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部文学纪录片,每一部都值得反复看

 政博 2024-04-30 发布于浙江

文学纪录片可能受众较小,但对于一个喜欢文学的普通读者来说,通过纪录片,其实是走进一个作家,一个诗人的文学世界或者诗歌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透过屏幕,犹如与作家、诗人促膝长谈,这些瞬间,容易产生阅读、思想和灵魂的共鸣。

记得大概是《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导演张同道,曾经说到选择拍文学纪录片的原因,他认为,像鲁迅这样的大家,可惜留下的视频资料少之又少,这对于文学本身,后来的读者、研究者又或者鲁迅本身来说,都是很大的缺憾和遗憾,我们错过了一个极好的走入作家内心和生活的窗口。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文学纪录片。比如,关于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比如,张同道的《文学的故乡》,看这些纪录片,发现关于文学有一些共同点,首先他们是极其真诚和虔诚的,对于作家和文学本身,所以透过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感受到作家或者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或是焦虑,或是在思考,或是在抗争,镜头下的他们在真实的演绎他们的生活和文学世界。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而这样的纪录片,只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下看,喧嚣的环境或者浮躁的内心,都不适合看文学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却可以让你原本浮躁或者喧嚣的内心,逐渐变得安静,变得沉静下来。

我每次打开纪录片,戴上耳机,仿佛就已经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了,你会随着诗人或者作家的足迹而产生心灵的位移,会在他们的语言和谈话中,思考和反思思想,写作和生活。

《掬水月在手》剧照

总之,在文学纪录片面前,我经常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躲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或者下班后的办公位上,常常不知不觉已经暮色深沉,就像此时,窗外断断续续的鸟鸣,在逐渐暗淡的夜空下,沉静了一天热闹过后的校园。

如果,你想在文学中获得短暂或者片刻的宁静,想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走进诗人或作家的文学世界。下面,我推荐的五部文学纪录片,我想一定会像抚慰我一样,抚慰你,在疲惫了一天工作后的休息时间,又或者是辗转难眠的深夜,都可以打开这些纪录片来看,我想,也许你会从中得到更多文学之外的力量。

01.《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的诗歌每出一个版本我都会买一本新的,每当有新作问世,我也第一时间买。关于她的诗歌,她的在诗歌方面的天才,多读她的诗歌就知道了,敏感多情的天才,让她的诗歌金句纷纷,又直击人内心柔软的心灵,所以说,在当下人的心灵比较容易荒漠的时代,每个人其实都应该读读余秀华。

《摇摇晃晃的人间》的纪录片是导演范俭,跟随着余秀华在她的老家湖北钟祥拍摄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这部纪录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忠实地呈现了一个诗人的生活与心灵世界,她的挣扎与抗争,她的清醒与激越的天才,都能从纪录片里看到,尤其是她对婚姻的逃离,她对诗歌的犹如赤子般的热爱,都能透过纪录片看到。

当然,看这部纪录片,也一定会被镜头的诗意和美所感动,范俭的镜头语言确实很有诗意和美感,也能将余秀华的那个内心的雪,内心的白,行走在人世间的孤独与热烈,都在纪录片的镜头里,等着观众去感受。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最大的意义,是现在余秀华的故乡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因为建设的缘故,纪录片也呈现了一个诗人已经消失的故乡。

02.《文学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聚焦在“作家”和“故乡”这两个焦点上,可以说既是寻找作家的故乡,追寻作家的创作源头,也是在故乡中寻找作家的文学世界,故乡有如何塑造一个作家。

《文学的故乡》可以说是对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性作家的一次集体回望。比如我们熟悉的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等等六位中国当代作家,摄影的镜头跟随着作家回到故乡,回到他们生长和生活的地方,那里藏着作家的童年,作家的文学启蒙,可以说寻找作家的故乡,也是寻找文学的故乡。

基本上,每一个知名的作家,都容易产生自己的文学故乡,他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乡村,比如威廉福克纳,也有可能是一座城市,比如王安忆的上海,迟子建的北极村,又或者西西的香港等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走进了一个作家的故乡,就走进了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

《文学的故乡》一共拍了莫言、贾平凹、阿来、刘震云、迟子建、毕飞宇六位中国当代作家,看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这些作家都这么可爱和真诚,而且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对话中,找到他们小说或者创作的源头,对于喜欢这些作家的读者,一定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一颗更加具体、真实、鲜活、有趣的灵魂。

据说《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正在筹划拍摄中,对于当代作家的一场集体巡礼和回望,我还是挺期待的。

