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石的性情

 ckeliter 2024-04-27 发布于陕西

1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有超越追求利润的目标,类似孔雀开屏般的骄傲或者虚荣,提炼成一句话,就是——我能,你不能。

这两天,一言不合就要登珠穆朗玛峰的王石身体力行地在“我能,你不能”的企业家秀场中再次大出风头。

王石公开宣布:我女儿3岁,不是私生的。

短短一句话,信息量挺大。

王石今年贵庚72,“我女儿3岁”,暗含的信息是:王石老当益壮——我能,你不能。

“不是私生的”,这句话给人以遐想:在王石的那个商人圈子里,私生子私生女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不像马克吐温笔下“各种颜色的孩子围着叫爸爸”那么夸张。

王石祭出一句“不是私生的”,让圈内人汗颜,同时再次印证了熊彼特的理论——我能,你不能。

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鹤立鸡群的姿态是王石独有的性情。

图片

王石最有名的“我能,你不能”的事儿是他的“不行贿”宣言。

1994年,王石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宣布万科不行贿的底线。

声明之后,相信的人不多,不信的人不少。

十年过去,王石在云南弥勒参加一个企业家论坛,探讨企业伦理话题,王石再提“不行贿”底线。

王石发言后,一个以坦率著称的民营企业家说,王石先生不行贿,我很佩服。但那只是个案,因为不行贿,一事无成,比如说我自己就行贿。

“不行贿”的王石说完,下面没有掌声。这位公开承认自己行贿的企业家说完,底下掌声雷动。

不论是最近声明自己的女儿“不是私生的”,还是多年前的“不行贿”声明,王石的种种行为,总能引出某种尴尬,与其说这种尴尬是王石个人的尴尬,不如说这种尴尬是某种“约定成俗却不方便明说”的环境的尴尬。

王石诸多“不合时宜”的言论,源于他自小对“商人”这个身份的排斥。

2

儿时,相比于“商”,王石对“官”更熟悉。

王石的小学是在北京上的,学校就在故宫后面。王石的父母在机关大楼上班,属于中层干部,住在普通的筒子楼里。

有时候,王石去同学家玩,发现生活条件差距明显,同学家里,地毯,电话,沙发,大客厅,一应俱全。后来,王石才知道,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部级或更高级别的干部。

八岁搬到郑州后,王石住在干部大院,邻居都是些书记、局长、副局长、政委、工会主席之类。

图片

王石参军进入部队后,第一次对政治有了概念。

当时正逢“特殊年代”,王石所在的部队分两派,一派支持王恩茂,一派支持武光。

部队里的人开车碰到,如果你按喇叭,是“叭叭-叭叭”这四下,意思就是“打倒武光”,说明你是站在王恩茂这边的。如果你按“叭叭-叭叭叭”这五下,意思就是“打倒王恩茂”,说明你是站在武光这边的。

令王石困惑的是,这些派别并不确定,忽左忽右,就像翻烧饼。

考上兰州铁道学院后,王石自学了政治经济学。

3

王石的家庭没有商人背景,加之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不高,那时王石看过的书里,商人总以唯利是图的形象出现,比如《威尼斯商人》《欧也妮·葛朗台》等。

因此,王石从小对商人暴发户的形象非常反感。

1980年代,王石在书店找到一套《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得如饥似渴,一度奉其为偶像,觉得胡雪岩太能干了,太会察言观色了,太懂人情世故了。

但把整套书读完,王石改变了看法。

王石发现,胡雪岩和浙江巡抚王有龄、闽浙总督左宗棠是典型的官商勾结,官商编织的这张生意网支撑着胡雪岩的商业帝国。

胡雪岩公开行贿,跟长官们互换小老婆,称兄道弟,但实际上地位是不平等的,自己的命运被攥在别人手里。

在胡雪岩身上,王石看不到现代企业家精神,暗下决心,不能再走这条老路。

图片

王石最欣赏胡雪岩的一点,是他在破产后,吞金自杀,敢于用生命承担责任,这一点,今天的企业家们不一定做得到。

1988年前后,王石的公司筹备上市,搞股份制改造,准备引进香港上市公司规范条例,内部遂展开关于规范化的讨论。

讨论的焦点,在于一些灰色的行为是否真的不能碰,行贿也包括其中,有高管说,如果严格按条例办,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我们会失去竞争力。

王石说,我宁愿失去竞争力。

4

除了“不行贿”,王石还有一个经营理念——超过25%的利润不做。

这个理念乍一听,让人觉得王石有病,并且病得不轻,但其实这是“血的教训”。

万科做贸易出身,80年代进口录像机,做过利润高达200%的生意,因为暴利,许多公司一拥而上,都来进口录像机,很快供过于求,利润率一路从200%掉到100%、20%、5%、2%,乃至最后无利可图。

万科从1984年开始进口录像机设备,到1993年结束这项业务,王石请财务算过账,这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总账竟然是亏损的。

当初暴利赚来的,最后都吐回去了。

这个遭遇促成了王石的“超过25%的利润不做”的理念。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暴利,供应商、企业、消费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是此消彼长的存在,如果一方得到了超额的利润,必然意味着另外某方的利益受损。

追求暴利的企业,往往最后祸及自己。

5

1999年的世纪之交,王石辞去总经理职位,一度热衷于“探监”,探监的对象,都是因种种问题锒铛入狱的企业家。

去探监的原因是,已过不惑之年的王石,仍然迷茫,他想知道企业家存在的意义。

王石第一个去看的是南德集团的牟其中,后来又陆续看了玉溪红塔褚时健,德隆系的唐万兴,东星集团兰世立。

耐人寻味的是,王石探望牟其中时,由当时的湖北首富兰世立陪同,多年后,同一座监狱,王石又前去探望了身陷囹圄的兰世立。

物伤其类,兔死狐悲。

2002年,王石第一次去云南哀牢山的橙园,74岁的褚时健刚开始重新创业,兴致勃勃地为王石描述六年后的挂果情况。

十年之后,褚橙横空出世。

企业家精神,也许是一种滔滔不绝的生命力,在褚时健身上最能体现。

图片

6

王石性情的可贵之处,在于一种犹疑,对既定“江湖规矩”的犹疑,乃至对作为商人的自己的自身价值的犹疑。

这种犹疑让王石知其雄守其雌,风口浪尖不足夸,坦然落地才是平安。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是其中之一。1834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是5600万美元,是内森·罗斯柴尔德资产的十倍。

但是,今天大多数人连伍秉鉴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

当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在改开浪潮中不断膨胀、迷失自己乃至必须要思考一些“如何才能流芳百世”的终极问题时,王石用显摆的口吻说出的这句“女儿三岁,不是私生的”反倒显得低调。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