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感咳嗽勿离宣散药

 中医闫大夫 2024-04-28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247)

学习岐黄术,要宁涩勿滑,认真读书,亦有自律,最怕片面理解,浅尝辄止。临证反复思考,开方如烹调,投料适当,色香味俱全;有的放矢遴选药饵,才可恰到好处;尚须注意动静结合,上升功力。以《伤寒论》医咳为例,给予五味子,若无干姜、细辛发散,则效果不显;单用熟地黄温补肾阴,滋养血液,比较慢、弱,如入砂仁,即能迅速提高。
1961年冬季,老朽诊一风寒感冒,严重咳嗽,日夜不停,头上出汗,痰内带血,脉象浮滑,烦躁不安,当时就取小青龙汤加减与之,计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半夏6克、白芍6克、五味子15克、甘草10克、石膏20克,因痰含血丝删去干姜、细辛两味,每日一剂,饮后病情不减,嘱他将五味子打碎见核,添入干姜6克、细辛10克,继服勿辍,又吃了四帖,咳嗽消除而愈。举此一则便概其余。
小郎中按:本文开头张老就告诉了我们学习中医读书临证的四种方法,都是经典之言,学习中医越久越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小郎中以自己的认知和临证体会来解读一些这四种方法。
1.学习岐黄术,要宁涩勿滑,认真读书,亦有自律,最怕片面理解,浅尝辄止此点是告诫我们要选择经典著作反复研读,并结合临床仔细体会。宁涩勿滑即是宁可读的慢一点也要把著作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透彻深刻,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但是也要自律,不能今天读2页,明天读3页,后天就不读了,这种做法也不可取,既然要读就要坚持不懈,自律要求,有些东西是需要不断坚持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才能一点点进步,这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2.临证反复思考,开方如烹调,投料适当,色香味俱全。小郎中自己的临证感觉就像是警察破案和厨子做菜,辨证的过程像破案,警察破案要一步步地搜寻四诊资料作为证据支撑,反复思考,找出疾病的逻辑脉络和发展发生趋势,从而辨证论治;论治的过程像做菜,要找好方剂菜谱,哪一个方(那一道菜)更适合今天的病情,这个方还有没有调整变化的必要,应该怎么调?依照什么四诊证据调?调到什么程度为止?调完之后是否能达到最佳标准?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可能这个思考过程在脑海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但是这个思路一定要不断训练强化才可。
3.有的放矢遴选药饵,才可恰到好处同第2点,一个优秀的医生对自己所要用的药物要非常清楚,这个药物作用在机体哪个脏腑,在哪个层次上起作用,与什么药物搭配能起到何种作用都要清清楚楚,这种功力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一定是要勤于读古代本草的优秀著作,勤于临证,勤于总结才能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用药特点。
4.尚须注意动静结合,上升功力。这就是临证处方用药高手的最高境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很平常,大家都懂,当年邓中甲教授给我们讲方剂学分析方的特点时,经常会提到此方药物配伍中动静结合,补而不滞,补而不壅,当时学生阶段感受不深,但是牢牢记住了这句话,随着临证时间增加,慢慢体会了这句话的真谛。这就是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和大美无言的体现。当我们在处方遣药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对处方的疗效影响很大,张老文中的医案诠释了这一点,诸位可仔细体会。小郎中临证中还不仅仅体现在张老提到的这两个动静结合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在使用补脾胃的药时可不可以加点理气的药,如陈皮、枳实、木香、佛手、厚朴等,可不可以加点健胃消食的药,麦芽、谷芽等,小剂量低剂量使用会收到意向不到的疗效。还有在使用过于苦寒的药清热解毒时,可不可以加一点点辛温宣通的药,防止苦寒闭郁气机,这也是动静结合。临证中仔细体会总结,逐渐提升临床功力,慢慢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