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秋琰 2024-04-30 发布于辽宁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桃花固然是自然界里的令人惊叹的桃花, 桃花还是美与浪漫的象征,是古今文人墨客轻吟浅唱的对象。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何其浪漫的的盛宴;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何其真诚的祝福。

陶渊明笔下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桃花岛黄药师都据为己有。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1】

《题百叶桃花》

唐·韩愈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百叶桃的一枝连续双朵桃花傍晚开得更红,它们窥视着窗户映照着翠竹显现出更加精巧玲珑。
尚书被侍史们簇拥着进入宫廷去了,只有百叶双桃伴随着我这郎官住宿在这官署之中。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时值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值宿宫禁之日,夜深人静,窗外桃花鲜艳夺目,诗人独对花影,心生惬意,挥毫写下此诗,借桃花抒发内心的愉悦与感慨。

阳春三月,山花兑放,姿容秀丽灼灼其华的桃花,作为春天的使者,自然是文人笔下争相描摹的对象。

韩愈开始就以浓艳笔墨描绘百叶桃花的妖娆美丽,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桃花的由衷赞美。

他巧妙地以“双桃”暗喻自己身兼两职,恰似春光正好,然而这春意的降临在人生四十之后,略显姗姗来迟。

尽管如此,韩愈依然欣喜于儒学仁和思想在自己身上的实践与传播,穿上绯红官服,步入仕途核心,尽管尚未实现理想,但已初尝成功的甘甜,只觉一丝寂寞伴随。

还好,最后韩愈以拟人手法将自己比作归天所管的“仙郎”,形象地表达出对当前职位的满意与自得。

这样的好心情在韩愈诗作中实属罕见,透露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深深认同与丝丝的满足,这种感觉就像是老来得之这般吧,迟是迟了点,终究也是来了。

这首桃花诗尤为巧妙的是,诗人以碧桃自述的方式,赋予百叶桃花以鲜活的生命力与灵动感,使其如仙子般鲜红明媚、体态轻盈,矗立窗前,如诗如画,展现出王右丞小诗般的写景抒情之妙。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2】

《东城》

元·赵孟頫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罢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娇媚;那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恰如那绿色的轻烟,依风袅袅,丝丝缕缕。
如果不是因为送客而来到这城东,恐怕这大好春光过去了,自己也全然不会知晓。

元代赵孟頫在送客城东之际,偶遇明媚春光,触发内心感触,遂赋诗以记。

全诗以自然清新的笔触,描绘了郊野春色,尤以桃花为主景,细腻刻画,抒发诗人对春光的偶遇之感,虽无惊世之言,却以其真挚的情感与生动的画面,成就了一首精巧的田园诗作。

作者眼里的桃花不仅是春日盛景,春色的灵魂所在。

田间小路边的杨柳则被喻为“绿烟丝”,轻盈袅娜,随风曼舞,与桃花相映成趣,共同构筑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诗人感叹若非因送客至城东,或许这大好春光便悄然流逝,自己也将无从领略。

此际的欣喜与庆幸之情,源自于意外邂逅春光的惊喜与对日常琐碎生活中难觅春色的感慨。

这偶然得见的春光,尤其是那艳丽的桃花,带给诗人强烈的心灵触动,使他在忙碌之余得以品味大自然的恩赐。

赵孟頫由衷庆幸这因送客而起的“祸”实为“福”,带来了与春光的不期而遇。

这种不期而获的惊喜与侥幸,使得原本可能黯淡的离别之行,转而被明媚春色点亮,心情为之振奋。

生活中就是这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若不是因为有这么一场相送,怎知你会遇见桃花如施脂粉的佳人这样的小幸运。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3】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我)找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可以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红艳艳的桃花又是一年春天。

