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学—— 情绪的生理基础

 夏日暖阳6633 2024-04-30 发布于山西

情绪的生理基础

识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独特的心理过程。

卡尔森和哈特菲尔德认为情绪是机体对身体内部或外部事件的生理的、行为的或认知的短暂反应的总和。情绪既可以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经验和学习的影响。情绪反应由自主神经、行为和激素三个不同层面的部分组成。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发的肌肉运动构成。激素反应则是加强了自主神经反应。

2、情感:用来描述由情绪状态产生的复杂的精神状态。情感是与精神需要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高级、复杂的体验,受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所制约,也受生理状态、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思想观点、信仰以及兴趣、爱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3、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也都是脑的机能。

4、区别:A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是比较低级的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则是比较高级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B情绪往往带着明显的情景性、机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往往收到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影响,一旦情景发生变化,情绪就会出现或消失、加重或减轻的迹象。情绪是不稳定的,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情感则不然。由于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化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般不受具体情景的制约和影响。情感是人对物、人对人、人对社会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反应。

C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外显行为方面也远比情感要表现得强烈,通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表现性。而情感则更多地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内隐而不露,很少具有冲动性。

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提出,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时,片面地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作用,他们也没有看到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神经的调节作用,从而否认人的态度对情绪的决定意义。虽然很重要,但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领会:

一、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

情绪活动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按生理系统来划分,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变化和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变化以及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内脏活动变化。

情绪活动中,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体活动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心率平缓、血压降低、瞳孔收缩、呼吸减缓、笑话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给也处于正常水平。

鉴于机体在情绪状态下出现许多生理反应,测定项目主要有:心率、血压、血容量、肌电、脑电和皮肤电反应等多项指标,可同步取得多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鉴于生理变化受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支配,不受人的主观控制,因此测量结果是比较客观的。

人的情绪变化时至少会引起以下生理反应:A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B循环系统活动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C消化系统的活强弱变化。D皮肤电反应。E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二、情绪与神经—体液调节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盐皮质激素调节体内钠、钾代谢,同时加强了对水分的重要吸收作用。肾上腺皮质还分泌少量的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素的影响,当有害刺激传达于神经中枢,下丘脑影响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应激能力。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相当于全身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它们的作用都是加快心跳、提高血压、升高血糖,使精神兴奋起来。给生命垂危患者注射强心针就是肾上腺素,长期的高水平的肾上腺髓质激素会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

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还是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情绪变化的强度不大时,首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只有当情绪改变的幅度较大时,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才显著升高。

因此机体的内分泌腺的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一起,是情绪的外周反应的重要机制,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不同的内分泌腺的变化,体内激素的改变各有特点。焦虑不安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愤怒者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而在紧张和费力的活动中,尿液和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都有提高。

三、丘脑:坎农—巴德的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丘脑是情绪产生的中枢,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丘脑冲动得到释放,情绪反应就会发生。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但是情绪的丘脑理论也是不完善的,有学者指出,给已去皮层的动物切除全部丘脑之后,其怒反应仍然存在,只有当下丘脑被切除后,该情绪反应才消失;同时如果情绪反应是丘脑的皮层抑制解除的结果,那么动物应当产生连续的、持久的怒反应,但事实恰恰相反,其怒反应是暂时的、不连续的。可以看出坎农的丘脑理论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却忽略了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四、下丘脑与情绪表达,下丘脑的生理调节

1、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情绪表达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愤怒和攻击是表达情绪状态的重要方式之一。下丘脑背部是产生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刺激动物的下丘脑可得到两种类型的行为反应:一是格斗或类似发怒时的表现;另一种是逃走或类似恐惧时的表现。下丘脑被损坏时,动物只能表现一些片断的怒反应,而不能表现协调的怒反应模式;如果下丘脑保存完好,其上部的脑组织无论去掉多说,仍能表现出协调的怒反应模式。

大脑皮层、杏仁核和部分网状结构等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而这些脑区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大部分是通过下丘脑实现的——来自这些脑区的信息在下丘脑进行整合以形成适宜的反应。

正常生理条件下,下丘脑的上述活动受到到脑皮层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切除大脑皮层之后,这种抑制解除了,下丘脑的防御反映功能被释放出来,动物的敏感性提高,愤怒反映的阈限降低,以至于在微弱的刺激下就能激发强烈的假怒反应但这种“假怒”反应只有在下丘脑完好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下丘脑是愤怒的表达所必须的神经结构。

2、下丘脑的“快乐中枢”,研究发现脑内能引起自我刺激行为的部位极为广泛,约占全脑的1/3的脑结构均可引起自我刺激行为。

3、下丘脑的生理调节: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它可通过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影响情绪的表达。无论是持续的应激或感情剥夺,这两类情况下下丘脑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平衡。而心境则是从下丘脑到大脑皮层的各种状态的反映,由此,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动神经活动的功能性变化同情绪异常的关系方面。下丘脑存在着自动调节的两种趋势,称为工作向性系统和营养向性系统的活动。工作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活动,营养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休息。二者相互制约,维持平衡。情绪或异常情绪会影响此二系统的平衡;在生理上,此二系统的平衡又影响情绪。

