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人篇(鬍)

 汉字历史 2024-04-30 发布于黑龙江

    长毛发且凸起的部位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鬍”,形声字,从髟胡声,'鬍’字目前最早见于明朝·黄溥《閒中今古録摘抄》(黄溥,1411-1479年)。髟,与毛发有关;胡,固定的肌肉组织,此处引用'肉质增生’的引申义。造字本义:长毛发且凸起的部位。

备注:“鬚”字目前最早见于南朝·梁《玉篇》,“鬍”字目前最早见于明朝《閒中今古録摘抄》。晚于此书的《正字通》中共收录“髟旁形声字”226个,但仅有“鬚”字,而无“鬍”字。《康熙字典》并未收录此字,目前仅有明代《閒中今古録摘抄》一文中使用过此字,原文为“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鬍鬚及胖長。”。

“鬍鬚”最初写作“胡须”,“胡须”一词目前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正失》,“胡”字最早在《诗·豳风·狼跋》中就有“肉质增生”义。推测,在其作为“肉质增生”义时,距“胡须”一词的创造已非常接近了。古人造“胡须”取自“胡”字的“肉质增生”义和“须”字的“头部的毛发”义,这如果是在商末周初,显然是多余的。甲骨文的“须”字本就表义“下巴上的毛发”,只是笔划化后,由象形字转化成会意字,反而表义“头部的毛发”。故古人将“胡”与“须”连接成“复合词”,应是在“须”字转化成会意字之后的历史阶段。“胡须”可释作“头部'肉质增生上’的毛发”,古人应是认为长胡须的部位属于头部固有的“肉质增生”。

“鸡皮疙瘩”在古代被称作“寒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口问》篇。虽然,“鸡皮疙瘩”并不是毛孔本身的凸起,但个人感觉其也应算作一种“胡”的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