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驰誉丹青”的画家阎立本:他的艺术之路引人探寻,身世更是成谜

 大百科全书 2024-04-28 发布于广东

阎立本的名字与中国画史传统以及人们关于中国古代画家的认识与评价已经深刻地缠绕在一起。

他是中国画史中一位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也是一位相当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身世与处境彰显着一位才华卓著的艺术家在其所处时代的尴尬境遇。

同时他在绘画方面的事迹与作品也揭示出画家和绘画作品在中国画史较早阶段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和作用。

本文试图从阎立本的身世与处境的考察入手,揭示“画家”阎立本对于中国画史的意义和贡献。

«——【·阎氏家族·】——»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可谓有唐一代画家之首张彦远称“大安兄弟,首冠于皇朝”。

这样讲,不仅是由于二人生活的年代在唐初,也不仅是由于二人在绘画方面的贡献最大,还因为二人相比于其他唐代画家而言有着不俗的家世与身份。

根据有确凿史料可考的记载,我们可以将阎氏家族的兴起定在阎立本祖父阎庆的时代,并根据《周书·阎庆传》将阎氏家族的历史追到间庆之曾祖间善。

关于阎氏祖籍的描述,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如陈寅恪推测阎氏家族出于胡族,并根据一些细的信息推测其家族有可能来自西域。

"侯纪润亦推测氏极有可能为鲜卑人四而有些学者则根据墓志文本将闾氏家族的籍贯确定为河南。

考诸阎氏家族成员的小传与墓志,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可见的关于阎氏籍贯的描述基本体现为河南(河阴、洛阳、荥阳)榆林盛乐、雍州(或京兆)万年三种,而这些描述其实相互之间并无冲突。

阎氏家族本居盛乐,在北魏至北周时期改称河南,又随着宇文至李唐政权政治中心的迁移改为“雍州万年”(或“京兆万年”),这恰恰是这段历史在一个家族历史上留下的印记。

我们可以基本将阎氏家族视作南迁之代人并且是与宇文家族关联十分紧密的代人。

«——【·与帝家联姻·】——»

籍贯书写和家族居住地的变迁,十分鲜明地反映出阎氏家族在其所处时代与权力中心的关系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从表面看来,阎氏家族的兴起从阎庆开始,而倘若留意阎庆传在《周书》中的位置,即可清晰地看到他在历史书写中被放置在贵戚之列,所谓“始以亲党升朝,终以才能进达”。

其之列为贵戚,乃是由于庆之姑母阎氏乃是宇文护之母阎氏陷于东魏一北齐三十余年,是作为北周停止攻齐的条件由北齐政权送回北周的

这在当时曾经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情,而阎庆在与宇文护有着这样亲缘关系的情况下,却并未阿附于他。

这是使得北周武帝看重他,且诏其子毗(即二间之父)尚帝女清都公主的原因。

从阎庆的身份与经历看,阎氏在宇文氏兴起之际,由于姻亲之关系,而在北周政权中成为与皇族关系非常密切的家族。

阎氏虽不比于、窦,尉迟诸家功勋卓著却胜在谨慎、善于绥抚,故能得皇帝信任。

北周武帝宣帝、静帝乃至隋世文帝、炀帝都对间庆礼敬有加。

然而对于间氏家族而言,“婚连帝室”并非仅此一事,在入唐之后,阎氏家族与皇室之间仍然保持了长久的姻亲联系。

阎立德长女阎婉为濮王李泰之妃,其子嗣濮王欣则娶太宗女临川公主与驸马周道务女周氏为妻。

而又若干年后,阎立德玄孙阎用之长女再度嫁入帝王家,成为玄宗十四子义王李玭之妃。

这样的姻亲联系,使得阎氏家族在很长时间内始终处于与政权核心最亲密的集团之中。

«——【·所以能为皇帝画像·】——»

因此,阎立本自秦府时期就追随李世民左右,为皇帝画像、为朝中最重要的臣子画像、为来朝的外邦使臣画像。

乃至为太宗的爱马塑六骏形象、为太宗之弟虢王元凤射虎写貌,桩桩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显露出李世民对他的信赖与亲近。

而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不久,阎立本又随之入东宫为太子家令,并在高宗朝最终做到中书令,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高宗对这位一直追随李唐家族的旧人的亲近与信赖。

在现今仍能看到的故宫所藏《国铨楷书善见律卷》末尾有“银青光禄大夫行家令臣间立本总监”款识,可为其东宫岁月之佐证。

所以,阎毗在技艺方面的声名很快盖过了其旧朝贵戚的身份,以至于在史官们为阎氏兄弟作传时,已不再谈论其祖上的家世功绩,而只谈论其技艺传家的故事。

两唐书在为阎氏兄弟作传时,皆称其父毗,“以工艺进/知名”,由此而顺理成章地解释了间氏兄弟之“机巧有思”缘于“早传家业”。

然而,倘若细数间氏兄弟之事迹,正如前文对间毗事迹的考察一样,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贡献也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精通工艺。

如果说,阎毗真正的贡献在于谙熟旧事,那么早传家业的间氏兄弟从其父亲那里继承的,也更是对于旧制的了解。

«——【·结语·】——»

于今日而言,阎立本在人们心目中的画家形象已不可动摇。

或许人们已经不想过多地去了解他在他自身所处时代的经历与生活,而只想从流传的作品中了解一种绘画的风格与形制。

尽管那些载入史册的间氏作品已不复可见,我们却可以看到那些作品在绘画史上留下的创制。

《秦府十八学士图》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在有唐一代树立为一种典范,我们可以通过画史与正史材料的记载看到,为学士、功臣写真造像在唐以及唐以后历代皆有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