花儿凋谢,花瓣千万不要随着流水漂去,恐怕有渔郎看见了也会到这里来问路。

南宋末年的诗人谢枋得巧妙借景抒怀,以庵前桃花为载体,寄托其身处乱世的隐逸之志与深沉忧愤。

全诗并未直陈桃花盛开之景,而是通过桃花这一意象,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以此表达诗人对现实困境的逃避与对新朝的决绝态度。

谢枋得借桃花源典故,暗示自己已在庆全庵觅得一处与世隔绝之地,旨在避开元朝暴政的压迫。

诗人以桃花源居民自况,表明其在精神上已彻底与旧朝遗民身份相融合,对外界纷扰与时间流转漠然处之,唯独门前桃花的绽放提醒他春回大地。

平淡语句之下,暗涌着诗人被迫隐居的无奈、对故国山河破碎的痛心,以及对复国之望的深深期盼。

诗人忧虑桃花凋谢时随流水飘出,恐引来他人追寻,暴露自己的隐居之所。这一担忧,既是诗人对个人隐居生活的守护,更是对与新朝势不两立立场的坚定宣告。

桃花在此不仅是诗人生活环境的点缀,更是其心迹的象征,承载着他对旧朝的忠诚与对元朝的拒斥。

在南宋灭亡后,他投身抗元斗争,直至信州失守后隐姓埋名,藏匿于武夷山区长达十二载。

期间,他以卖卜论学为生,始终坚守气节,不与新朝合作。直至最后,面对多方荐举与强逼,他仍矢志不移,以绝食的方式践行了与新朝不共戴天的誓言,悲壮地结束了其一生。

其实纵观历史,从北宋末的靖康之耻开始,直至南宋的灭亡,这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耻辱,但凡是还有一丝血性的男人都无不痛恨那段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受外侮的历史。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4】

《离思》

唐·元稹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元稹的《离思五首》堪称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以深情笔触追忆亡妻韦丛,其中对夫妻恩爱的赞美与对妻子刻骨思念之情,借桃花意象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山泉悠悠,桃花簇拥,小楼若隐若现,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此桃花并非寻常田园之桃花。

元稹以桃花的浓艳映衬亡妻韦丛的倾城之姿,同时以桃花之盛象征两人曾共度的美好时光,其甜蜜与灿烂如同春日桃花般绚丽夺目。

接下来,诗人笔锋转向自身,描绘他在楼上悠然翻阅道书,透过晶莹的水晶帘遥望妻子梳妆的情景。

这一幕生活细节的刻画,细腻而温情,透露出夫妻二人曾经的默契与恬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桃花深处的小楼,感受那份宁静而深沉的爱意。

然而,这一切皆已成为过往,唯有桃花依旧,愈发凸显诗人对亡妻的无尽思念与深深的惋惜。

妻子韦丛去世之后,元稹以桃花为引子,追忆与韦丛共同度过的七年岁月。尽管生活困顿,韦丛始终无怨无悔,夫妻二人情深意笃,琴瑟和谐与患难与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啊,把生活经营成一地鸡毛才会怀念曾经的种种,可惜,那些经曾的主角已经不在人间。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5】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一对对燕子翩然而至,诗人仿佛与之对话:“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何时归来的?”此一问,饱含着诗人乍见燕子时的惊讶与喜悦,瞬间将读者引入春意萌动的世界。

紧接着,诗人视线转至湖边,桃花枝条浸润在水中,花朵鲜红似锦,宛如蘸水而开。

此处“蘸”字妙用,生动描绘出春雨过后湖水上涨,桃花倒影与岸上花枝相映成趣,波光粼粼间,水与花仿佛交融一体,形成一幅水天一色、花影摇曳的动人画面。

桃花在此不仅是春日的使者,更是诗人眼中湖光春色的灵魂所在,其鲜艳夺目的色彩与湖水的温润碧绿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春日湖畔特有的清新与柔美。

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湖水上涨的特点,为春游增添了别样的趣味。

断桥阻隔,本是一桩扫兴之事,却因小舟适时出现,化险为夷,使得春游得以继续。

这一转折不仅展现出湖面宽阔、水势浩渺之态,更揭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与万物更新的力量。

