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松柏:老赤峰的“大栅栏”

 捉光凑影 2024-04-28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总第531期





   19 79年夏,在红星路北段钢铁大街与长青街之间,曾经有过一条名叫“大栅栏”的商业步行街。大栅栏是北京前门外的一条商业街的名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前门商业街是北京的商业中心,拥有数条纵横交错的街道组成,其中最热闹的去处就属大栅栏了,靠着京城的名望大栅栏享誉全国,以至于赤峰新建的这条商业街也想沾点京城大栅栏的光,使这条商业街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了赤峰人压马路逛大街的好去处。

图片

大栅栏北口

    红星路南起站前街,北至长青街,共分为三段,南段自站前街至解放街,中段自解放街至钢铁大街,北段自钢铁大街至长青街,红星路是条断头路,因为其北端到了长青街之后顶头是长青公园,总不能为打通六道街而将长青公园一劈两半吧,所以只能是修到长青路为止,这一带的居民去老城区只能是向西再拐个胳膊肘子弯,借助于长青公园西侧的榆树林子胡同,榆树林子胡同事实上充当了红星路北延的角色。

         1958年以前,六道街以南属于哈达街的南郊外,都是旷野没什么人烟,大栅栏这条路所在地段的东部属于回民墓地,西部则为一个叫元隆伙房的菜园子。1956年,昭乌达盟首府从林东迁到赤峰,为安置盟直属机关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在六道街至火车站之间规划建设了新市区,形成了六纵五横的棋盘式道路格局。

图片

大栅栏北口路西

   红星路属于六条南北纵向的骨干大街中的一条。在新市区的规划建设实施的初期,越往南拓街道修建的比较顺畅,因为大多属于空旷地带,而越靠近老市区地带,由于有村庄、园田、墓地的缘故,需要搬迁异地安置的资金缺口较大,导致规划中的道路不得已只好分期执行,像长青街路段刚开始时仅修了昭乌达路至园林路一小段,其余地段直到1972年依靠辽宁省的资力支援才得以修通。而红星路从1958年开始修建时其北段也仅修了半截,直到1978年继续向北修才实现了与长青街的贯通。记得早期的红星路北段,路东自南北依次排列的地质队家属院、盟汽车运输公司第二家属院和盟交通局家属院。路西则属于团结大队的园田,靠西南转角处是赤峰市建筑社,隔马路对面是名为七门市的肉类食品和副食的商店。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才刚刚起步,持续十几年的“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此结束。知识青年全部返城就业,市区一下子涌进了近万名知青待业分配工作,而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市区有数的十几家工厂根本容纳不了庞大的待业知青群体,安排知识青年群体上岗就业成了关系到市区几乎每一个家庭生息,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图片

   大栅栏北口路东

    在那个年代都是多子女家庭,几乎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知青,由于大家都是依靠工资生活,而且工资普遍都很低,一个人挣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又平添了一个正值青年居家吃闲饭的人,等于给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当时待业知青都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待业在家时间一长就避免不了心生怨气对社会现实不满,有些人开始走向社会拉帮结伙,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甚至形成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给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隐患。1980年代在全面掀起的“严打”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知青待业在家有关。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把返城知青安置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来抓,昭乌达盟几乎比较大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知青安置机构,采取企事业单位扩招和单位就地消化,以及开拓社会多种就业渠道齐头并进的方式安置待业知青。许多单位成立的知青公司开办一些小工厂、小商店安排知青临时就业,商业流通领域办了许多知青商厅和知青商店安置知青,各街道办事处还在政府的扶持下办了许多小工厂,安排本辖区内的待业知青临时就业。

