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袁胜民:【​“豫之旅”八日掠影】(散文)

 三秦文学 2024-04-29 发布于山东

本期编辑:马永清
“豫之旅”八日掠影

文/袁胜民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们乘坐K2048次列车,踏上诗与远方的河南之旅,远途的旅行虽然疲惫和寂寞,但是我们仍怀有浪漫的情愫。

“车过山海关,如飞一样”。

车窗外,杨柳吐绿,田野泛青。卧铺车厢里,很安静,乘客或躺在铺位上休息,或坐在铺边看手机。这时只见一位面容娇好的年轻尼姑正倚在窗前,一会儿,双目微闭,默默地低吟诵经。一会儿隔窗而望外面的风景。

“人人善念看经,个个把素持斋。”

一束插花牡丹含苞绽放,摆在小桌上淡雅、怡情、温馨。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或许在这里年轻尼姑的灵魂能得到些许的慰藉和净化,或许她在冥冥之中已经寻找到佛教之根的善念。

此时此刻,我距这位尼姑坐的位置不远,目睹她的虔诚和信仰的坚定,也独自寻觅窗外春的气息和旅途惬意的瞬间。

这时,卧铺过道上走过一位拖着拉杆箱的年轻人,偶然间瞥到我正构思一首诗便停下来。主动与我们热情攀谈,我俩好像是失散多年的老友,侃侃而谈诗词歌赋,特别是他还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给我们念他的新诗作,共同切磋诗词的作品。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钦佩他钻研的毅力和治学精神,经过近1300多公里行程,25个小时的颠簸,次日清晨6.58分我们终于抵达中原大城市郑州。这是河南之旅的首站,也将开启此行旅游的新起点。

这是一座令人久仰的英雄城市,“二七烈士纪念碑”,是郑州人的精神之塔,亦承载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历史。今天,我们终于来了。

来到洛阳旅行,如果不去千年风霜石刻宝库一一龙门石窟观赏打卡,那你就算是白来。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石窟最长的石窟之一,仅造像就有11万余尊。

以往听闻有“洛阳纸贵”的美好传说,今日亲临千古石窟,一睹壮观的古代石刻芳容,感受石刻艺术的最高境界,心里顿觉更是“洛阳纸贵”的缩影。

由于周末的缘故,加之41届牡丹节的举办,石窟景区门前车水马龙,鱼贯而入的客车及游人如梭状况,显得十分拥挤。

在人潮的簇拥下,我拾阶而上,来到昏暗的石洞里,仰望这一尊石像,其刀刻艺术精湛,石刻艺术“入木三分”。那佛像的慈善面容和宽宏大度的神态吸引众多游人,我再仔细观查,虽然表面彩绘己经褪色,但其神态尊容仍栩栩如生,心中不禁暗暗钦佩古人的工匠精神。

沿着石窟凹现的石壁下方,继续向西侧走,寻觅更加精致的石刻雕像群。

当我经过闻名遐迩的卢舍那大佛时,被石窟端庄的佛像惊呆了,据说这是按武则天的形象设计石刻的佛像。果然是大佛慈眉清善目,神彩奕奕,此佛通高17.14米,它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被外国友人称为“最美的蒙娜丽莎。”

在休息片刻时,忽然想起王昌龄的那首千古名句:“若是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啊,冰心不就是真心吗?石刻工艺,不就是需要这种忘我的真心和工匠精神吗?

短短的石窟参观结束了,站在南岸回望卢舍那大佛,顿觉佛光普照。

或许是对老子李耳的敬畏之心,或许是对“天人合一”道教核心的好奇心理,我们慕名来到河南滦川的老君山。

这里曾以“天下无双的圣境”、“世界第一仙山”之盛名饮誉海内外。

坐上“云景”索道车,飘飘欲仙飞往中天门,隔窗望老君山,峰峦陡峭,崖石重叠,气势雄伟。山林郁郁葱葱,层林尽染,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

此时,我置身于蓝天与青山之间,在大自然的空间里遨游,放飞自我的心境。

十多分钟的索道运行,终于攀爬上老君山的半山腰。

这里是通向金顶的中转站。

当我们双脚踏上这座山体,已经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感受到心灵净化带给我的少许宁静。同时,虔诚地体味道教文化之源的博大精深以及道场的神秘氛围和庄重。