小舟穿柳而出,犹如点睛之笔,为原本静谧的画面注入动态之美,使得春日湖景更加鲜活生动。

诗中桃花既展现了春日的明媚与生机,又蕴含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与对大自然的热爱。

诗人通过对桃花生动传神的刻画,以及对春游情景的巧妙铺陈,成功传达出春游湖畔的独特乐趣与桃花盛开的醉人魅力,使得这首诗成为描绘桃花、咏叹春光的佳作。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6】

《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山上开放的桃花、李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诗人以“山”字起笔,瞬间将读者置身于春山之巅,共赏山景。

桃花与李花同季盛开,是山地气候独特的馈赠,层叠绽放,遍布山野,其色彩斑斓、香气四溢之态跃然眼前。

目光穿越花海,投向山顶云雾缭绕之处,那里炊烟袅袅升起,浓浓的人间烟火所在。

诗人以“是人家”三字巧妙聚焦,揭示出这满山春色并非自然造化独力成就,而是山村居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山美、花木美,皆源自山民的劳动之美,美在创造,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诗句运用借代与对仗手法,生动刻画出男女山民各司其职、忙碌劳作的形象。

佩戴银钏金钗的女子们下山担水,准备烹煮一日三餐,她们的身影融入桃花盛开的背景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田园女性图。

而身挎长刀、头戴短笠的男子则遵循古法,上山放火烧荒,为播种做准备,他们的身影在山路上渐行渐远,融入春日山林的苍翠与桃花的艳丽之间,构成一幅刚健有力的农耕男儿图。

这两幅画面并置,既展示了山民生活的日常风貌,也揭示出他们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以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场景。

全诗四句,每句如同独立的画帧,却又紧密相连,构成一幅完整且富有层次的春山劳动图卷。

桃花盛开引出山居人家,人家生活又自然而然过渡到男女山民的春耕情景。

诗人于此收笔,却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仿佛能听到妇女们担水途中清脆的歌声,看到烧畲时火光照亮夜空的壮观景象,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的丰收画卷。

尽管诗中未直抒赞美之情,但其轻快的节奏与对创造力之美的着力描绘,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劳动生活的深深敬意与由衷喜悦。

刘禹锡一生仕途多舛,可是,滚滚红尘中,谁还没有经历过如此这般的经历呢?千疮百孔之后的他,对于生命、生活仍然是坚韧豁达,乐观向上的。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7】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诗借咏叹日常生活琐事,委婉传达诗人身处逆境的凄苦心境与难言之痛。而桃花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既寓言其自身的遭遇,又折射出对时政的批判。

诗人寓居之地,竹篱之下,桃杏双株,本是简陋居所的一抹春色,然而,无情春风不仅摧折了娇嫩的花枝,更惊散了树头欢啼的黄莺。

诗人以无理责问春风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幕的强烈不满:“何故不容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看似无理,实则饱含诗人对桃杏花与黄莺的深情厚谊,映射出其生活的孤寂与凄凉。

桃花与黄莺还好给了诗人生活中的点滴慰藉,它们的存在为黯淡的日子增添了一丝明媚,而春风的摧残,无疑是对诗人仅存温暖的剥夺。

诗人以桃花自况,暗示自己如同被春风不容的桃杏,遭受无端的打击。春风在此被隐喻为昏庸的皇帝或弄权的小人,他们对有功无过的诗人施以贬谪之罚,揭示出诗人蒙冤受贬的现实与对皇权昏聩、佞臣当道的深深谴责。

桃花在诗中不仅是春光的妆点,更是诗人个体命运另一种表现。

诗人借桃花的遭遇,将自己的孤寂、无奈与愤懑寄寓其中,使得这寻常的春日景致承载了厚重的情感内涵。

短短的绝句,无需援引典故,却能以桃花为核心,巧妙编织出深邃而丰富的意蕴,足见诗人艺术技巧之炉火纯青。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8】