五、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网状结构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的中转站,也是上行觉醒激活系统的中转站,它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周系统两方面的冲动,向下发放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达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体体验到。

激活的作用包括一般的警戒和注意,并促使去行动或去反应,也包括情绪的激活,感情的冲突尖锐化。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产生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1、帕帕兹环,1937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帕帕兹系统地阐述了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这个环路的主要结构就是边缘系统。帕帕兹认为起源于新皮层的神经活动传如海马,经穹隆传到乳头提,通过乳头丘脑束传到丘脑前核,再通过丘脑投射到扣带回,再到海马而完成了这个环路。扣带回的兴奋性影响脑皮层的活动,并在大脑皮层把情绪色彩附加在意识体验上。帕帕兹特别强调边缘系统中下丘脑和扣带回的作用。他认为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起重要作用,而扣带回在情绪的体验中起重要作用。

2、杏仁核与恐惧

杏仁核:由多个神经核团组成的复合体,位于颞叶内侧,由基底外侧核、皮层内侧核和中央杏仁核组成。这些核团与新皮层、丘脑、下丘脑和海马等都有广泛的联系,也具有不同功能。研究发现中央杏仁核与恐惧反应有关。

中央杏仁核对负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非常重要,系实验动物呈现威胁性刺激时,中央杏仁核被激活。

六、大脑皮层:

1、大脑半球的情绪功能:对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正常人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右半球为负性情绪优势。左半球损伤患者表现为过多的哭泣,右半球损伤的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欣快反应。这可能是由于缺乏正常的半球间的协调活动造成的。左半球受损伤时,右半球释放更多的负性情绪,相反右半球受损伤时,左半球释放更多的正性情绪。

两半球的前部和背部也有不同的功能,左右额叶有不同的情绪功能,在左额叶言语区受损伤的患者中,罹患忧郁症者较多。额叶受损伤后,患者失去随意地和自发地调节面部表情的能力,从而表现为忧郁反应,实际上失去了调节情绪的能力。结论是:左半球受损伤,右半球释放负性情绪。左额叶言语区受损伤及右额叶释放负性情绪,出现忧郁反应。

2、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有关。认为情绪是对趋利避害的体验倾向,而且伴随者相应的生理变化模式。不同的情绪对应于不同的模式。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要经过个人得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而评估发生在大脑皮层上,情绪是由这种评估引起的。她认为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自主活动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共同调节情绪活动。对外周神经系统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个体对刺激的评估,刺激情景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

总之,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活动,传入丘脑,然后投射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刺激情景进行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情绪。这种态度通过从皮层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进而调节血管和内脏反应,个体获得感觉,因为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景的评估,因此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原因。

七、应激:

应激: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生物体对上述刺激因素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称为应激或应激反应,而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原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长期困扰、日常冲突;可以是情境的、也可以是个人原因;可以是普遍的,也可以是个别的。

特定症状群是指应激症状群具有特定的过程和表现。应激的主要意义是抗损伤,它有助于机体抵抗各种突发的有害事件,有利于机体在紧急状态下的格斗或逃避。也给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躯体及精神疾患。

1、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为主的全身性适应反应,包括三个阶段:A警觉期,机体的防御能力被唤醒,类似于坎农的格斗—逃避模式。B抵抗期,机体对应激原的适应为特征,对应激原的抵抗程度增亲。C衰竭期,如果机体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作用之下,或有关刺激很强,机体可能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此时,警觉期的症状再次出现,如果应激原仍不能消除,机体反映将不可逆,甚至导致死亡。除非机体能重新取得适应技巧或找到新的应对方法,这说明机体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与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向对应,机体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刺激会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局限性适应综合征

1、 应激的神经—体液调节: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感受到外界刺激,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心脏、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提高机体对各种刺激的警觉性和感受力,以便及时应对。

下丘脑也分泌神经激素,调节体内机能适应外部刺激。

应用:应激与心身疾病:由于情绪状态伴随着集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因此持久、剧烈的情绪活动必然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各种心身疾病。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怒神肝”、“忧伤脾”“喜伤心”“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过渡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是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中介的。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是经由影响体内较易受伤的部位而影响身体健康的。体质应激论认为,特定疾病是由应激原和生理特质共同作用产生的。体质最弱、最易受损的部位最容易生病。

1、 外界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过边缘系统整合,并与大脑皮层联系而产生情绪,下丘脑促成情绪的表现。

2、 盖尔霍恩对情绪异常提出的神经生理需假说,认为机体内着两种自动调节趋势:在情绪激动时下丘脑中、后部,工作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情绪低沉时下丘脑咀侧部、营养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

3、 多道生理仪:测量心率和呼吸率以及皮肤电

4、 Papez环路:指边缘系统

5、 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结构具有抑制功能,当切除大脑皮层后,轻微的刺激就可引起动物的强烈怒反应。这种怒反应并不明确地指向刺激源,但只有在下丘脑完好的情况下才出现。

6、 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