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见的社会根源

 人生好比斗地主 2024-04-30 发布于重庆

偏见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外在的社会根源;个体内在的认知和动机因素。

敏娜今年29岁,她在一家全国性的集团公司工作。由于敏娜的业务能力很强,公司给了她一个升职的机会,让其担任某地分公司经理。如果接受的话,她必须离开居住地,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对敏娜来说,这次升职机会很关键,具备分公司管理经验,未来她可能在总公司承担更核心的岗位。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开口之前,敏娜满心以为,老公至少不会坚决反对,毕竟,孩子出生后是由外公外婆帮忙哺养,是典型的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甚至在敏娜怀孕生殖的重要时刻,是老公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全家一致支持他,产检都是敏娜一个人去的,孩子是大家轮流看大的,一手把他推向了职来发展的快车道。敏娜觉得,丈夫也应该理解她的想法。

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丈夫坚决反对她外派两年,他说,一方面孩子小,最需要妈妈的陪伴, 她这样把孩子扔给姥姥太自私。另一方面,老公觉得自己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更需要后方稳固。目前,家里经济状况富裕,不需要她在外面打拼,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要多为家庭考虑。

敏娜列举了各种解决方案,比如说,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去外地;距离不是很远,坐高铁两个小时就到了,每个周末都可以回家;这次外派的吸引力不是金钱,重要的是机会;只要两年,两年在漫长的生活中不过是片断……等等。她找了非常多的理由,可是,丈夫依旧执意反对。敏娜最终选择放弃去外地,当然,她也失去了这次升职的机会。

在家庭这件事上,我们经常听到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话。而且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直都非常默认这句话。这句话通俗来讲,男人主要负责在外面工作挣钱,女人主要负责维持家庭,比如照顾孩子,赡养老人,做家务等等。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它所体现的是男强女弱和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

那这种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人类早期,男性主要从事狩猎,女性从事采集,因为狩猎产品没有保证,所以采集成为了食品的基本来源。所以形成了母系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文明需要女人所不具备的男人的体力,同时女人还得生儿育女,不得不留守家中而把“外面的”事情交给男人。此时,体力占优势的男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男性逐渐在主要的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女性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从而形成了父系社会。男尊女卑意识由收萌生。

到了西周,宗法社会形成,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规定。东汉,班昭著《女诫》七篇,系统地阐述男尊女卑的思想,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从此男尊女卑观念深入全社会,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

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意识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其劳动参与率大大提升,生存已经不再依赖于男性,从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至此,男女平等的思想才开始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对女性的偏见也逐渐减小。这种男女平等的模式,更多的体现为,各自在外拥有工作,在家庭里一起分担家务及责任。以上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增强,以及淡化过程,都非常准确的反应了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偏见。

女性群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从以母为尊的母系社会,到以父为尊的父系社会。再到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以及现在的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

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比如,奴隶主认为,奴隶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缺乏抱负的,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缺点,所以他们就应该成为奴隶,成为被奴隶的对象。而富人则认为,自己的财富都是依靠自身奋斗的结果。是依靠技能和努力得来的。而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做事没有恒心而且眼高手低。

社会偏见一旦形成,偏见的受益者便会通过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等手段让偏见合理化、合法化。这也难怪,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偏见不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且在各类的典籍和社会习俗中都有所体现。

前有《列子●天瑞》中的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后有唐朝《唐律疏议》中的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粱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将七出确定为律法,从男娶女嫁,妻从夫举的社会习俗,到病态审美的裹足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风尚,从男权社会的这些文化习俗,加重了男性对女性贬低和压迫,让女性一步步沦为男性的附属品,也从根本上固化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偏见。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社会偏见的产生。那个体的偏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偏见产生的过程。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相应的价值观和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偏见形成有影响。父母外显的偏见与儿童内隐的偏见密切相关。我们的家庭,时刻向我们传递着各种可能包含着偏见的信息。比如,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美?家务应该怎样分配?如何去对待残障人士等等。另外,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而个体的偏见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形成和巩固。比如,在封建社会,男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不同的。

封建社会男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区别:

妇女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妇女按照儒家之道学做女人,以“四德”为基本内容。

男性一般是走“学而优则仕”之路,为“修身治国平天下”做准备。

另外,男女接受教育的形式也有很大区别,官学、私学、国子学、书院制度、国子监、包括后面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变迁,变的从来都只是体制,不变的是教育的主体,一直都是男性。而且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几乎只给了男性。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深居闺阁受母教。不论是教育的目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一定成程度上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偏见。受教育者长期在这种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下,只会觉得男尊女卑是正确的,是规则的,又怎会出现男女平等的观念呢?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偏见的产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偏见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和教育因素都起了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