《敷浅原见桃花》

宋·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细雨纷纷,桃花随着雨点,四处飘飞。一半落入泥中,一半随着溪水漂流。 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燕子,衔来几瓣桃花,放在画梁西处,反复品味。

南宋诗人刘次庄赋予暮春桃花凋谢飘散以全新的艺术境界,展现出诗人对美的执着追求与拥抱生活的炽热情感。

在这首七言绝句中,桃花不再是伤春、惜春的常规意象,而是化身为传递生机、展现坚韧的生命符号。

诗人笔下的桃花并非盛放于阳春三月,而是落花时节,面对春之将逝,诗人并未落入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惋惜哀愁,而是另辟蹊径,以新颖立意和独特构思,赋予桃花凋零以别样风貌。

在“桃花雨”中,花瓣纷纷离枝,伴雨飘落,又在风停雨霁时翩翩起舞,纷飞于行人面庞,既有“桃花乱落如红雨”般的壮美,又有“蒙蒙乱扑行人面”的亲昵,展现出桃花生命的最后华章依然妩媚动人,充满活力。

随后,“半逐溪流半染泥”,落花一半追随清澈溪流,似乎意欲回归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另一半即便委身泥土,仍芬芳如故,其坚韧不屈、香气永驻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诗作的后两句聚焦于燕子与桃花的互动,进一步拓宽了诗意的维度。燕子作为桃花的知音与守护者,将沾泥的花瓣轻轻衔起,送至华堂画梁之畔,为桃花寻得一处洁净尊贵的归宿。

燕子的多情与桃花的有幸,在此交汇成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花与燕相映成趣,情与意相生相随。

诗人以燕子对桃花的珍视,婉转传达出自己对美的怜惜与呵护,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种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描绘,使得落花之景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刘次庄的《敷浅原见桃花》布局精巧,观察入微,诗中每一处细节都饱含深情。

诗人以桃花为焦点,将其在风雨中的飘摇、落花后的际遇描绘得生动且富有层次,无论是“桃花雨”的磅礴,还是花瓣与溪流、泥土的交融,再到燕子衔花的温情瞬间,均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厚的情感共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人以“画梁”为桃花的最终归宿,既凸显其高洁之美,又巧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暗合其“戏鱼翁”之号所寓含的庄子式逍遥之趣。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09】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山寺桃花的独特风貌,生动展现了诗人初夏时节于大林寺邂逅春光的惊讶与欣喜之情。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平易,以桃花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山深时节别样春色的画面,堪称唐人绝句中的佳作。

白居易于孟夏之际踏访大林寺,此时山下春花已谢,芳菲消歇,而山寺之中,桃花却正逢花期,绽放枝头。

这种意外的发现,犹如在春归无觅处之时,忽闻春的脚步悄然转入此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

诗人运用“人间”与“山寺”的对照,不仅揭示了地理环境差异带来的节令更迭,更营造出一种由寻常世界步入桃花秘境的奇妙体验,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

白居易早先因春之离去而心生遗憾、怅惘,此刻却在山寺桃花的烂漫中惊喜地发现,春并未真正离去,只是如同调皮的孩子般,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这高山古寺之中。

诗人以“不知转入”四字,赋予春光以生命与情感,使之具有了顽皮、灵动的性格特征,这一拟人化的手法使春光的形象跃然纸上,既亲切又富有趣味。

全诗以桃花为焦点,通过对比与拟人手法,将春光的变幻无常与山寺桃花的盎然生机生动展现。

白居易笔下的桃花它打破了时间的界限,延续了春的韵味,让读者在诗人对桃花的惊喜赞叹中感受到他对春的深深眷恋与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以童真的眼光欣赏自然,以纯真的心灵体味春意,使得这首诗洋溢着天真可爱、活泼灵动的气息,令人读来如沐春风,心生欢喜。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10】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唐代才子崔护以桃花为主线,巧妙构建了“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两个场景,借助“人面”与“桃花”的交织映照,深情抒发了时光流逝中物是人非的感慨。