03.《他们在岛屿写作》

说完大陆的《文学的故乡》,经常会拿来对比的就是另外一系列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聚焦的是宝岛台湾的作家,比如白先勇、朱天文、朱天心等等。台湾的作家,一直对于读者来说,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这么一块小小的地方,竟然诞生了这么多作家,这么多新鲜而有开创性的文学,着实令人感动和震撼。

相对于《文学的故乡》去探寻作家的创作故乡,《他们在岛屿写作》,则聚焦在作家们更多的写作故事,大量的作家的采访,可以说是掌握作家创作最好和最新鲜的资料。相对于《文学的故乡》,《他们在岛屿写作》拍地确实更加深入,每一个人的对谈也更加深入,不过每部片子都是一百多分钟,时长也更长,但绝对值得这么长的时间。了解台湾作家,这部纪录片肯定不能错过。

我们一直说华语文学,台湾的文学,正是华语文学不可或缺,且闪耀着迷人的魅力的一块。不信,你读读白先勇的小说,读读朱天文,朱天心的小说,就会发现此言非虚。

04.《掬水月在手》

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可能不太多。首先是这部片子是聚焦在我国古典文学和诗词专家叶嘉莹的。这些年因为很多讲稿陆续出版,叶嘉莹大概是很多喜欢诗词的读者的最爱了。当然,叶嘉莹不仅自己很知名,她的老师顾随一样非常知名,都是诗词界的权威。叶嘉莹应该是目前在世的诗词专家中,最后的几位可以称得上大家的人之一了。

我前几年,也被叶嘉莹的大名所吸引,相继买了不少关于诗词的讲稿,只是很多没有读完,自然算不上能够完全理解叶嘉莹的。不过,透过她的文字,可以看出她对诗词真的是拳拳之爱,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诗歌,同时她自己也写诗,诗歌的浸润和涵养,可以说从她的容颜就能够看的出来。

是诗歌塑造了她,也成就了她。不过她的一生倒是继传奇又曲折。所以通过《掬水月在手》可以窥探出叶嘉莹传奇的一生,通过她的朋友或者作家诗人的评价,能够窥探出叶嘉莹在诗歌上的造诣和博大精深。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既唯美又厚重,涉及到历史的厚重,而实景的拍摄,可以说极具审美,如古诗般缓缓流动,看这样的纪录片,怎么能不喜欢上诗歌,不喜欢上叶嘉莹。

05.《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部片子,一开始备受关注主要还是贾樟柯,没办法,贾导的每一部片子,不管评价如何,都容易被广泛讨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有一个点在我看来,是这部纪录片虽然聚焦了三个主角,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他们每一个人分开来,都足够拍摄一部纪录片。把他们放在一起,确实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深入和深度都不够。

看完这部片子,就是感觉没看完,意犹未尽。同样都是在探讨文学与故乡,故乡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变迁,余华讲的那一段倒是挺吸引人,梁鸿加上儿子那一段反而少了很多味道。不过这也是一部难得的纪录片,毕竟贾导才能真正将这么多作家和诗人,聚集在一起谈论乡村和文学。

我个人本身对贾导带有滤镜,他的很多片子我都看了很多遍《三峡好人》、《山河故人》都是我看了不知道几遍的片子,而他的书《贾想》看完,才发现贾导文笔这么好。凡此种种,都足够让我推荐《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给大家。光听余华讲故事,我觉得就已经值得去看一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当然,除了上面这五部文学纪录片,我还比较期待的是许鞍华的《诗》,作为香港新浪潮最具有创作力的导演,当年她拍《黄金时代》时,我就觉得就像是纪录片一样的一部好片,这几年《黄金时代》也越来越得到好评,好的电影,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对我来说,许鞍华拍这样的纪录片,我一点都不意外,在我心目中她绝对算得上是最文艺的导演,光拍几部张爱玲,就足够奠定她在我心中的地位。

看的纪录片越多,越发现纪录片的好,不仅仅是纪录片可以给历史留一份生动而形象的底稿,对于个体来说,纪录片给人的往往是直击心灵的力量,尤其是文学纪录片,对于读者来说,是文学和纪录片本身带你一个人的双重抚慰。我想,这也是生活中,难得的一个短暂的避难所。


END


 何人斯 
前广告,农牧,餐饮,互联网从业者。
现从事品牌工作。
偏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和香港电影。
豆瓣阅读电子书:《江国,正寂寂》,《飘如陌上尘》,《所思在远道》,《此刻离故乡最近》。

公众号 |何人斯的书影世界

豆瓣  | 何人斯

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