图片

现在的大栅栏北口

    因为当时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尚处于主导地位,个体户和私营经济尚处于萌芽状态,社会就业面很窄,知青唯一的出路还是依靠国有企事业和大集体企业安置,从而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但是各级政府尽管社会就业压力很大,还是迎难而上,竭尽职能为知青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打造大栅栏知青就业商品一条街,在社会上为知青就业树立起一个形象标志性工程,就是当时政府为知青就业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其实早在大栅栏建成之前,政府已经开始打造集约式知青商业区,首先尝试在位于红旗广场北侧的原昭乌达盟博物馆烂尾楼的地基上,建起了知青商店临时商厅群,拥有十几家门面房专门安排市商业口的知青子女就业,由于地处繁华的新华路商业街,每天的营业额都很大,为打造知青商业步行街积累了经验。

         1978年,红星路北段与长青街打通断头路工程启动,盟公署和市政府决定利用新开通的红星路打造成一条商业步行街专门安排知青就业。但是由于拿不出巨额资金用于步行街的建造,便决定采取社会集资动员社会力量建造临时商业门面房的方式,因陋就简多快好省的方式打造步行街。

    盟市两级政府采取各单位自愿报名,自己出资建房的方式打造步行街,并鼓励市区各大国营百货公司、副食品商店和城市供销社系统参与,市区较大的企业知青安置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来步行街投资建店,仅仅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步行街便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近百家知青商店入住。

   步行街入驻的商店与以往的商业步行街特点不同的是,经营的商品往往取决于经营单位所从事的行业特点而定,比如市涂料厂开办的知青商店以经营本厂生产的涂料为主,供销社开办的知青商店则以土产日杂为主,都是利用各企业在经营品种方面的优势销售本企业的商品,等于是利用知青商店的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的代销点,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实效。而市商业局下属的八大公司,均安排本单位的待业知青开办本单位经营商品的分店,等于为本单位新建了一个经营场所,而且地处新建的商业步行街,地段还是政府免费提供何乐而不为。

图片

   现在的大栅栏南口

   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当,市区各个单位趋之若鹜,争相恐后的报名参与步行街的建设,政府仅作好“三通一平”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地面建筑全部都是由社会集资来完成的,尽管步行街的商店门面较小,营业面积不大,被老百姓形容说进商店买东西都转不开腚,但是由于商品经营品种齐全,又相对集中并形成了步行街的规模,来这里购物的人还真是不少。

          19797月,知青步行街䧏重开张营业,并以别出心裁的大柵栏命名,希冀比肩于北京大柵栏商业步行街。为彰显对知青就业工作的重视,盟市两级主要领导均出席了开业仪式,为步行街壮门面。市区的老百姓都对步行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步行街天天摩肩接踵,万头攒动,川流不息,很快得到了市民们的认可。同时大栅栏还开办了夜市,一直营业到晚上十点,每当夜幕降临,步行街华灯齐放,成为了市民夜消费的一个亮点,一颗新的商业新星冉冉升起,每天商品的营业额都居高不下,而且同时安置了数百名知青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知青就业的压力,为知青就业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向纵深发展,中国开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制,个体私营经济和多种经济模式大量涌现,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从而改变了历史上由国家统一安置就业的传统模式,大批待业知青除了由国家安置一部分以外,又有了自主择业的新的就业渠道。

图片

  知青商店

   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青就业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大栅栏步行街的性质开始发生了改变,大多数以个体经营的形式转制,市区知青也全部得到了安置。进入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旧城区的升级改造,大栅栏步行街两侧开始升级改造成居民住宅楼,但是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步行街的历史格局,将临街的居民楼一层建成商品营业大厅,仍保持了步行街的风貌,并打造成了以经营纺织品为主的特色商业街,与东侧的火花路副食品商业街遥相呼应。再后来步行街的经营特色又随着时代而变化,又演变成了装潢设计步行街,并一直维持到现在。

   尽管时代变迁大栅栏经营特色和品种几经转变,繁华喧闹的气氛也随着历史的尘烟而逐渐消退,但是大栅栏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深深地铭刻在一代知青们的心间。

     作者:张松柏,供职于赤峰市博物馆研究室,现已退休,多年从事考古、地方史志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