全诗虽仅四句,却以精炼的笔墨,将两次场景的对比描绘得细腻生动,富有深沉的诗意与哲理。

一位赶考才子追忆昔日寻春之际,偶遇佳人于都城南庄,桃花的红艳与少女娇美的面容交相辉映,既描绘出春光烂漫的氛围,又烘托出女子超凡脱俗的气质。

诗人以“人面桃花”为双线,巧妙勾连起人物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彼时内心深处的悸动与倾慕之情。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境陡然变化。同一地点,同样春光,桃花依然在春风中含笑绽放,而那曾令诗人魂牵梦绕的女子却已踪迹难觅。

诗人借桃花的“依旧”,反衬人事的无常,寓言式地表达了对美好瞬间无法挽留的怅惘与失落。

桃花的“笑”字,赋予其拟人化的生命力,仿佛在春风中低语诉说着过往的欢愉与如今的孤寂,强化了诗作的戏剧性与感染力。

整首诗围绕“人面”与“桃花”展开,通过“去年”与“今日”的时空对照,展现了同一场景下人物与景物的鲜明变化,从而深刻揭示了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瞬息万变与人生的无常。

崔护以桃花为载体,寄寓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事变迁、良辰美景不再的深深感慨。这种对比映照的手法,使得诗作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曲折婉转,意蕴悠长。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11】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彼时诗人暂得安逸,面对春暖花开的盎然生机,心中满溢对生活的热爱,为桃花诗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塔之高耸与江之横卧形成几何构图,动静相宜,既有壮美之感,又不失温婉之韵。在这明媚春光中,诗人略感慵懒,倚风而憩,展现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惬意心境。

一个“倚”字,巧妙地将诗人的精神世界与眼前的春色融为一体,寓情于景,寄雅怀于微风之中,为后续赏花之境铺设了诗意的舞台。

桃花无拘无束地绽放,无论深红或浅红,皆显其自然之美,透露出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诗人连用两个“爱”字,流露出对桃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体现出对花之美的欣悦之情。

杜甫对于眼前的春光尤倍珍惜,他移情于微风,桃花何尝不是可以享受这短暂的安定呢;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人,根本不能体会到平淡平静就是幸福的真谛。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12】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诗人身处汴京(或江阴),面对惠崇笔下的春江画卷,借题发挥,以诗笔赋予画境更深邃的生命力。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目光穿越疏落的翠竹,聚焦于几枝摇曳生姿的桃花。桃花与竹林相互映衬,红绿交织,营造出早春特有的恬淡与清丽。

这一句看似简洁,实则富含深意:竹林的稀疏揭示了早春尚处于万物复苏之初,桃花的显现预示着春意已悄然降临。

寥寥数语,诗人巧妙地捕捉到季节转换的微妙节点,点出一个“早”字,将春寒料峭中的生机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聚焦于江面上嬉戏的鸭群。鸭子们感知水温的微妙变化,率先在春江中畅游,这既是诗人对鸭子生活习性的细腻观察,亦是诗人借鸭知水暖的现象,寓言般传达出生活哲理:亲历其境方能感知真实。

此处诗人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以鸭之触觉体验补足画中春水的视觉印象,使得静态的画面跃动起来,春意随之弥漫。

尽管全诗并未浓墨重彩描绘桃花,但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犹如点睛之笔,将桃花作为早春的象征符号,赋予其唤醒春色、传递生机的重要角色。

桃花与竹林、春江、嬉鸭共同构建了一幅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江南春意图,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洞察与深厚的艺术造诣。

苏轼笔下的桃花,何止是春江晚景的点缀,更是他借以抒发对早春美景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

12首桃花七言绝句: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