二十余人。凡翁家港逃贼及老营之贼,至是剿灭无遗矣。《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中亦有记载:夫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清人胡文学的《都督万鹿园公表》记载:“适倭乱起,东南日骤然,公念国家承平日久,士不识战,平生喜从方外游,惟少林释徒最善格斗,精悍可备缓急用,因尽与相接纳。至是,贼猝犯赭山,当事仓皇无可御,俱问策于公,公乃精选所识僧,得二百人,使少林释孤舟统,以出,薄贼营,纵火箭击之。贼败走,复乘胜破之。

所以就连戚继光训练“戚家军”时也有请少林寺武僧充当教头。而除了戚继光外,著名将领俞大猷也多有率少林弟子与倭寇作战的记载。俞大猷精通棍术,著有《剑经》(在此“剑”为长剑,亦为棍)。曾应住持小山之请,传授武僧宗擎和普从棍术。在俞悉心教导下,二僧棍法出众,追随俞大猷征战倭寇,多有战功。

明后期的天启年间,明廷时常征调少林僧兵,明廷官员也不时来寺检阅督导,如天启四年(1624)冬,河南巡抚程绍至少林寺检阅僧兵练武,并写下《少林观武》进行鼓励,而明末的崇祯年间明军腐朽不堪,战斗力低下更为突出。有鉴于此,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杨昌嗣在统兵征讨山西、河南、湖广等地的农民军时,亦曾让少林武僧随军训练士兵。

明人程宗猷就是一位身怀少林绝技的徽商。程宗猷,字冲斗,青年时期,祖付三千命其出外经商,然冲斗却携带钱财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武艺,习武十多年,其武艺尤其是少林棍法臻于出神入化。后随父挟重资到北京经商途中遇到响马贼,冲斗独敌数十人,化险为夷,迫使响马将资财归还。

程宗猷《单刀法选》

但并非所有商人都有此等绝技,故雇用镖师以防不测便是多数行商的惯常做法。因向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所以身怀少林武艺者常成为商人雇用镖师时的首选。

曾于万历四十一年入嵩山少林寺习武达一年之久的杭州人陈元赟,于日本后西天皇万治年间(相当于顺治十二年十四年,1658—1660)以明遗民身份移居日本后,以拳法传授浪人三浦与次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福野七郎右卫门等人。后日本武术家在薪火相传中,吸取陈传少林武术精华,助益于传统柔术。陈元赟的三位高足至今仍被日人奉为柔道鼻祖。

嘉纳治五郎以他的起倒流柔术为基础,创立柔道

金庸小说中的《易筋经》也是明代产物(并非武功),是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一个叫天台紫凝道人的人托名达摩所编写,说达摩死后,后人在达摩面壁处寻得一石函,函缝被蜡液所封,打开观之,其中有秘贴二经(即《易筋经》《洗髓经》)全是天竺国文字。找人翻译,并按其中部分所说动作进行演练,变成了少林寺僧们的角技内容等。这成为了金庸小说的易筋经创作的由来。

终明王朝一朝,少林武僧参加征战抵御外敌的行为也为少林寺赢得了巨大的民间声誉,传说少林寺曾有一本《征战薄》,记录阵亡武僧的姓名和功绩,并进行拜祭悼念。少林寺成为武学正宗的说法正是从此而始,金庸的少林寺武林泰山北斗设定不过是这一民间声誉的传承而已。

但是到了清朝,统治者出于多种原因都对少林寺多有限制,二者之间再没出现明代那种融洽的鱼水关系。

清朝前期,嵩山少林寺与清政府明争暗斗,关系非常紧张。一方面,清政府对少林寺极为冷淡,限制其发展。入主中原后,清统治者不再如明代那样拨给少林僧兵粮饷,实际上将其解散,又取消了少林寺以往享有的优免田赋特权,并对其大肆搜刮,为加强对少林寺住持的控制,顺治十四年,清廷规定其新住持必须通过礼部的审查后,方颁给委任札子予以承认;康熙五年(1666),其住持海宽圆寂后,清廷索性不再任命继任;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为使游手浮荡之徒知所儆惧,好勇斗狠之习不致渐染,以巩固统治,雍正帝令各省督抚将拳棒一事严行禁止,不准民间习武,少林寺僧人更是严禁的重点对象。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甚至斥责其房头僧人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措词之严厉,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少林寺有浓郁的“恋明”情结。顺治三年(1646)三月,礼部给明代少林寺末任住持彼岸海宽札子令其继续住持,但他却以“足疾"为由拒绝。直到十一年后的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见清朝统治日趋稳固,反清复明无望后才接受任命。再有就是明亡后许多故明遗民遁迹少林寺,或以其为从事反清复明斗争失败之后的避难所,或以空门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斗争。如生活于康、雍、乾年间的大侠甘凤池的老师朝元和尚,本是明宗室,明亡后就隐居少林。再如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初年的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明亡后具有强烈的忠明反清思想,遂隐蔽少林,结交反清志士,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故清初统治者视少林寺为窝藏前明遗民之渊薮。例如雍正十三年(1735),某教门组织骨干成员徐济庵就藏匿在少林寺长达一年之久。因此,少林寺又被清政府视为藏污纳垢之地。这是二者关系紧张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少林寺饱受明清鼎革兵燹的摧残,又与清政府关系紧张,处境异常艰难,康熙十八年(1679)顾炎武游少林寺时,见寺僧缺粮,大量外逃,一片狼藉。这也迫使众多身怀绝技的武僧背井离寺。迫于生计,他们或当镖师,或开馆授徒,或街头卖艺。个别武僧则倚仗武艺,恣意妄为,甚至成为清王朝的异己,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清统治者敏感意识到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后期,清政府对少林寺改为怀柔政策。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封府知府王启绪至寺,并倡议重修千佛殿。河南巡抚徐绩等官员踊跃捐资,至乾隆四十一年工竣嘉庆八年(1803)河南道员麟庆至少林寺,表示若只为保山护寺,寺僧可以习武,随后观看武僧比武。这种政策调整始于康熙中后期,今日少林寺所挂匾额即为康熙所题,在乾隆年间达到高潮,其显著标志是康熙帝颁赐御书匾额,雍正帝大规模整修少林寺及乾隆帝赐《大藏经》并驾临。

