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中医美容: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每逢佳节胖三斤”,这是你的日常写照吗? 肥胖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家关注的问题,因为它除了引起形体的改变外,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 如何有效控制体重,保持身体健康,中医针灸不失为一个绿色又安全的选择,尤其在夏季,更是针灸的黄金时机! 肥胖病名始载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通常是由于过食、运动量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使体内膏脂过度堆积致体重超标的疾病,或可伴有其他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灵枢·卫气失常》提出肥胖三分法,即把肥胖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3种类型。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发生的病机不外乎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即“多痰”和“少气”。 ![]()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会导致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形成膏脂和水湿在体内滞留导致肥胖;肾阳虚衰则不能蒸化水液,温煦脾阳,精血津液运行输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肥胖。 临床上将肥胖一般分为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胃热肠燥、肝郁气滞等证型,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案。 1.脾虚湿阻证:通常表现为肌肉松软、易疲倦、四肢浮肿、食欲差、食量少,多见于产后妇女。这类个体脾功能运作不佳,需要加强日常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针灸可选用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丰隆穴等,健脾利湿。 2.脾肾阳虚证:其症状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偏高,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少腹、腰骶感冷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疲乏无力,尿量减少且四肢浮肿,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以及月经色淡、质稀,带下量多、质清等。脾肾阳虚型肥胖治拟温肾健脾,化气行湿。针灸取脾俞、肾俞、水分、关元、三阴交等穴。 3.胃热肠燥证:表现为肌肉结实、口渴多饮、食量大、易饥饿、大便燥结,男性居多。针刺可选择天枢、大横、足三里等,也可借助耳针,以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取。 4.肝郁气滞证:表现为常郁闷叹气、失眠多梦、头痛、心情烦躁等,女性伴有月经失调。调整情绪、疏肝理气是这类群体的减肥关键。可用针灸调节情绪,选用百会、合谷、太冲穴,开四关,以调理肝气。 目前除了传统针灸外,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疗法还有穴位埋线法。此方法是传统针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在相应的穴位使用可吸收的高分子线进行埋植,高分子线在体内不断刺激穴位,最后分解、液化和吸收,从而达到持久作用的长期针感效应,是传统针灸在临床上的一种发展疗法。 ![]() 临床研究证实,穴位埋线可以有效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和脂肪率,在降低患者血脂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穴位埋线疗法只需2周左右治疗1次,一般3个月为一个疗程,因其操作快,作用时间长,疗效佳,相比传统针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针灸配合埋线减肥的方案,既简便省时又可以达到减重或塑形效果的加倍,大量患者成功达到了减肥的目的,收效甚佳。 分享吕医生埋线验案一则: 吴某某,女,35岁,因持续体重增加半年余就诊,诊断为“肥胖症”。腹部肌肉松软,下肢浮肿,胃纳不佳,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滑。 辩证:肥胖症——脾虚湿阻;治法:健脾利湿 治疗过程:第1周予以穴位埋线治疗,第2周予以针刺巩固治疗(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等) ![]() 诊疗后嘱患者晚餐控制主食摄入,忌暴饮暴食,余无殊。2周左右,患者欣喜反馈成功减重6斤,图为患者反馈,仅供参考。 |
|
来自: 新用户9362OW5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