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学院打破柑橘黄龙病可防不可治“魔咒”,有效率90%以上

 湖北仙桃刘美刚 2024-04-29 发布于湖北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让果农闻之色变的病害,号称不可治的“柑橘癌症”。

近日,《欧洲植物病理学报》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打破了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魔咒”,证明了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柑橘黄龙病不仅可防可控,而且可治。同时,这种方法还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绿色环保的优点。

图片

传统防御“三板斧”治标不治本

图片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类水果。中国柑橘种植面积约3900万亩,是世界柑橘种植第一大国。柑橘黄龙病是公认的世界性植保难题,号称“柑橘癌症”。

图片

感染黄龙病的柑橘树。陈文彬摄

柑橘黄龙病主要有3个种: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其主要危害柑橘(属)类水果,包括橘、柑、橙、柚、金柑和柠檬等,外在症状是柑橘树叶发黄、果实发软,以及可能结出青黄相间的红鼻子果。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柑橘黄龙病,但收效甚微,并没有跳出传统的防御“三板斧”怪圈。

所谓的防御“三板斧”,第一板斧是挑选健康的柑橘苗种;第二板斧是以农药外用杀灭或用虫网等物理手段阻断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木虱;第三板斧是一旦柑橘树被黄龙病感染,便以砍树的方式来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三板斧’的主要缺点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消灭病原菌、根治黄龙病。而第三板斧砍树,事实上也阻断不了黄龙病蔓延,而且会造成果农因重种柑橘新苗至少5年内无收益。”何裕建坦言。

图片

从地下攻克黄龙病难题

图片

出身于柑橘之乡湖南永州的何裕建,有感于乡亲父老们深受柑橘黄龙病之苦,自2013年开始,便致力于研究柑橘黄龙病。何裕建发现,目前研究黄龙病的人都主要关注地面上柑橘的各种植保方案,很少关注地下土壤问题和柑橘根部的处理。

何裕建说,一些柑橘果园滥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严重破坏了土壤。团队收集了全国主要柑橘产区的土壤,经检测分析发现,一些地区的土壤出现农残含量高、pH酸化或碱化、盐渍化、有机质低、中/微量元素不正常、有益微生物严重受损或不均衡等问题。

基于充分的调研,何裕建团队提出了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思路。

“我们通过筛选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采用对应的生态手段,恢复土壤正常pH值、降低盐渍化、提升有机质、均衡微量元素含量。同时,筛选、使用土壤益生菌,特别是能对黄龙病病原菌、根腐病病原菌等产生生物拮抗的组合菌,对柑橘常见地下与地上病害采取全方位处理措施。”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士生张阳说。

具体来说,团队首先以土壤修复剂对柑橘果园土壤的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根际有益菌的生长环境进行修复改良。其次通过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方法,抑制常见柑橘根腐病、根结线虫病和其他病原体的生长,保护柑橘根系并促进新根生长。然后在柑橘树根部加入筛选好的、可特异性生物拮抗黄龙病病原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分泌物会经柑橘健康根系进入韧皮部,消灭黄龙病病原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防治黄龙病的技术关键。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此综合策略对控制和防治黄龙病具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0%以上,果树也恢复了正常生长和产果。

在对柑橘黄化和黄龙病防治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团队用相关技术思路,分别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沙漠和盐碱地治理、果蔬和粮食等作物的种植退化、连作障碍/重茬等治理试验,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来源丨科技日报
编辑丨潘旭初
校对|李家华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钟汉成


图片

南方农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