金庸的《鹿鼎记》中,就采用了清朝对少林怀柔的历史背景,而非火烧少林寺的

随着时光流逝和清朝的统治日益稳固,少林僧众恋明怨清情结日趋淡化。同时他们从所受清廷压制中也逐渐明白了佛教的盛衰每系于时君之好恶,遂对示好的清政府投桃报李,频送秋波。不仅在乾隆帝驾临少林寺时殷勤备至,事后立御制诗碑,建御碑亭、御座房,竭力显示自己的忠心敬意。

便即使如此,清廷也没有放松对少林寺的警惕。乾隆四十年(1775)五月,乾隆帝闻知河南巡抚徐绩聘请少林武僧到兵营教习武艺,急忙发谕旨阻止、痛斥徐氏道:僧人既经出家,即应恪守清规,以柔和忍辱为主,岂容习为击刺,好勇逞强?有地方之责者闻之,尚当设法潜移默化,何可转行招致传授,令售其技乎?……著传谕申饬,并令将召致各僧即行遣回。乾隆帝持此坚决反对态度,意味着少林武术在政治,军事领域谋求发展已不可能,仅余民间社会这唯一的发展空间了。

至清末民初,少林寺仅存僧人200余名,田地2870余亩,已今非昔比。少林寺日趋衰落使少林武术饱受池鱼之殃,而它与清政府的关系无根本改善既令少林武术在政治领域无法发展,而在民间,少林武僧或当镖师,或做教头,或落草为寇,甚至沦落街头、靠卖艺糊口。

民国时代的老照片,被焚毁前的少林寺

最后说一下民间传说中的清廷火烧少林寺,当然在现实中并未发生,但这个出自反清宣传的故事,反映的是清前期清政府与少林寺的矛盾。据《清廷火烧少林寺新辩》一文考证,这一传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其原型有三:

(一)清初福建沿海迁界事件 郑成功退居台湾后,清廷为了阻止郑成功和大陆沿海的联系,推行了迁界政策,禁令颁布之后,由于沿海人民不愿搬离家园而多有激烈抵抗,因此清廷展开了残酷的烧杀掳掠。清福建总督李率泰领大队舟师攻入铜山,杀民众一万余人,逼逐全岛三四万百姓'迁界’入徙漳州、潮州内陆,岛上寺庙皆被焚毁,顿做废墟。此际,不少香花僧与岛民一起抗争而亡,古来寺亦于此时毁废。”古来寺、长林寺都是源承“有南少林之誉”的仙游九座寺法脉。

(二)雍正强拆门房事件 作为明代准军事武装,为维护朱明统治起过“保邦靖世”作用的少林僧人不满外族的入主,多次藏匿反清人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在河东总督王士俊关于全面整修少林寺的奏折上御批曰:“朕览图内,门头二十五房,距寺较远,零星散处,俱不在此寺之内。向来直省房头僧人,类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难于稽查管束,应将所有房屋俱拆……钦此。”雍正皇帝严厉斥责少林房头僧人,则是表明这与房头僧人们的反清迹象与言行有关。他下令将门头二十五房悉数拆毁,可想而知这次强行拆除或焚毁,势必遭到反抗,此一事件应为“火烧少林寺”传说又一现实原型。

