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自己人生经验献给学生: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小学教学设计实践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4-04-30 发布于四川

前天,观察一位老师上《母鸡》,我说了自己的设想(参考阅读观课议课:对于《母鸡》,我有怎样的内容理解和可能的教学选择?)。

昨日,一位朋友问我的教学思路,我写了这样的文字(参考阅读一以贯之,教学要教学“生”:我如何设计《母鸡》的教学)。

今早,一位朋友传来教参,并问我如何考虑《母鸡》的教学目标,匆匆的,又有如下回应。

一位朋友看过我的这篇推文,和我有这样的讨论:“我特意找来了教参,有专家的'教材解析’。发你看看。我觉得这份教参有点把教师坑了的弊端。这份教参把教学停留在低阶思维上,没有涉及高阶思维的层次。”

我的回应是:“我现在愿意在中小学去上一些不一样的课,或者说想把不一样的想法和教法,是觉得自己活了60多岁,终究对学生人生,对什么东西对学生更有意义和价值还有一些理解,而且认为这样的理解对教师改善教学有帮助。现在的教材编写者、教参编写者可能是专家,但可能未必都有很好的人生经验,也未必在教材处理中用好这些经验。他们可能站在语文的角度。做教育,我希望老师能站在人生的角度,不是教语文,而是教学'生’。这里的学生,一是教生存、生活、生命,要教对学生有意义的东西;第二教学生生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第三是要让课堂生机勃勃;第四是课堂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成长变化。”我个人的感受,教学需要有课标、有教材,但还要有教师这个人,不要教着教着,老师这个人不在了。我特别希望老师们向吴宓教授学习。上个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给学生开了一门题为《文学与人生》的课程,他在教案上列出了这门课程的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

教师要努力有好的人生,同时又要把自己的人生作为素材、把自己的人生理解作为教材,呈现给学生,成为一种路标和参照,让学生找到更好的道路。

这位老师问:“《母鸡》的教参把教学目标又写成了4条,感觉还是三维目标的继续。如何体现新课标核心素养呢?并成一句话,行不行?如果教师要撰写一份母鸡的“教学目标”设计,你觉得怎样写,能更好体现新课标的宗旨?”

我的选择是:“如果我来表述,《母鸡》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审美主体变化带来的审美发现与表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