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祀三公山碑》高清本、原拓本、吴昌硕临本对比

 三百堂艺术馆 2024-04-30 发布于青海

《祀三公山碑》高清版本字帖

《祀三公山碑》拓片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后埋入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被陈列于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该碑从总体风格上来说,汉代篆书脱胎于秦篆,变圆转为方正,结构不似秦篆那样匀整、拘谨,而有省改或富有装饰性,风格清劲飘荡、浑厚大气,不失规范,其中《祀三公山碑》最有影响。书法介于篆隶之间,以篆为主,其书法风格与汉代印章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在汉印的章法布白使用中也比较常见;这种平正方直的汉篆在汉代又称“缪篆”,它包括许多汉碑的篆额、瓦当文、砖文等。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当代潘天寿、沙曼翁等篆书篆刻大家于此碑都下过较深的功夫,尤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深受此碑影响。

吴昌硕,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吴昌硕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吴昌硕临《祀三公山碑》

对比图


END

 韦庐高清字帖

《石门铭》高清放大版本

《广武将军碑》高清放大版

《郙阁颂》高清放大版本

《祀三公山碑》高清放大版本

大开通《开通褒斜道刻石》高清放大版本

《裴岑纪功碑》高清放大版本

《永元器物簿》高清放大版本

《少室石阙铭》高清放大版本

《杨淮表记》高清放大版本

《石门颂》高清放大版本

《何君阁道碑》高清放大版本

《秦诏版》高清放大版本

专家学者倾情推荐

可读、可赏、可藏

材质:铜版纸高清印刷     A3尺寸:30×42cm

长 按 扫 码 购 字 帖

 

声明:本文部分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