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走过家乡的桥】■王志山

 白云之边 2024-04-30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王志山,1957年生,山东人,大专文化,热爱文学与写作,齐鲁文学签约作家。济宁市微山县农业局退休干部,主任科员。为丰富退休后的文化生活,做有益社会的事。

 走过家乡的桥(原创) 

年少时经常听到老人讲:“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那时我就想,人这一生会走过很多的桥。

清明节开车回家祭祖,道路两旁映入眼帘的全是艳丽的美景。零星的桃花在微风中开的娇艳、一排排樱花竞相盛开、参差不齐的海棠点缀其间、一串串紫荆热烈绽放而不张扬。百花争艳,万紫千红。飒飒春风吹绿了波浪起伏的麦田,吹绿了路边的杨柳,吹绿了浓郁的大地。迷醉中,走过我们村北的小桥。看到小桥一体的钢筋水泥结构,已经完全没有了孩提时的样子。

小时候,村北的小桥是我们去农田的必经之路。最早也可以算作是桥的,是走在上面就晃晃悠悠的几根木棍;后来是埋下的两排大的水泥管子;再后来就是石砌的单孔桥;最后发展到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我曾经无数次从桥上走过,去村北放羊、割草、劳动。晨光中精神饱满地从桥上走过,暮色里身穿几经汗水浸泡的衣服、拖着疲惫的双脚回来。往来在小桥上,夹杂着辛苦、快乐和向往。

记得一次,我们从村北放羊回来。走到桥上正巧与对面赶来的一群羊相遇。西站家的一头公绵羊,看到对面羊群中的公绵羊,立即两眼充血,就像见了血海深仇的敌人一样,拼命地跑了过去。那只公羊也不甘示弱。只见两只羊“哐”地一声,就死命地在桥中间抵在了一起;互不相让,斗得不可开交。我们双方都想赶紧把羊分开。慌忙中,羊群一乱,两只公羊双双从没有栏杆的桥上掉到了水里。

公羊为什么相互视若仇敌?也许是为了争夺头羊地位、交配权或是什么别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不由的想到,我们人,能不能在遇到利益攸关的矛盾的时候更冷静、理智一些;不要像那两只落水的公羊一样成为双输的人呢?

夏天雨季来临,小桥下的边沟,承接附近几个村,农田的径流水。是乡里西北片最重要的泄水渠。暴雨过后,一路向西湍急的流水似乎也给鱼儿送来了节日的欢乐。它们在桥的下游,顶着水溜,此起彼伏地从水中跃起,白花花一片,像是一条条喷出的水柱,然后缓缓落下,构成一道道生动的立体画面。每当有人走过,都会驻足桥上,欣赏一会儿,兴奋的心情也随之达到高潮。感慨这些神奇的鱼儿;嘴里不住发出“啧、啧”地赞叹声!如今,只能在电视里才能见到这样的壮观场景。

在家乡,麦秋两季的收获季节,是一年中最紧张的时刻。社员们既满怀收获的喜悦,又心情焦虑。担心天公不作美,把即将到手的庄稼打了水漂。一九七六年的秋收时节,生产队从村北的稻田里往家抢运水稻。我刚高中毕业,和一个比我稍大一些,我称为赵姐的女社员拉一辆地排车。因为我只有一米六多的身材,力气自然就比别人小,平时装车也比别人装的少。一次我生怕别人说我偷懒耍滑,就自不量力地和别人装的一样多。这样我们两个人在平路上拉车还勉强过得去。可到了村北的小桥上,要上坡时,无论我们两个用多大的力气也无法把装满稻子的地排车拉上来。我们只好卸下一部分稻子,才把车子拉了上来。这一装一卸,本来是想多拉一些。反过来更慢了。这次的教训让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知己知彼,量力而行;不可逞强。

我所在的微山县城,解放初期曾是刘邦老家沛县的一个镇。这里盛传着一则关于当年的汉留候张良发生在石桥上的故事。据说那是在秦末时期,一天张良路过一个石桥,桥上坐着一位其貌不扬的长者。那位长者悬着的脚上,耷拉着一只鞋。看到张良后,他似乎故意把鞋掉到桥下,他让张良帮他捡起来。就这样重复了三次,张良每次都乖乖地给他把鞋捡了回来。那人见年纪轻轻的张良并没有一丝愠怒,知道张良日后必成大器。然后大笑道:“庶子可教唉!”随后他从身上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并一再叮嘱,一定要深究其要。这本书就是被后人奉为神书的《黄石公素书》。张良自此认真研究奇书,深得其中奥妙。无论是张良日后的奖罚分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是他最终的急流勇退。都得到其中的精髓。张良辅佐刘邦打下江山,成立汉朝,建下万世奇功。石桥上与世上奇人黄石公的相遇,无疑是张良取得丰功伟绩、改变命运的敲门砖。

桥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有些标志性的桥梁,是人们无法忘记的历史见证。

记得那是一九八三年,和同事一起去南京出差。到那里,我们共同的愿望就是要到南京长江大桥上照张相。我们站在桥头的红旗雕塑前,腰板挺得笔直,神气十足,显得无比自豪。当时认为自己有一张在中国最著名的大桥上的照片,在别人面前也觉得荣耀呢。

现在几乎所有村庄的乡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多少便桥、木桥,造成了钢筋水泥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又有谁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呢!

在桥的沿革中,一代代家乡的人走过村北的桥。从放羊的、手拿镰刀的、拉地排车的、开拖拉机的;再就是在隆隆的轰鸣中,从桥上驶过的雷沃联合收割机。碾碎了不堪回首的过去,迎来了幸福生活。桥上一走,几十年就过去了。我从桥上走向农田,走向学校,走向了工作岗位。转眼间已到了晚年,也从一个幼稚的孩童变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

家乡村北的小桥,规模虽不及现在的任何大桥。可也一直在为人服务。小桥承载着我人生的喜怒哀乐,是我在磨练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它从来不曾从我的心里抹去,忠实地记录着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眼下幸福的生活不断延续,如果我们都能健康地生活下去。我大言不惭地说,“若能度过百岁。携妻子、幼时玩伴,再一起走在儿时走过的桥上,那将是我浪漫的人生幸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