(三)福建藤牌兵事件清朝收复台湾之后,清政府对具有顽强作战精神的闽南藤牌兵仍有戒心,下令将他们全部迁往内陆,把藤牌兵解散。1685年,沙俄侵略者犯东北,康熙帝下令重新征调对付洋枪洋炮有丰富经验的郑氏旧部藤牌兵500人,由郑氏旧将林兴珠率领。雅克萨战役中,藤牌兵再显神威,500名将士在枪林弹雨中与侵略者周旋恶战,收复雅克萨,而藤牌兵无一人战死,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既平三藩,未尝一日忘罗刹也,乃命彭椿公领铁骑三千,为陆路将军;林兴珠领滚牌五百,为水路将军,往征之……五月二十三日围阿克萨,二十五日,救兵已至,侦知之……则皆令众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扁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奔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复围城。……彭椿公既平其地,甫归报,而罗刹已于其地复建城……上怒彭椿公践踏其地之不力也,以前功折其罪,并侯之功亦不叙焉。”林兴珠不失一兵一卒,攻克阿克萨城。因甫归报,而罗刹已于其地复建城,康熙帝怪罪下来,彭椿公以前功折其罪,并侯之功亦不叙焉。

据郭弘斌编著《台湾人的台湾历史》中所描述:“……阿克萨之战,这五百藤牌兵在战场上立下奇功,但是事后并无奖赏,后人说所有藤牌兵全部被清军所杀……”藤牌兵事件与天地会《会薄》中所记载的“西鲁故事”少林寺僧打败西鲁,未封赏,后反被诬陷,遭致清廷毁少林寺等情节有诸多相似之处。“罗刹国”是指俄罗斯,阿克萨便是雅克萨城,因“罗刹国”地处中国西北部,故称其为“西罗国”。所以我们推断,此一事件应为“火烧少林寺”传说再一现实原型。

作为反清重要基地的福建,是抗清斗争坚持最久、反清复明思潮最严重的区域。反清组织采用多种形式对政权进行颠覆,如洪门成员以拳师的身份办馆授徒,就是其主要的一种形式。在武术界“师徒如父子”传统伦理道德观的掩护下,武术馆社最容易拉帮结派成为反清的秘密组织,同时他们为了激起人们对清廷的不满和愤慨,制造反清舆论,于是便以上述多种历史事件为缘起,假托、编造了清廷毁少林寺的故事,直至演绎为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诸多版本的“火烧少林寺”的民间传说。

至清末民初,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内外交困,国运不昌,使用现代枪械的少林寺僧兵保卫团被吴佩孚部收罗。1928年,时值吴佩孚与冯玉祥两派军阀混战。冯玉祥部下石友三攻入少林寺,为泄私愤派兵焚寺少林寺众多建筑被付之一炬,大批珍贵文物及藏经化作灰烬。少林寺遭此灭顶之灾后,寺毁僧散,随后便迅速衰落。这是少林寺第三次被毁。

少林是“僧兵”,而非武僧,所以民国时代的少林保卫团是这样的

《新少林寺》,对民国时期的少林寺被毁进行了美化处理

近代最著名的少林寺名人,当属解放军开国上将许世友,他年幼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练就一身高超绝顶的武功,为了还俗下山,按寺内祖传的规矩,少林寺摆下演武阵。许世友一阵接一阵打过去,胜过各位高手,这才一路打出了山门。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钱钧少年时,也曾投奔少林寺学习武功。曾有人就此事专门请教过他,他说确有此事:“许司令武功好,是打出山门的。我武功差,打不出去,只好从后山小道溜走,参加了红军。钱钧还回忆,许司令出了家,当了和尚,习武的机会比我多。我当时是杂役,干杂活,学功夫的时间不多。

后来许世友响应中央号召写回忆录,大家都等着看少林寺那段,结果回忆录出来,少林寺一个字没提,别人问起,他说“那段没意思”……如果写了,应该是一段很珍贵的资料。

在那个年代香港的功夫片很流行,工作人员也曾给许世友将军放来看。可是看完之后,许世友将军对他们的评价却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拥有僧兵的不止少林寺一家,五台山也是著名的僧兵出产地,这是五台山的抗日武装,僧侣自卫队

解放以后,少林寺被定性为大地主,遭到打倒,逐渐衰落,到80年代张鑫炎拍摄《少林寺》来到嵩山时,山上只剩下了几个老和尚,老和尚向张鑫炎演武,不会武功的张鑫炎评价说:非常朴实(和武术套路运动员相比),像种地的动作一样……而对武术史有了解的人立刻就会明白,张鑫炎看到的明显就是“一打一揭,宛如农夫之垦土”的“五虎拦”。

《少林棍法阐宗》

《少林寺》为少林寺带来新生,影片的投资方其实是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以少林传人自居的宗道臣,在7,80年代中日友好的大背景下,要求来少林寺认祖归宗,有关部门以少林寺没通公路婉拒,宗道臣表示:就算走,我也要走到少林寺……

这一段故事,在电影《少林寺》的开篇进行了展现。

少林寺的从古至今,伴随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时代的治乱时盛时衰,今天,少林寺不再具有古代割据武装的性质,武艺也成为一种表演和文化传承,随着林寺的商业化运营,少林寺的经济达到历史上的顶峰,与此同时的是对少林文化和武艺和巨大争议……

全文完,如果喜欢本文,请点一个“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南海保镖教头原的格斗教官王胜利老师给我们讲讲他遇到过的一次冲突如何解决的?

目前王胜利老师的《中国跤十三个迅速制服敌人的防身方法》热销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