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397》印度和非洲当代电影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4-04-28 发布于上海

印度和非洲当代电影

1.印度电影

印度是当代世界电影大国之一。印度电影发展较早,30年代末40年代初,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都变成为电影中心,并建有电影学校,出产三种题材、形式和风格都各具特色的影片,这也是当代印度电影生产的基本格局框架。这三大中心及其它电影基地到1985年,年生产影片达912部,自1971年以来,连续14年中,影片生产的数量都占世界首位。

印度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更加衰落,印度人民长期坚持民族解放运动,到1947年,终于获得自治,1950年独立,建立共和国。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而诞生的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代表是阿巴斯导演的《大地之子》(1946)、森达拉姆的《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1946)。

50年代,印度电影家不甘为娱乐片吞噬,进步艺术家仍坚持现实主义的道路。罗伊(1911-1966)拍摄了《两亩地》,揭露资本主义势力迫使农民走上了悲惨的道路。该片上演后引起轰动,在第二年的戛纳电影节和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获奖。一批年轻的导演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启发下,掀起了"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是雷伊和森。雷伊(1921-  )曾去欧洲,当过法国著名导演雷诺阿的助手。回国后,致力于反映印度现实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影片,拍摄了"阿普三部曲"(包括《道路之歌》(1955)、《不可征服的人》(1956)、《阿普的世界》(1959)),获戛纳电影节奖。森(1923-  )的作品着重表现社会现实的题材,揭露印度的贫困、剥削和动乱等。代表作有《舒姆先生》(1969)、《加尔各答-71年》等等。森和卡乌尔于1965年发表了"新电影宣言",强调要打破印度影片的模式,接近生活,反映现实,采用多拍外景等方法以降低成本。

60年代,既是印度现实主义电影取得成果的时期,也是娱乐片等丧失社会倾向的影片的再度产生的时期。到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稳,社会矛盾激烈,人们往往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无能为力,往往在幻想中寻求暂时的安慰。于是,电影商人为迎合群众的心理,大拍歌舞片、言情片、武打片,如情节紧张的三部曲:《星星之火》(1975)、《时间的隔阂》(1980)、《命运》(1981)、《围墙》(1975)及灾难片《火车火车》(1979)等。但是,"新电影"运动所代表的关注现实的电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一批更年轻的导演仍有闪着"新电影"精神的影片问世。80年代以后,这种倾向更有所增强。较突出的有贝内格尔导演的描写贱民悲惨处境及争取平等斗争的《幼苗》(1974)、萨图的叙述印巴分治后穆斯林苦难的《热风》(1973)、阿拉万坦的揭露社会阴影面的《到来》(1974)以及反映妇女斗争的《角色》(1977)、描绘农民贫困的《大地母亲》(1980)、《失去土地的人》(1981)、表现工人争取社会权利的《阿尔别尔特.平托为什么发怒》(1980)等,都触及了印度社会的现实,有的还表现得相当深刻。

作为东方电影多产国家之一的印度,其歌舞片、言情片等娱乐片始终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并且已成为印度影片的特征之一,闻名于世界。

2.非洲电影

非洲的电影、电视以埃及最为发达,其它有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以色列等。

埃及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一批反殖民主义的影片应运而生,如卡玛尔.萨里姆的《穷人们》(1943)、《星期五晚上》(1945)、艾哈迈德、凯玛勒.默尔西的《工人》(1943)、卡米尔.泰勒姆萨尼的《黑市》(1945)等。埃及是个爱好歌舞的国度,歌舞片的数量不但多,还出现过歌舞片与喜剧片融合为一体的新片种。代表作品有阿卜杜.乌哈勃的《欢乐的一天》、《被禁止的爱情》(1942)等等。这时期,埃及影片年输出量平均达60部。

50年代初期,法鲁克王朝被推翻后,电影进行过国有化改革。1956年,又公布保护民族电影的法令,起到了促进国产影片发展的作用。从这时起到60年代中期,埃及电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涌现了一批反映埃及推翻王朝的革命、反对殖民统治、表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倾向强烈的影片。主要代表是艾布.塞伊夫(1915-    )和尤素福.夏欣(1926-)。艾布.赛伊夫这时的作品有《工人哈桑》(1952)、《妖魔》(1954)、《蚂蟥》(1955)、《强壮的人》(1957)、《开罗30(1966)等。尤素福.夏欣有《尼罗河之子》(1951)、《山谷里的战斗》(1955)、《铁门》(1958)、《阿尔及利亚姑娘》(1958),这些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都获了奖。凯玛尔.谢赫以善于制造电影悬念著称,他拍摄了《阴谋》(1953)、《生或死》(1954)、《死人贩子》(1957),也拍了反映现实的《和平的土地》(1957)、《我决不招认》(1961)、《最后一夜》(1963)、《叛国者》(1965)等。

影片的种类也多,样式也较丰富。《生或死》是表现日常生活的正剧;《开罗火车站》(1958)是心理片;《强壮的人》是政治片;《蚂蟥》是喜剧片。此外,《我父亲是个新郎》(1959)是埃及第一部彩色影片;《女响导》是第一部宽银幕片。其它还有数量可观的歌舞片等等。

1967年,埃及在中东战争中失败,痛定思痛,埃及人不得不反思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中青年电影工作者组织"新电影协会",反对无目的的美学手法、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上的平庸和肤浅地描写重大题材等,主张要准确地、深刻地解剖埃及社会的问题,抛弃照抄外国影片的模式,创造新形式,真正形成埃及的民族电影。一批现实主义浓烈的影片涌现出来了,形成了埃及电影短暂沉寂后的一个新热潮。

这时期的政治电影较引人注目。尤素福.夏欣的《麻雀》,探讨了中东战争失败的原因。凯玛尔.谢赫连续拍摄了《失去影子的人》(1968)、《未拉马尔》(1969)、《逃亡者》(1974)、《向谁开枪》(1975)及侦探片《走向深渊》(1978)等。其他作品还有阿里.巴德尔汗揭露镇压人民的《卡尔纳克咖啡馆》。默罕默德.拉迪的《太阳后面》(1974)等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有艾布.赛伊夫的《水夫之死》(1977)、《血战加迪西亚)(1981),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有《不是谈爱的时候》、《岐途》等等。由于影片揭露社会问题趋向深刻,受到当局的阻拦。如赛伊夫分析国家经济困难原因的《公共浴室》(1922)演了第二轮就被禁演了。影片《麻雀》和《尼罗河上的闲话》受到检查官的删改。

80年代,埃及电影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如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律师》、《法蒂玛被捕之夜》、《最不受人尊敬的人》等,都有较好的反响。

非洲其它国家的电影往往以短片为多,到60年代后,才较缓慢地发展起来。突尼斯于1966年,才由克利拍摄出了第一部长故事片《黎明》,由于经济原因,与外国合拍的影片较有质量。他们本国自拍的较好影片有《沙漠中的航标》(1984)、《灰人》(1985)等。塞内加尔于1966年才拍出了第一个故事片《黑姑娘》。1968年的《汇草》获威尼斯电影节奖;《哈拉》(1974)获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奖。拉克达.哈米纳(1934-  )是阿尔及利亚知名的导演,他的《奥雷斯山上的风》,反映民族解放战争的事迹,1967年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斋年纪事》(1975)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大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