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秋说 || 做公益不是为了感动自己

 麦芽公益悦读馆 2024-04-29 发布于广东


尽管我认为大多数人对于“公益”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慈善而不是公益上面,但就公益本身来说,无论是否正确地认知了公益,只要有在为他人的改变(物质or精神)而行动着,那也是可认同为公益的。

只是,在以往的经验中,更多的看到人们沉浸在一份自我的满足里。资助、帮助某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后,生似这孩子这个地区就成了私有的了,成了某种标榜自我精神自我价值的物品。

这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虽然可能会促进一些捐赠行为,可惜并不会是件有益于公益的事。捐赠的本身,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是和捐赠方有所共情而产生的行为。若是为了获得心理快感而产生的捐赠,更多的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具有突然性,难以持续。

大多捐助到乡村学校的物资,校方都会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派发到学生手上。如此一来,贫困的孩子将会得到高强度甚至是高密度的曝光(即便只是在校内)。对于该孩子的心理来说,果然会一次次地产生“感恩的心”吗?我看未必。

假使受捐者发布了需求信息,捐赠人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捐赠,并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完成捐赠,在这个过程里,双方所建立的捐助关系是平等的,是慈和的,是对等的。

假使捐赠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快感,将自身一些“处理”的物资,随心地寄往一些“贫困地区”,只怕捐赠物是否合乎受捐的需求都得打上个问号。在这样的心态下,双方是俯视与被俯视的关系,是一种施舍。这样的地位虽然没有公认的说法,却是在场境里被默认的。

捐赠如是,公益如是。

做公益需要秉持的是一份内心的善念。“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做的结果,而是一份初心。

公益诚然在如今已发展成一份职业,没必要总抱着一种“自我神圣感”,所从事公益行业的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恰好比各行各业一样,那就更不需要以“有色眼光”看待,尤其是自己的内在眼光。

从事公益行业,只需要一份平和的心,如同对待正常的工作一般。不要因为面对的、接触的是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或人,而失去自我的平常心。

何况造成物资上生活上不平衡的源头,公益是无能为力的,公益是在尽自己的一分力,为改变尽一分力,为未来尽一分力,让生活更宽容些。

希望只会在明天来临,属于未来的明天。播下一粒种子,就是播下一个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