中天门牌坊前,一座老子身披黄袍骑坐牛背的塑像吸引我,从老子逍遥自在的神态,远离世俗的烦恼表情,仿佛看到老子曾经享受神仙般的生活。

在“中天门”休息一会儿,继续冲刺“金顶”。坐上“峰林”的索道车,向老君山的顶峰前行。

功夫不大,出了索道车,经过百米的“仙境隧道”便来到“十里画屏”。

这里的“道观群”风景区,可谓风景如画如屏,展现在我们面前。

远望“金顶”在正午的阳光下,金光灿烂,熠熠生辉,我仿佛看到了道教的神秘和辉煌,看到道教信仰的力量和魅力,看到古代圣人老子的人生道场如此大气磅礴,惊天动地。

在金顶前拍摄宁静致远的景致,沉浸式体验中国道教的渊源历史和魅力。

接着,我们沿着山腰的栈道欣赏一路的风景。

过了南天门,再走行二百米左右,来到“伏牛山的主峰”,顾名思议,老子的思想已经让伏牛臣服,正在千古流传。

参观游览的游人越来越多,拥挤在栈道,或拍摄或指指点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逗留,我们沿下山的步行道返回到中天门,坐索道车返回地面。

走马观花的游老君山尚未尽兴,我回到休息处,沉思片刻,赋诗一首:”圣境梦幻老君山,骑牛老子逍遥闲。金顶顶礼膜拜客,不慕烟火只慕仙。“

“远看山有色”,常被认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描绘云台山的经典诗句,这次来到此处,总想感受诗人当年赋诗的情怀和重情义的真诚气概。

我站在云台山茱萸峰的山脚下,拾阶而上,仰望“诗佛”王维的汉白玉塑像,颇有感触。这是诗人十七岁时,云游此山后,写下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峰是否是因大诗人王维的诗而闻名,到现在真的无从考究,但是王维的诗却是引用“茱萸”一词,并且,以诗为佐证。

如今,看到大诗人王维的塑像栩栩如生,唐代的书生气的模样,英俊潇洒,左手的书放在胸前,双目炯炯有神,远望莽莽云台山,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兮,一举成名,留下千古流传的佳话。

茱萸峰,在云台山是最高峰,海拔近1308米,它不止于秀美,而且大气磅礴,

虽然没有泰山雄伟,华山险峻,但置身此山峰,有千姿百态的灵气在山间弥漫,这也是我寻找大诗人王维诗的意境之一吧!

登上山腰间,是药王洞,相传是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气场很大,道场很深,远处群山叠障,连绵起伏,巍峨壮观。

几天来的连续登山,让我感到疲惫不堪,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个节点,似乎王维的写诗意境的感染,给了我力量。或许王维热爱自然,钟爱佛学博大精深,给了我克服因难的勇气而一直向前,向着诗与远方。

“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我曾经在成语典故里看到,但仅限于书本的视野和见识。

现在,来到河南的“郭亮村”,让我的脑洞顿时大开,真正见识了为生存和生活“绝处逢生”的郭亮村人,见证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开拓者。

刚进村口,“太行魂”石碑深深吸引我,这里曾经是怎样一个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态。四周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脉,郭亮村人生存受到严重的挑战。

在千韧壁立的山崖上生存,真可谓地势险绝,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以及石洞即“挂壁公路”让郭亮村闻名中外,又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沿着村口的路,我竟直往坡上的村子深处走去,石板路,石头房,一只雄鸡还在啼叫,显示出村里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石板路的一侧是郭亮村人出售山货的商亭,曾经的开路先锋“十三勇士”的后代在此繁衍生息。

经过村委会的门前,有一转弯的山路,它伸向大山深处。边走边想,郭亮村人能在看似无路可走的条件下,天都为人留一条生路。郭亮精神就是在鼓励人们在遭受困难时不要绝望,要坚持寻找解决生存的好办法。

鉴于这种历史现状,一九七二年,郭亮村人用五年的时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6,000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

从村里出来,徜徉于石洞,看到石洞真实的现状,感慨万千。

透过石窗,我看到了外面的青山石壁,看到崭新的郭亮人的新生活,看中华儿女不惧困苦、绝境,勇往直前的气概。

下山的时候,我拜访曾任郭亮村的大队长申明凯。今年他己经96岁高龄,身体健硕,端坐在自家客厅,接待中外游人,只见他用青筋凸显的粗壮大手点燃一颗烟,吸了一口,陷入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十三勇士”创业历史仍记忆犹新。

告别了郭亮村,辞别老村长并合影留念。

车抵达太行大峡谷,我们来到巍巍太行桃花谷风景区。

沿着景区的路线,行至谷底,这里的水系风光旖旎,倒影波光粼粼。潭水两旁是悬崖峭壁,只能够一人通行。

在峡谷里的窄路走,目之所及,看到的或是如卧虎般的岩石,或是碧绿的潭水,仿佛身在“桃花源”乐不思蜀,又好似柳宗元笔下“小石潭记”徜徉。

走在峡谷间,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

沿路继续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的碧绿深邃。

忽然,仰望对面石壁约有20多米的落差瀑布挂在山崖,状如白练飘然而下,又如“泻玉”飞流入潭,水声轰鸣,气势奔涌。

我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所惊叹。瀑布的上方是流水的源头,右侧是贴壁行走的游人,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

