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的自来水,竟与故宫关系密切

 北京的骑士 2024-04-29 发布于北京

北京人每天离不开的自来水,与故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北京城“因火得水”。正是由于故宫和京城防火的需要,自来水这种现代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才来到这座古城。

凿井与运水

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那么,在北京城没自来水以前,人们怎么解决用水问题呢?

主要靠打井取用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有大量瓦井分布在城西南广安门至和平门一带。汉、唐、辽、金时又建有砖井,与瓦井并用。元大都时期,居民和宫廷也是采用井水。到明清两代,北京水井遍及街巷,有的街巷以井命名,如王府井、大甜水井、三眼井等。

建城六百年,里面生活着那么多人,饮用、炊事、洗浴,浇灌、清扫、置景等等,都需要大量水源。据史料记载,故宫主要采用水车运水和从井中河中汲水来满足用水需求。相传故宫初建时凿有水井72眼,以象征北斗丛星中的“七十二地煞”。据考证,紫禁城约有八十多口井,散落各个院落,大部分院落一口井,也有的是两口井。故宫的井大部分无名,默藏深宫。故宫的井,井口都有石盖板、井口石,再加上铁锁,有的还建有井亭,防护严密。故宫有28个井亭,它是一种类似凉亭的建筑,作用是保护水源。再有就是水车运水。清末民初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若大内饮水,则专取之玉泉山也。”紫禁城从玉泉山取水,大半在凌晨时分,那时候北京城各城门都还关着,运水车只能从西直门进城,只见浩浩荡荡的水车经西直门奔向紫禁城,所以民间称西直门为“水门”。

北京城的自来水,竟与故宫关系密切

失火与防火

故宫是木结构建筑群,防火极为重要。故宫的消防供水,一是有围绕紫禁城的筒子河和城内的金水河,总储水量达2万立方米之多;二是各宫院中的水井,除提供生活用水外,也可为灭火提供水源;三是储水的消防水缸。

去过故宫的人,肯定见过大大小小的大缸,除美化宫廷,它还是重要的消防器材。据《大清会典》记载,宫内共有铁、铜和鎏金铜大缸308口,这是明清代为了防火而设置的,每口缸约可贮水3000多升,时刻保持缸水满盈。冬季防冻的做法是在缸外套上棉套,加设缸盖,在下边石座内放置炭火。每年由小雪时节开始点火,到第二年惊蛰时节撤火撤缸套。

明清时期, 虽有管理制度和防火灭火设施,但终因设备落后,在雷击起火、烟花起火、生活用火不慎等出现火灾时,得不到有效扑救,屡次出现建筑物和艺术品被烧毁的后果。

光绪十四年(1888年) 十二月十五日深夜,紫禁城贞度门发生火灾。贞度门位于紫禁城内中路南部,是清代官员上朝出入之门,且附近接连许多库房,历来是宫禁重地。由于水源不足、消防器具不全,经两天扑救,大火才被扑灭,使得贞度、太和、昭德三门及附近库房化为灰烬,为光绪大婚准备的各种服饰和礼仪用品大多烧毁,还毁了其他许多珍贵器物,损失无法估量。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天坛祈年殿被雷电击中,乾隆御题“祈年殿”匾额被击碎坠地,燃着了悬挂匾额的楣木,火势很快蔓延到殿内。尽管值守人员奋力扑救,却因建筑过高,水不能至,矗立了340多年的祈年殿,最终灰飞烟灭,成为一片废墟。

帝王居住之地和皇家建筑尚且如此,北京城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善政“自来水”

清朝末年, 京城接连发生火灾。比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栅栏火灾,不仅烧毁了大栅栏周边十几条街道的大量商铺,而且殃及正阳门和箭楼被烧毁。慈禧太后对此非常恼怒。一些开明士绅和商人接触外界较多,见识并品尝了洋人“自来水”之便利,他们多次向清政府建议兴建京师自来水,并找到了“京城多次起火,无水可救,损失惨重”这样一个关乎民生和社禝安危的理由。大臣们说得多了,慈禧也心有所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慈禧问及当时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凱:“防火有何善政?”袁世凯答:“以自来水对!”袁世凯此时正是慈禧的红人,“对答”分量可想而知。袁世凯应着慈禧对“火”的惧怕、对“水”的需求,成为北京自来水筹划与兴建实质上的后台大老板,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笔善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十八日,农工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等上奏慈禧和光绪,请建自来水。奏折写道:“凡各项事业有益于民生日用者,端在择要筹办,以为提倡。即如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要……为京师地方切要之图,亟宜设法筹办。”并举荐“谙悉商情、声望素孚”的前署直隶按察使周学熙总理其事。不到十日,慈禧就批复了这个奏折。批复速度是比较快的,有史学家称此为“十日谕允”。

