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发蒙——总论

 清泉1 2024-04-30

本草为何能治病?

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而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中药也被称为“本草”。本草为何能治病?

图片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说:“通天下一气耳”。但人得天地之全性,万物得天地之偏性。正如《景景室医稿杂存》所说:“混沌初开,气分阴阳,天气轻清,地气重凝,人物亦感气而生,三才并立。”人得病其实是人体气血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况,要借助药物之偏性来纠正、调整人体的气血的盛衰。

病也者,不过寒热有所偏颇,燥湿不得和平耳。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俾病气之偏者,仍归于和平而不复偏。”(《景景室医稿杂存》)简而言之,中药之所以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是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调整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

图片

清代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对此问题也有精彩的论述。原文如下: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图片

本草如何分类?

《周礼》的“五药”可视作药物分类的萌芽,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汉代《神农本草经》中把当时常用的365种中药分为了上、中、下三品,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图片

该分类法按照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来分类,“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汉书·律历志上》),天为阳,地为阴,人秉天地之气生,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上品药对应天道,无毒;下品药对应地道,有毒;中品药对应人道,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此后成书的《名医别录》则继承了其上、中、下三品分类方法。

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本草著作打破了三品分类的单一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按中药自然属性和主治进行的分类。魏晋时期《吴普本草》首次按照中药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开始将中药划分为玉石类、草木类、虫兽类、果类、菜类、米食类,虽比较笼统,但开启了中药分类新的探索。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此基础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将1892种药物归入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之60类中。

以上论述可知汉代以后本草分类,逐渐放弃天地人三才的三分法分类,而是按中药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但其中仍蕴涵了“四时”和“五行”的分类。

图片

“四时”的四分法:

矿物(土、石);植物(草、木);动物(禽、兽);人

“五行”的五分法:

木(草、谷、菜、果、木);火;土;金(石);水

动物药也可按五行来五分:

木(虫、兽)(毛虫);火(禽)(羽虫);土(人)(倮虫);

金(介)(甲虫);水(鳞)(鳞虫)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大戴礼记·易本命》)

图片

本草如何来研究?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人与万物皆为天地形气相感而成,皆秉天地之气,但有正有偏的差异。循此思路古人用天地人三才的思想研究本草,借助天文历法的四时五行象数模型,四时对应天道,五行对应地道,故本草有四气和五味的区分。气味相感,产生本草不同的功效。

图片

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药物的“气”,“气”对应天道,“气”分四气;一个是药物的“味”,对应地道,“味”分五味;一个是药物的功效,对应人道,体现药物的偏性和特性。

图片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其中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相互对立的两大药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它的气就是凉的;干姜给人温热的感觉,它的气就是温的。

图片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其实是病人舌的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辛味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咸味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这五种作用也模拟了一年五运的时令变化。

图片

气味有何差别?清代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对此问题有精精妙的答案。原文如下:

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有如大蒜,气之浓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瞀而下为溺臭。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观此二物,即知入气分入血分之辨矣。

图片

图片

四气五味对应四时五行,是本草“数”的体现,每个本草的功效不同,功效是本草特性和偏性的呈现,也是“象”的体现。“数”有限,而“象”无穷,现代中医研究本草太偏重了本草的功效,重视“象”,对本草的气味研究重视不够,气味的“数”蕴涵了组方用药的大秘密,如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应用《易经》的象数思维,象数合参,这样才能对本草有更完整的认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