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想到唐代诗仙李白的那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认为李白的诗就是写“泻玉”的景色。虽然,此处没有“香炉”,更没有“紫烟”,但是飞流的姿势,落潭的速度并不逊色。还有游人边走边欣赏,更增添醉人的情怀。

面对此情此景,我赋诗一首:“日照石壁飞白练/瀑布落入深潭间/水声轰鸣震天响/疑是神仙舞翩翩。”

离开“泻玉”景区,我们继续往上登攀,一直到桃花谷的顶端,再回头看,“泻玉”瀑布已经隐在深谷间。

伴随着击鼓声声,我走进久仰的开封府,来到庄严的议事厅。

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弛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的美名传于古今。在这里,最先想到的是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曾在此秉公办案。

在民间流传千年的“铡美案”正在此处演绎着实景的历史舞台剧并再一次情景复制。在开封府行走路线从右至左,一路上见朝堂、庙宇就拜,随时听到导游的讲解,叙述开封府历史的古往今昔。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北宋的“明礼院”科举制度,还有狱神庙场景。

北宋时期的科考制度严格,培养了一批诸如欧阳修式天下真才子,为国家培养了好多栋梁之才。

在开封府的西南角,座落一个“獄神庙”。窄小黑暗的牢房里,曾经关押着朝廷的贪官污吏和苟营之徒。

迎面的墙壁上,8个黑色大字非常醒目,“刑法无嬉,罪恶莫瞒。”

正襟危坐的陶皋大人塑像,正对着监狱的大门口。两个武士模样的人手持长茅守护着。

北宋的吏政还算清明,这和开封府的严格吏治有着紧密关系。

离开开封府后,意犹未尽。

晚间,借着夜色我们又来到包公湖,观赏夜色阑珊的美丽夜景。

坐在河边,沉浸式的感受满满的大宋文化和这座有丰富历史底 蕴的古城,包公湖将融入历史的长河里,正缓缓的在岁月里流淌。

“你恰好盛开,我刚好路过,一眼就看见你最美的样子,你赠我满心欢喜,我记录你的美”

“豫之旅”经过短短的八天时间落下帷幕。回顾这次河南山水线之旅,我们横跨黄河流域,行程4000多公里。翻越了禅意浓浓的万仙山;登临了充满灵气的老君山;一览巍峨壮观的太行山;醉在唐代“诗佛”笔下的云台山;欣赏和惊呆了少林正宗武功;叹服神秘的千古龙门石窟。

在梦幻的天路上,在风景迷人的红石峡,在林州的太行大峡谷,在人间奇迹的红旗渠,在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郭亮村,在美丽的桃花谷,在闻名遐迩的古都开封府,在小宋城,都留下我们前行的足迹和汗水。

旅途中拍摄照片1200余张,记载旅行日记8000余字,发“快手”、“抖音”“视频号”20余篇。所写的文字随笔,回去稍做整理,可见媒发表。

这次旅行,每天不是登山,就是在登山的路上,我们的灵魂受到大自然的洗礼得到了净化;意志力经过磨练更加坚強;团队的力量方显更重要的位置。

我深深懂得,人生如同登山,在你到达山顶前,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险,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拥有一颗热血沸腾、勇于尝试的心,一份不怕失败、不惧艰险的勇气。当你踏着坎坷一路走上山顶或峡谷,看到不曾见过的景色,便会感慨这一路走来真很值得。

别了!“豫见河南”。

别了!黄河畔的老乡。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袁胜民:辽宁沈阳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喜爱散文,些许作品见媒出版。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袁胜民:【 人间四月天,花事独风骚】(散文)

【三秦文学】袁胜民:【我所认识的墨石先生】(散文)

【三秦文学】袁胜民:【重庆六日印象】(散文)

【三秦文学】袁胜民:【飞雪化春水,光采与我同一一诗歌《雪花》艺术赏析】

【三秦文学】袁胜民 :【一半是怀旧,一半是情怀】(散文)

【三秦文学】袁胜民:【修辞艺术的智性抵达一一浅析鱼儿姐姐《清明组诗》修辞手法运用】(文评)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  鼎  文   豳  草    王宝群

               孙传志    袁胜民

平台主播: 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晓锋

总编:  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  谢亚红   初阳  谭文群

编委:  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张晓强  刘马陵  梦而诗

         喝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张兴军  吴风平  张巧莉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徵   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