有了慈禧同意筹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的圣旨,清农工商部紧锣密鼓筹办。这一年的三月二十八日,再次上呈奏折,请示筹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的“ 大概办法”。奏折中建议:京师自来水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公司名称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任命周学熙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总理。这个奏折也很快得到慈禧批准照办。

北京城的自来水,竟与故宫关系密切

官督商办

由于京师自来水公司是朝廷下旨兴建,属于“官督商办”,兴建过程中的很多事项要上奏朝廷,为此专门制作了一枚“奏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专用章”,专用于与清政府部门往来公文。公司成立时的许多重要文件都会加盖此章。如公司为建办公用房购买土地与顺天府的往来公函,关于陆军部呢革厂工业废水可能会污染自来水水源一事上奏农工部咨呈等。周学熙(1886—1947) , 字缉之, 号止庵, 安徽人。其父周馥曾任两广、两江总督。周学熙最初在浙江为官,后为山东候补道员。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回国后总办直隶工艺总局。1905年, 他出任天津道,1907年任长芦盐运史, 办商品陈列所、植物园、天津铁工厂、高等工业学堂等。1908年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周学熙到任之后,迅速开展挑选人才组建班底、招商集股筹措资金、踏勘选址确定水源、选定外商进口设备、铺设管线建设水厂等工作,克服重重困难,1910年3月自来水通水。

北京城的自来水,竟与故宫关系密切

因火得水

如今看来,当时自来水只有一座水厂,供水管线不够长、服务面积不太大,但是它实现了北京城供水方式的重大变化,从一个方面标志着古都北京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宣统二年二月(1910年3月),自来水公司为开办款项清册事致农工商部呈文的附件2“成绩述略”,对东直门水厂建设项目记录甚详。“购置水厂地基,计一百零三亩七分四厘,错落东直门外北首,距东直门一里”“建自来水铁架大水楼”“建造品字式清水池一座”“建造方清水池一座”“建造双层模范水池圆亭一座”“建造洋式大机器房并锅炉房一座”……当年的东直门水厂,机声隆隆,水流哗哗。百年过去,东直门外仍保留着不少当年的自来水设施,有的还在继续为城市供水出力。北京自来水博物馆老馆就曾设在当年的蒸汽机房里。

北京城“因火得水”,但自来水建成后,其功能却不仅用于救火,而是转为消防和饮用两用,且以饮用为主。

当年东直门水厂每日供水能力是1.87万立方米,供水管线长147公里,在全市安装了480个水龙头,水源取自京郊孙河。供水之初,自来水并未马上被接受。有民众看到水从龙头流出时有细小的“ 水泡” , 称之为“ 洋胰子水”,表示怀疑和反对,甚至造谣中伤。为消除百姓疑虑,自来水公司颇费苦心地在《白话报》《爱国报》等京城各大报纸上登广告,解疑惑,揽顾客,并免费向市民供水一周,以惠启民。

北京城的自来水,竟与故宫关系密切

第一批享用自来水的人

皇宫里的人们,不是最先享用自来水者。

不是兴建自来水时没有考虑他们,而是他们怕水里被洋鬼子下毒。皇宫大内每天喝的仍然是专人用水车送来的玉泉山的水。北京自来水厂老员工石长龄回忆说:“自来水安入皇宫主要是为了消防,不过当时只从东华门引入一段管,只安到了文昌阁就止住了,全长不过300余米,在上面安了几个消火栓,让我看纯属象征性的。1953年国家初建财政并不富裕,而且百废待兴,国家仍拨出重资命我公司规划了故宫消防系统并立即施工,这是经我办理的。”由此可见,故宫建立起自来水消防管网的时间应该是1953年。

后来, 国家又多次投资,增加了故宫的供水进口,增设了供水管道和地下消火栓,修建了储水池和泵站,进一步完善了消防管网,再加其他的组织、制度、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多方面的措施,使故宫的消防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1910年隆重开业供水后,至1949年四十多年时间里,北京的自来水业步履蹒跚,在旧中国艰苦的环境中惨淡经营。

公用水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自来水业焕发了新生,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为了满足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能力建设,扩建了供水管网,大力发展公用水站。供水管网堪称城市的“生命线”,城市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是确保供水安全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供水管线随着城市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367公里,发展到1979年的3400公里,2010年的8800公里……市区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城区中心地带,发展到五环路以外,涵盖近郊区千余平方公里范围。紫禁城建成600年了,北京自来水诞生发展也逾百年。紫禁城见证着自来水的发展,自来水为紫禁城、为北京城提供服务。

文/顾国源

北京城的自来水,竟与故宫关系密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