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适与溥仪的两次会面

 冬不拉拉 2024-04-28 发布于安徽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溥仪是末代皇帝,年龄相差17岁,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他俩在两年之内竟有二次刻意相约的短暂会面,一度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

1922年直奉大战结束吴佩孚掌控北京政局,意图扶主子曹琨上位但路线不通,南方孙中山政权因陈炯明的反击正出现重大反复,局势如何发展,各方政治势力密集博弈,新锐知识分子们也不甘寂寞,纷纷表达立场和看法。曾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胡适以“我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为理由,“发愤要想谈政治”,在经过和李大钊、蔡元培、梁漱溟等人的讨论后,于1922年4月13日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了早日召开南北和平会议、恢复旧国会、制定宪法以及裁兵、裁官、改良选举制度、公开财政等政治改良措施。胡适影响力大,此文一出一时热议纷纷。

各路社会名流纷纷赞赏胡适的才华和政治态度,连紫禁城的“末代皇帝”也为胡适叫好。三天之后的4月17日,溥仪亲自打电话给胡适,并派一个太监登门拜访邀请他去紫禁城做客。胡适在名片背面亲笔写下:“今日因有课,不能入宫,请恕罪。胡适”,然后交来人带给溥仪,或许是没想好该如何面对年轻的逊帝吧?但在一个多月后的5月30日中午,胡适去了故宫,坐的是溥仪派来的汽车。据胡适后来自己说,谈的是新诗和新诗人以及其他文学话题,时间不过二十分钟。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会见末代皇帝,一经媒体曝光即引发轩然大波,众多报刊攻击胡适这一举动,甚至有绘声绘色地描绘胡适向溥仪行君臣大礼的情形。

胡适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宣统与胡适》的文章作为解释:

一个人去见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希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算得上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洗刷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

胡适本文弱,但意志坚定,行事从来不畏人言。两年之后的1924年的3月27日,胡适再次进入紫禁城见了溥仪,但这一次是风平浪静似乎没有人注意了。

胡适后来专门写诗记之,其中两句是:

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

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面对时代的浪潮,个人的所谓轩然大波实在算不得什么,皇帝又如何?(新文化运动)领袖又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